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320 駕駛風格的沖突

  HRT車隊策略保守了很多站,由于排位賽跑不到前排的位置,只有依靠保胎以及戰術來完成反超,以至于全體成員都形成了一種思維慣性。

  當奧德托說出這句話的時候,P房內眾人都下意識把目光望向他,然后才流露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這可是摩納哥大獎賽啊,屬于徹徹底底勇敢者的游戲!

  放在不懂行的外界眼中,摩納哥街道賽排隊開火車很無聊。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后世摩納哥大獎賽的非議越來越多。

  但是摩納哥街道那種兩三百公里時速緊貼著護墻,全程進行陸地飛馳的刺激感,同樣是其他賽道無法給予的視覺沖擊。

  《頭文字D》漫畫里面有個劇情形容藤原拓海的車技,那就是他漂移能做到距離護墻5厘米。

  可這個標準放在摩納哥街道賽里面,那還是太保守了。

  摩納哥的頂級標準是兩個1。

  1厘米加1毫秒!

  1厘米的標準很好理解,那就是極致的貼近護墻壓榨出賽道任何一絲空間。

  1毫秒則是車手的反應時間。

  按照F1賽車的時速,哪怕0.1秒的都能夠跑出數米遠,只有達到0.01秒的抓地力,車手才能做到厘米級的走線精準度。

  當然,這種反應時間已經超越了人類神經極限,車手想要達到標準更多是靠著預判,以及日積月累駕駛賽車留下的肌肉記憶。

  正因難度如此夸張,才導致誰能拿下摩納哥,誰的硬實力就能得到世人的認可,這放在F1里面相當于一條潛規則。

  好比后世佩雷茲在紅牛職業生涯末期,成績簡直開成了一坨屎,離開圍場一年之后新車隊凱迪拉克入局,依然把他當做第一簽約車手。

  優先級更是在歷史成績更好的博塔斯之上。

  原因除了佩雷茲拿到過摩納哥冠軍之外,還有就是在職業生涯的六個分冠,有五個是在街道賽里面拿下,含金量可謂是十足。

  就如同F1圍場潛力看絕對速度一樣,硬實力看的就是街道賽操控,佩雷茲“街道賽之王”的頭銜給他加了太多分,以至于到買了份“養老保險”的程度。

  否則按照他紅牛末期的表現,F1圍場內的“再就業”幾率不會比拿到過七冠的里卡多強,大概率就是終身退役沒有重返的可能性了。

  “明白了,怎么快怎么來。”

  陳向北聳了聳肩附和了一句,沒想到奧德托這老頭子還給自己整了點黑色幽默。

  不過當他戴上頭盔坐進賽車座艙里面的時候,澤野弘樹還是拿著戰術板過來詳細囑咐道:“向北君,摩納哥站的調校方向跟我們賽車原始設計方向有沖突,這一站你需要特別注意,可能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開。”

  摩納哥賽道講究極端的機械抓地力,可是HRT賽車兩項核心黑科技,不管是廢氣擴散器還是失速尾翼,本質上都是氣動套件的優化。

  而機械抓地力,更多托靠賽車底盤的機械素質!

  簡單點解釋,就如同很多普通性能車乃至于民用車,喜歡在車尾部裝一個尾翼一樣。

  你說它沒用吧,當時速達到兩百公里左右的時候,確實能提供一定的空氣下壓力。

  你說它有用吧,現實中車輛行駛中,絕大多數情況下就跑不到兩百公里左右的時速!

  F1空氣套件也是如此,越快的速度才能發揮出引導氣流的作用,摩納哥是一條標準的多彎狹窄的低速賽道,空氣套件能帶來的提升很小。

  想要高速過彎,完全依托車輛底盤的本身機械抓地力,以及動力單元配套帶來的極佳操控響應。

  豐田賽車底盤只能說合格,動力單元系統由于經歷過多代優化,整體操控響應速度還很不錯。

  不過底盤是一個極其需求多年調校經驗的項目,這點豐田跟圍場內很多耕耘多年的大車隊沒法比,單純拼整輛賽車的硬實力HRT車隊很吃虧。

  摩納哥大多數路段沒有緩沖區,失控就等同于上墻,賽車需要提供無與倫比的操控信心,車手才敢于去放手一搏。

  很明顯,HRT車隊方面沒這個底氣。

  這也就是為什么,奧德托罕見的不描述調校方案,僅僅提個模糊的“怎么快怎么來”。

  他無疑就是告訴陳向北,這條賽道車隊沒有標準答案,能開多快全看你自己!

  “明白。”

  陳向北朝澤野弘樹點了點頭,他從來沒有小看過摩納哥賽道,心里對于難度有非常清晰的認知標準。

  “記得及時反饋。”

  澤野弘樹又提醒了一句,車輛信心的來源,在于車手可以做到如臂指使。才能放心大膽的去貼近護墻,做出各種極限壓榨賽道空間的激進轉向動作。

  任何的轉向不足或者轉向過度,放在摩納哥賽道都不是什么好消息,車隊跟陳向北都需要絕對的平衡!

  “我會的。”

  說完這句話后,陳向北就放下了頭盔面罩,一腳油門下去13號賽車駛出了車庫,來到摩納哥的蒙特卡洛主賽道。

  說實話,對于街道賽陳向北并不陌生,不管是早在F3時期跑東望洋賽道,還是在F1時期經歷諸如新加坡、巴庫這種類型,已經不能算是個絕對的新人菜鳥。

  但是蒙特卡洛有一點不同,那就是它街道的太純粹了,世界上只有澳島的東望洋能夠與之媲美。

  因為其他街道類型,或多或少布局經歷過現代化改裝,留出了一定的緩沖空間。如同新加坡的濱海灣賽道,很多彎角的寬度不下于傳統專業賽道,超車什么的要簡單容易的多。

  可蒙特卡洛由于歷史太過悠久,兩邊很多建筑已經能稱得上“名勝古跡”,壓根就沒有拆除跟擴建的空間,澳門的東望洋賽道也是如此。

  不過東望洋只跑F3賽事,不管速度還是體積,相比較F1賽車有質的差距。這就好比普通民用車里面五菱宏光MIMI,去跟奔馳S級鉆街頭巷尾一樣。

  宏光MINI能夠輕松穿梭,什么旮旯角落都能停車,奔馳S可能在巷子里面連個彎都轉不過來。

  另外參加東望洋賽事期間,陳向北只是一個無名小卒,他能借助封路期間實地熟悉賽道,甚至于跑兩圈都沒有什么問題。

  摩納哥的蒙特卡洛是一個世界級的旅游港口,陳向北如今也稱得上是中國乃至于亞洲最知名的運動員之一,不存在賽前連開輛車逛兩圈的場景,就連傳統的“走賽道”環節都取消了。

  意味著關于蒙特卡洛賽道的一切,對于陳向北而言都相當于從零開始!

  聽著耳邊傳來的引擎聲轟鳴,陳向北把腦海中一切雜念都給摒棄,專注于記住蒙特卡洛賽道的每一個彎角特征,每一處關鍵地標,乃至于賽道上每一個井蓋的位置。

  HRT車隊P房里面,水谷翔同樣聚精會神的盯著環形屏幕,上面顯示著陳向北車載鏡頭傳輸回來的畫面。

  他正在戰術板記錄著陳向北的操控數據,包括且不限于檔位、油門、剎車跟轉向角度,水谷翔非常清楚自家車手對于摩納哥賽道的陌生。

  熟練度不夠,就得靠數據來彌補!

  畫面中陳向北的行駛速度并不是很快,相比較他早期飛馳電掣的推進風格,簡直能用“烏龜”來形容。

  不過自從車隊策略全面轉為保守之后,陳向北跟佩雷茲兩人,練習賽主攻方向基本上都是長距離測試為主,不再追求排位賽的那種極限PUSH。

  現場粉絲跟車迷們,也基本上清楚了HRT車隊練習賽套路,往往要等到二練或者三練期間,陳向北才會試圖推兩圈速度極限。

  隨著時間的退役,很快陳向北第一個完整圈成績出現在監控屏幕。

  奧德托隨口問了一句:“水谷,北技術測試圈速是多少?”

  “1分19秒042。”

  “佩雷茲多少?”

  “1分16秒701。”

  “多少?”

  聽著水谷翔的回答,奧德托再次追問了一句,他有些懷疑自己的耳朵。

  陳向北技術測試圈能比佩雷茲慢3秒?

  “北這一圈很慢,看來賽車模擬器跟現實賽道有很大差距。”

  “另外佩雷茲曾在A1方程式以及GP2賽事中跑過摩納哥賽道,他相對要熟悉的多,這點也在模擬器成績上面得以體現。”

  水谷翔知道奧德托驚訝什么,干脆給出了解釋。

  雖然A1方程式跟GP2賽車,相較于F1差別有點大,但跟沒跑過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佩雷茲占據很大優勢,陳向北技術測試圈慢很正常。

  “太慢了。”

  奧德托搖了搖頭,他能接受陳向北偏慢,卻不能接受他這么慢。

  不過奧德托的不滿也僅限于此,以往這種情況也曾出現過,中國小子往往到最后都有著不可思議的發揮,或許這就是傳說中的“慢熱”。

  第二圈、第三圈的成績接踵而至,陳向北圈速上面有提升,很快跑進了1分17秒,可是在緊接著的第四圈試圖再推進速度的時候,賽車過彎走線出現明顯失誤,差點撞上邊緣的防護墻。

  對此奧德托終于按捺不住,開口詢問道:“北,到底什么情況。”

  “賽車調校方案不太適應,還有摩納哥賽道的感覺與模擬器有很大不同。”

  摩納哥的常規調校方案,初始設定往往會選用極高下壓力設置,懸架方面也會選擇極軟的彈簧來抗俯仰跟側傾。

  一方面是摩納哥賽道路面并不平整,這屬于街道賽的通病,軟懸掛能更好的吸收顛簸。

  另一方面軟懸架能最大限度保持輪胎跟地面的接觸,從而增強機械抓地力。

  就如同民用車越野的時候,往往會放掉輪胎一部分氣降低胎壓,增大接觸面積來獲取抓地力的原理一樣。

  可問題是這樣極端的高下壓力跟軟懸架設定,會導致賽車駕駛非常的推頭,也就是俗稱的轉向不足。

  陳向北習慣于開轉向過度的車輛,陡然面對這種風格偏向另一個極端的調校方案,再加上對于賽道彎道的不熟悉,導致他缺乏信心開的很掙扎。

  “OK,進站調校。”

  奧德托聽完之后,很平淡的發出進站指令。

  對于車隊而言,不怕車手反饋問題,就怕找不到原因。

  練習賽本身就是不斷調校設定的過程,陳向北無法適應那就進行更改。

  很快陳向北的13號賽車駛入維修站,梁馳等一眾車隊技師圍了上來,根據賽道反饋進行設定的調校。

  “尾部下壓力稍微調低一點,我習慣于失速尾翼帶來的滑動。”

  “賽車平衡改為偏向后部,車頭靈活這樣過彎速度會更快。”

  聽到陳向北第二句反饋,澤野弘樹當即提醒道。

  “向北君,轉向過度在狹窄護墻之間的后果是災難性的,你確定要這樣做嗎?”

  摩納哥賽道任何一支車隊調校方案都是略偏轉向不足。

  理由很簡單,轉向不足大多數情況下只損失過彎時間,轉向過度極其容易上墻車毀人亡!

  “我確定。”

  “OK,就按你說的做。”

  澤野弘樹沒有堅持,是否正確都將交由賽道驗證。

  “變速箱縮短二三檔齒輪形成,優化出彎加速度。”

  “轉向比增加,提升彎道轉向靈敏度。”

  “擴大輪胎外傾角度,增加機械抓地力。”

  陳向北一條一條的說出調校改動,差不多一年的職業生涯,以及對于賽車工程的學習,讓他已經具備了非常老練的調車能力。

  面對如此多的改動項目,車隊技師組僅用了短短幾分鐘,就完成了對賽車設定方案的更改。

  望著一腳油門駛出維修站的陳向北,澤野弘樹此時臉上才流露出擔憂的神情,開口朝著奧德托說道:“北的調校方案是在適應他自己,而不是適應摩納哥賽道,我不知道這是否正確。”

  適應自己跟適應賽道,某種程度充斥著矛盾。

  不過絕多大數情況下,車隊跟車手都會在其中找尋一個平衡點。唯獨摩納哥賽道跟陳向北的駕駛風格,幾乎完全處于對立的兩側。

  陳向北相當于推翻了常規的適應賽道初步調校方案,完全更改為自己熟悉的駕駛風格。

  曾經那些“輕視”摩納哥賽道的車手,往往都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代價,陳向北能成為那個例外嗎?

  說實話,澤野弘樹沒有太多的信心。

  “相信北。”

  奧德托淡淡甩出這三個字。

  中國小子從來沒有讓自己失望過,以前沒有,奧德托相信以后也不會有!

大熊貓文學    沒錢賽什么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