函谷關城內,即便是秦一統天下了,這里的守軍依舊很多。
一晚上過去了,一隊隊的秦軍往來腳步聲就沒有停下。
當天亮的時候,這一夜韓信睡得并不好,當真的入關了,才會回想之前的決定是不是錯了,是不是真的要前去關中。
倒也說不上忐忑,只是有些迷茫。
眼前這些學子們倒是很高興,他們離開家鄉來到了關中,聽他們的話語中,韓信知道他們要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早晨,韓信吃著餅背著行囊就朝著函谷關的西面走去。
這里的確是一座雄關,韓信走出函谷關回頭看了看城池。
李覓道:“我要去渭南,你也一起去嗎?”
韓信又回頭看了看,不見其余人。
李覓又道:“黑圓他又去支教了,他說有個地方需要支教夫子,讓我代為照顧你。”
“多謝。”韓信頷首,跟著一起走向潼關城。
函谷關的后方走十余里就是潼關城,當韓信第一次站在黃河邊的潼關城下,看到高大的城墻,以及往來的人群,一時間呆住了,他從未想過一座城的城外會有這么多人。
他們多數都是來關中找活的,這里就像是一個人口集散中心,在這里有招工的,也有找工的。
趁著李覓向縣吏稟報的這半個時辰,韓信站在城門前,觀察了好一會兒,注意到這里的人只要報上自己的擅長的本領,不用半個時辰就會被帶走,不論男子或婦人只要有擅長的本領,在這個關中都有用。
“這位兄弟你是來找工的。”
韓信頷首。
對方說著地道的關中話,又問道:“會耕地?”
韓信搖頭。
“會木匠?”
韓信還是搖頭。
“泥瓦匠?”
韓信依舊搖頭。
對方不耐道:“出點力氣總會?”
見到韓信再一次搖頭,對方道:“這位兄弟,如今不僅關中缺人,最缺人的是河西走廊,你去了河西走廊說不定還能打仗。”
韓信依舊是搖頭。
對方也不再搭理了,去問別人。
李覓進入潼關城后就一直沒出來。
韓信等了兩個時辰,也不見人,潼關城前的人走了一批,又來了一大群,這一大群也是從函谷關進來的。
于是韓信干脆在河邊等著。
一直等到黃昏時分,聚在潼關城前的人們也都離開了。
“韓信!”
聽到身后的呼喚聲,韓信回頭看去,見到了李覓。
在李覓帶路下,韓信終于進入了潼關城中,一進入城中,就聽到了孩童們的朗朗讀書聲。
與喧囂的城外不同,城內很干凈,就連路面上都是用干凈的石板鋪成的,城內最多的就是一群群孩子,這些孩子的穿著有好有壞,年齡也有十五六歲的,也有十歲上下的。
李覓問道:“你就沒想著進城嗎?”
韓信道:“沒有。”
兩人走入城中的食肆,便在這里吃著飯食,在這里有很多孩子正在用飯,黃昏的陽光灑在這個巨大的食肆,孩子們吃飽之后接二連三就離開了。
之后又有幾個人走入食肆,聽說對方是從楚地來的人,穿著并不算好,粗布麻衣也有些臟兮兮的,甚至比自己還要更差一些,卻在這里得到了人們的尊重。
韓信注意到這里的人十分尊重他人,能夠得到尊重,能夠有溫飽。
這是韓信以前在淮陰沒有體會過的感受。
潼關城的夜里是有宵禁的,到了宵禁之后,整座城就安靜了下來。
翌日,蕭何與曹參就來到了潼關的書庫。
正巧,韓信也來到了書庫,他想要看書。
潼關城的書庫更大,藏書也更多,而且多數都是紙制書。
韓信見到了昨天在食肆內見到的人,不過對方來了此地之后,也在看書。
雙方都沒有打擾對方,就各自看著書。
接連一個月,來潼關城要考試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多數都住在這里潼關城內。
韓信很想知道,這樣的關中是如何治理出來。
李覓去了潼關之后,就一直沒有回來。
不過住在潼關城,韓信不用為吃穿住行發愁,因他曾在三川郡的書庫當值,又在李覓的引薦下,能在這里的書庫繼續當值。
韓信又開始了他吃了睡,醒了看書,一邊看書一邊吃的生活。
進入潼關城之后,韓信能看到更多有關公子扶蘇與關中建設記錄的書。
近來,一批批想要入秦為吏的人越來越多,只是過了半個月,這樣的人就有上百人了。
食肆是一個很有秩序的地方。
沒錯,對秦人來說,吃飯是一件很有規矩的事,首先不能浪費糧食,一粒糧食都不能浪費。
吃飯不得交頭接耳,不得喧嘩,尤其要坐得端正。
當這里的十歲甚至不到十歲的孩子都能夠遵守的時候,韓信也開始端正用飯,而后續來到這里的人,他們也不自覺地融入了這個規則中。
用秦人的話來說,好好吃飯是很重要的。
飯后,那些前來考試的人也需要在潼關城內找活干,有的人負責印書,有的人負責整理紙張,來這里的每個人都有他們要做的事。
韓信覺得也就他的工作最好,能夠一邊看書一邊工作。
而這些人中,韓信注意到了剛來的一人,此人是從河西走廊而來的支教夫子,這個人叫婁敬。
在婁敬的講述下,公子扶蘇治理關中,三五年造福了數十萬人,十年間造福了近百萬人,天下臣民臣服,收西戎人修河西走廊,分田地惠之于民。
自周天子設秦邑這八百年來,關中從未有過如此的富庶。
公子扶蘇就是天生的皇帝。
韓信聽得好奇,如今的這一切都是公子扶蘇所賜的。
在書庫中的藏書記錄中,韓信看過確實有關關中建設的書籍。
這似乎也進一步佐證了公子扶蘇對關中的建設是真實的。
婁敬的話語聲落下,有人朗聲道:“誰不知道你婁敬來關中這么多年都沒有見過公子扶蘇,當初向公子扶蘇進獻國策,還未被公子所用。”
食肆外,頓時議論聲四起,婁敬想要找到說話的人卻沒有發現。
蕭何先一步離開了人群,走在后方的曹參道:“這個婁敬聽說確實是在關中已有數年,但觀其人言行,似乎并不可靠。”
蕭何道:“不用在意他們。”
曹參頷首。
這一次想要入秦為吏的人很多,說是通過考試入仕,也就是說秦廷是擇優而取,并且這些人之中,肯定是有人會被淘汰的。
蕭何回到自己的住處,“聽說在潼關城外有人能夠送書信?”
曹參道:“那都是官府的人。”
蕭何頷首。
夜里,蕭何以自己的縣吏身份,通過潼關的守軍找到了渭南郡的郡丞。
也不知道蕭何用什么辦法,曹參只知道蕭何與渭南郡的郡臣司馬欣商議了片刻,司馬欣就答應在遞交瑯琊文書時,順手將蕭何要給瑯琊縣支教夫子的書信帶上。
曹參也沒有多問,兩人依舊與平日里一樣。
潼關城的建設是以城內的學舍為主的,而且這里的一切設施也都是以服務學舍為主,此地雖說往來人口眾多,可人們的交易依舊以糧食為主,鮮有銅錢交易,多數都是以物換物。
如果有一個十分富有的人,他帶著大量的錢來到潼關,卻難以用銅錢在潼關買到想要的東西。
潼關城除了是一座學城,其實這也是一座勞動力轉移的樞紐,大量的人涌入關中,只要到了第一站潼關,就有不少人前來此地雇工。
關中像是永遠都需要人口,蕭何偶爾也會離開潼關城,去關中的各地看看。
蕭何發現關中到處都在修路,或者是墾田修渠,造房子。
這關中所有的路都集中一個方向,這里道路的盡頭都是咸陽城。
蕭何站在敬業渠邊,看到了敬業渠的石碑,這上面記錄了公子扶蘇從何時開始建設這條渠,以及這條渠建設是何時建設完成的。
回到潼關城時,已是入夜,蕭何又一次見到了司馬欣。
司馬欣說書信已經送去瑯琊縣了,不過這一來一回間,等對方收到文書多半要等兩個月。
蕭何倒也不在意這些,能夠借助文書傳遞的便利,將他的書信送去給稂,郡丞已十分好了。
換作是別人,或許會拒絕。
面對司馬欣,蕭何行禮道:“多謝。”
曹參也跟著行禮,換作別人,多半也會拒絕這件事。
司馬欣神色平靜道:“無妨,稂這個孩子老夫認識。”
這一次輪到蕭何疑惑了。
司馬欣又道:“在我初到渭南任職時,稂就是第一批前去支教的人,三年前這孩子回來過一次,原本他可以留下來在關中為吏,不過他說他還要接著去支教,從此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不過去年有稂的學生來到關中,說了有關他的事情。”
話語一頓,司馬欣站在黃河邊嘆道:“那孩子在外面娶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妻子,還生了兒子,稂就住在海邊,他雖說多年沒回來了,可是每年都有十余個他的學生來到潼關,那都是稂教出來的孩子,他們與稂一樣,好學且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