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五十二章 、戰略預案

  南京城。

  六百里加急的公文,又一次在城中疾馳。

  對時局不滿的讀書人,還在忙著謀劃倒閣,現在又被吸引了目光。

  “王兄,該不是又有地方要打仗了吧!”

  茶樓中,青衣書生皺著眉頭吐槽道。

  普通的公文傳遞,三百里就算快的,兩百里也是常態。

  使用六百里加急,那都是遭遇了突發緊急情況。

  “要么是叛軍打過了長江,要么是北虜入寇。

  能夠禍亂天下的,就這兩股力量。”

  王姓書生一臉肯定的回答道。

  大虞帝國的敵人,一共就那么多。

  原來還存在藩鎮造反一個選擇,隨著遼東叛亂的平息,這顆雷也被摘除了。

  至于天災人禍,官老爺們都是報喜不報憂的主,即便真發生了天災也會先捂蓋子。

  按照官員的考評標準,治下發生了天災人禍,地方官是需要擔責的。

  善后工作處理得好,那是他們的本分。

  一旦出現疏漏,那就是政治事故。

  為了自己的官帽子,最佳選擇是隱瞞不報。

  除非是仕途沒有了指望,或者是災情太過嚴重,他們才會主動把問題捅出來,向朝廷索要賑災糧款。

  隨著北方大部分地區淪陷,天災對大虞朝的沖擊,已經弱化了不少。

  朝廷只需扼守住幾個戰略要地,就能把叛軍圍困在中原大地。

  最近幾年天災有所減少,理論上來說,只要叛軍能靜下心發展農業生產,就有希望自給自足。

  遺憾的是習慣了劫掠的叛軍,已經無法安心種地。

  哪怕有反王出于長遠考慮,決定經營一片根據地,也會因為內部問題被迫放棄。

  “多半是北虜入寇!”

  “叛軍雖然猖狂,實際上在戰場上,并未占據優勢。

  如果不是朝政奸臣當道,官軍早就橫掃北方大地,結束這場亂世了!”

  一旁的白衣青年跟著發表了觀點。

  南京朝廷備受非議,除了內部利益分配不均外,沒有出兵圍剿中原叛軍也是主要原因。

  單純從軍事角度出發,大虞朝廷完全有能力橫掃北方叛軍,終結現在的亂世。

  遲遲沒有行動,那是內閣從全局考慮。

  擊敗叛軍容易,想要剿滅叛軍難。

  叛軍的勢力橫跨河南、陜西、山西,以及北直隸的部分地區。

  就連遙遠的西域、藏地,也淪為了叛軍的勢力范圍。

  如果無法速戰速決,朝廷的財政很容易被拖死。

  上一次圍剿遼東叛軍,留下的巨額虧空,至今都沒有填上。

  出于經濟上的考慮,內閣不得不選擇休養生息。

  這些現實困難,老官僚們能夠理解,不等于年輕一代也能接受。

  在有心人的推動下,大家一致把問題歸結到了朝廷有奸臣上。

  類似的事情,大虞朝發生過不止一次。

  凡是朝廷的做法,無法令士大夫們滿意,那必定是朝廷出了奸臣。

  如果不是小皇帝年幼,沒法成為攻訐目標,還會增加一條“天子昏庸”。

  民間議論紛紛,收到消息之后,朝堂上也是一片嘩然。

  當急報傳入皇宮時,百官正在進行朝會。

  “北虜再次入寇,邊關戰事吃緊,列位大人可有破敵妙策?”

  萬懷瑾神色凝重的詢問道。

  好不容易過上了幾天太平日子,北虜又跳出來添堵,對南京朝廷無疑是災難性的。

  喪失了山海關防線,北虜的勢力范圍擴張到了長城內,大虞在戰略上已經處于劣勢。

  邊軍在京師通州的一帶的防線,政治意義大于軍事意義。

  想要把敵軍擋住,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如果沒有援兵的話,最好的選擇就是固守城池,等敵人搶夠了自己撤離。

  “首輔,敵軍來勢洶洶,我們事先沒有任何準備。

  為今之計,只有嚴令邊軍固守城池,確保戰略要地不失。

  反正這會兒北方疲憊,他們也沒啥好搶的。

  長時間沒有收獲,他們自然就會撤軍!”

  兵部侍郎谷天佑率先提議道。

  既然打不過,那就索性躺平。

  參考以往的經驗,北虜搶一波之后,就會自己退回去。

  在北方糜爛的情況下,隨便敵軍怎么禍害地方,大虞也不會有多少損失。

  搞不好敵軍劫掠的收獲,還不夠出兵的軍費。

  折騰幾次之后,敵人知道劫掠不到財富,自然就會放棄。

  “不妥!”

  “谷大人,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北方疲憊也不是一天兩天,北虜早就是知道的。

  敵人既然在此時出兵,自然考慮到了這些問題。

  沒有足夠的收獲,敵軍是不會撤軍的。

  北直隸搶不到,他們就會繼續南下山東,進逼南徐揚地區。

  如果朝廷不做準備,讓敵軍一路打到長江邊上,那我們的損失可就大得去了!”

  莊元嘉率先反對道。

  隨著朝廷南遷,他這位南直隸巡撫的政治地位,也跟著水漲船高。

  盡管入閣之路受阻,那也成為了天下督撫之首。

  喪失了苦心經營幾百年的防線,邊軍沒有底氣擋住北虜南下,放任下去戰火早晚會燒到南直隸。

  倘若江北各府淪陷,他這個巡撫就被動成了責任人。

  別說是入閣,連現在的位置都很難保住。

  “莊大人,準備肯定是要做的。

  可眼下的局面,我們真能擋住敵軍么?

  別忘了南疆也爆發了大戰,漢水侯正帶著部隊和緬甸、身毒等國血戰,短時間內無法北上。”

  谷天佑隨即回懟道。

  積極備戰可以,但是決戰不行。

  最近這些年,大虞和北虜之間的戰爭看似互有勝負,但總體上他們還是吃虧的一方。

  敵軍吃了敗仗就跑,虞軍吃了敗仗,卻會損失慘重。

  喪失了長城防線,敵軍隨時可以長驅直入,邊軍很難及時攔截。

  盲目出城尋找敵軍決戰,很容易中了敵人的算計。

  局勢發展到現在,大虞朝就剩下最后那點兒精銳,根本經不起折騰。

  倘若再次損兵折將,帝國就要完蛋了。

  “大虞又不止有漢水侯一名將領,他來不了自然有其他大將頂上!

  我們完全下令各省派出援兵,集結全國之兵到徐州一線。

  倘若北虜敢南下,就在徐州和他們決戰,一舉解決北方邊患。

  布政使鄭宗翰跟著拋出了計劃。

  靠不靠譜不知道,最少在徐州部署重兵,能夠給大家帶來安全感。

  至于更北邊的地區,不是朝廷不愿意派出援兵,而是時間上已經來不及。

  眼瞅著北虜兵臨城下,派步卒過去增援,雙在野外發生遭遇,純粹就是送人頭。

  轉瞬的功夫,又有十幾名官員加入爭吵,百官也開始交頭接耳。

  原本嚴肅的朝會,一下子變得混亂起來。

  “夠了!”

  “再這么吵下去,敵軍都要打到南京城了。

  戶部負責籌集糧草,兵部和都督府盡快拿出作戰方案,現在散朝!”

  見局面失控,萬懷瑾果斷選擇了結束朝會。

  對百官的意見,他直接選擇了無視。

  不是他獨斷專行,純粹是這幫家伙,全都是一幫紙上談兵的主。

  嘴上夸夸其談,到了具體的行軍打仗上,一個個連馬謖都不如。

  永寧府。

  北虜入寇的消息,在第一時間傳送到了侯府之中。

  “前線日子,反虞聯盟使團從日本轉道去了高句麗王國,韃靼人這么快就南下,看樣子他們的外交成果不錯嘛!”

  李牧笑著調侃道。

  東亞地區各國很少玩兒外交,不是他們不想,純粹是大虞帝國太強了。

  以往的區域規則,都是大虞朝制定的。

  這個宗主國對小弟,一直都非常寬仁,并且自發的維護著區域秩序。

  各國之間就算發生戰爭,也多是菜鳥互啄,戰亂僅限于一隅之地。

  藩國間沒有共同的敵人,缺乏共同的利益,大家的核心外交目標就大虞一家。

  名義上是外交,實際上是用朝貢,換取宗主國的安全保護。

  跨越萬里之外組建軍事聯盟,這還是第一次發生。

  如果沒有西洋人手把手的教,估摸著等到戰爭結束,緬甸人都不會跑去尋求韃靼人幫忙。

  可惜西洋人這波算計,還是低估了大虞帝國的疆域遼闊。

  韃靼人帶著小弟鬼方,揮師南下入侵大虞,只會對大虞朝廷造成沖擊。

  隨便他們在北方怎么打,安南都護府這邊,都感受不到壓力。

  “侯爺,緬甸王這也是昏了頭。

  危急時刻不想著怎么脫身,反而跑去和韃靼人聯合,生怕我們不斬盡殺絕。

  多半是被西洋人給騙了,不然就算是尋求盟友,他們只會向鄰居莫臥兒帝國求救。

  從前線傳來的消息,莫臥兒帝國的援兵已經抵達戰場,估摸著此刻雙方已經交上了手。

  估摸著要不了多久,就能夠收到好消息。”

  蘭林杰意氣風發的說道。

  不和敵軍交戰,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強。

  原本看緬甸王國有數十萬軍,背后還有西洋人支持,本以為這將是一場苦戰。

  安南都護府衙門都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萬萬沒想到開戰之后,居然是一邊倒的局面。

  看似強大的緬甸軍隊,里面充斥著大量從全國各地抓來的壯丁,武器裝備也是外表光鮮。

  雙方一開打,緬甸兵就表現出了應有的素質。

  守城戰中,還能堅持一下。

  野外遭遇戰,完全是一觸而潰。

  一些部隊甚至還沒來得及上戰場,光聽到炮火聲,就自己先崩潰了。

  缺乏足夠的軍事訓練是一方面,更多還是緬甸王國內部的問題。

  封建王朝生產力有限,能夠組建數十萬大軍的,那都是威震一方的霸主。

  緬甸王國的家底,還是薄了一些,經不起窮兵黷武。

  一下子組建數十萬大軍,財政出現了嚴重問題,緬甸高層不得不節省錢糧開銷。

  有好處的時候,普通士兵沒份;但削減開銷的時候,他們卻成了最大受害者。

  大家都吃糠咽菜,那也沒什么。

  問題是歐洲雇傭兵抵達后,緬甸朝廷一直都是好酒好肉招待著。

  落入緬甸士兵眼中,這種區別對待,宛如一根根利劍刺入了他們的心頭。

  “幕府那邊可有動靜?”

  李牧繼續詢問道。

  對面人心已經散了,覆滅緬甸王國,只是時間問題。

  相較于戰場上的情況,他更想知道,這次能夠引出多少敵人。

  “暫時沒有變化,估摸著應該是在觀望局勢。

  如果其他戰場上,反虞聯盟占據上風,沒準他們也會跟著趁火打劫。”

  蘭林杰想了想后回答道。

  自家侯爺對倭國,有超乎尋常的關注。

  正常情況下,這種彈丸小國是沒資格入眼的。

  真要說倭國和其他臨國的區別,大概是數十年前,他在東南沿海掀起了倭寇之亂。

  不過這只是表面上的,本質上倭寇之亂,他們也只是背鍋的。

  盤踞在東南沿海的世家大族,才是倭亂的真正黑手。

  當時威名赫赫的海盜頭目,全部都是世家大族暗中扶持起來的。

  倭寇之亂爆發前夕,正是朝廷內部關于開海問題,爭議最嚴重的時候。

  等到倭亂平息之后,朝廷徹底啟動了禁海政策。

  從利益角度看,在那輪博弈之中,朝廷贏得了面子,沿海世家獲得了里子。

  此后的很多年,他們都壟斷對外貿易,攫取巨額利潤。

  一直白蓮教叛亂席卷南方大地,才動搖了他們的根基。

  后續開海征收關稅,那都是世家大族力量,遭到嚴重削弱之后。

  “既然幕府那邊沒動靜,那就暫時不動他們了。

  讓北方艦隊留意一下,高句麗王國那邊的變化。

  我們封鎖了韃靼人的貿易線路,他們肯定會尋找新的戰略物資獲取渠道,高句麗王國無疑是一個不錯的中轉點。

  發現有商船往那邊輸送戰略物資,一律查扣下來,追查幕后船東身份。

  派人放出消息,本侯不希望有人吃里扒外,做資敵之事。

  如果有人頂風作案,所有參與者,一律以通敵罪論處。

  軍方制定一套預案,必要的時候,直接在高句麗半島發起登陸作戰。

  在戰略上,對韃靼王國形成圍攻之勢!”

  李牧面無表情的說道。

  如果不是反虞聯盟的出現,他都差點兒忘了還有一個高句麗王國,能為韃靼人提供戰略物資。

大熊貓文學    復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