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四十八章 、三五計劃

  “侯爺,這是我們各部聯合制定的計劃,請您過目。”

  說話間,王靖川順勢遞出了文件。

  自安南都護府開辟以來,這已經是第三個計劃。

  前面兩個計劃,主要圍繞著開荒、強軍、移民展開。

  新占領區太多,人員配備不過來,政府的核心工作是維穩。

  在地方發展上,除了在統一語言文字上面下功夫外,更多的是采取無為而治。

  效果非常不錯,在劃分完口糧田后,百姓的生產積極性非常高,民間經濟恢復的很快。

  經過這些年的過渡,當地百姓已經遺忘了此前的身份,許多人都在主動學習官方的語言文字。

  外界把這些歸功于仁治,不過李牧非常清楚,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還是安南都護府足夠強大。

  加上大虞帝國的名頭本身就很響,在當地達官貴族中,大虞文化一直被奉為經典。

  本來民間就心向天朝上國,尤其是跟著過了幾年好日子后,更加堅定了大家融入的決心。

  地方穩定了下來,就到了該建設的時候。

  除了局部地區外,安南都護府大部分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都非常的落后。

  別說是發展工業,連基礎的道路暢通,都沒辦法保障。

  許多地區一到雨季,道路就變得泥濘不堪,車輛根本無法通行。

  “按照你們的計劃,優先建立四縱四橫的交通大動脈,把中南半島串聯起來。

  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你們考慮過沒有?

  蒸汽火車,你們都是見到過的。

  盡管技術還不成熟,暫時無法投入運用,但那才是未來的主流。

  論起運輸能力,火車的優勢,不是馬車能夠比的。

  在道路建設規劃中,必須要把鐵路考慮進去。

  不說直接原路鋪設,最少未來鐵路施工的時候,現有的道路能夠為其提供便利。”

  李牧關心的詢問道。

  遲遲沒有搞大基建,一方面是之前條件不成熟,衙門的財力承受不住;另一方面則是考慮到鐵路問題。

  蒸汽機火車已經搞了出來,盡管技術還不成熟,但最難的0到1已經突破。

  后續從1到100,那只是時間問題。

  只要舍得投入研發費用,肯定能夠搞出來。

  在鐵路即將出現的關頭,花大價錢去搞馬路,性價比著實不高。

  畢竟,以眼下的技術水平,要搞汽車難度著實太大。

  與其砸錢搞全國性的馳道,不如直接一步到位,把鐵路網絡搞出來。

  讓馬路充當鐵路的替補,作為連接各地的城鎮的紐帶。

  在缺乏機械的時代,全靠人工肩挑背扛,修路無疑是一項大工程。

  此前都護府修建的道路,都是靠戰俘們貢獻。

  盡管因為戰爭的緣故,戰俘數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水平,但架不住他們的任務重。

  挖礦靠他們,開荒種地他們也是主力軍,水利工程建設也離不開他們的身影…

  現在要搞全國性的道路工程建設,光靠那幫戰俘明顯不夠用。

  一旦全面鋪開,肯定要動員當地百姓參與。

  在這個習慣了自帶干糧服徭役的時代,倒是沒人向朝廷要工資,但施工器械、爆破的火藥,這些衙門肯定是要出的。

  后續的道路修繕維護,理論上可以交給地方負責,但最終還是要當地百姓來完成。

  站在李牧的位置上,不能單純著眼于一個工程,而是要從全局來看問題。

  建設道路網絡只是計劃的一部分,其中還包括農業、畜牧業、工業、軍事教育的全方位發展規劃。

  攤子鋪的這么大,安南都護府還在打仗呢!

  在戰爭時期,搞這種大規模的工程建設,那是充滿風險的。

  “侯爺,正是考慮到氣候問題,這次計劃才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

  至于南洋地區,遍地都是島嶼,我們目前的發展區主要是沿海。

  憑借水路運輸的便捷性,就能基本滿足需求,主要建設的是港口碼頭。

  中南半島地域遼闊,還是連接本土和南洋地區的紐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偏偏當地降雨頻繁,對道路施工要求非常高。

  無論是鋪設鐵軌,還是使用枕木,都極易生銹和腐蝕,還有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的危險。

  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鐵路建設成本都居高不下。

  相對而言,建設馳道成本就要低的多,后期的保養維護也沒有多少技術含量。

  如果不是擔心傷到馬蹄,其實建設水泥道路,才是最好的選擇。”

  交通部長倪志鴻開口解釋道。

  自從搞出了水泥之后,這種新式建筑材料,就成為了官員們的心頭好。

  無論是修建城池,還是建設碼頭港口,又或者是建造軍事設施,都能看到水泥的身影。

  如果不是產能有限,估摸著居民建房,也會大規模使用。

  在中南半島和南洋這種雨多的地區,對傳統的木質結構房屋非常不友好,雨季的時候很容易受潮。

  尤其是北方過來的移民,對當地氣候非常不習慣。

  “嗯!”

  “計劃太大了,需要砍掉一部分,或者說是把規劃周期拉長。

  按照你們的規劃,需要投入五百萬勞動力,埋頭苦干五年時間。

  對都護府來說,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本侯最多給你們提供一百萬戰俘,剩下的勞動力缺口,需要你們自己想辦法。

  如果從民間征召民夫,不能在農忙時節,并且要控制好勞動時間。

  不能影響農業生產,不允許出現大量的人員傷亡。

  下去之后,你們要繼續細化方案。

  具體每一段施工,都需要把責任落實到個人。

  既要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又不能給我捅出大簍子。

  一口氣全面攤開,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做法。

  且不說我們沒有那么多勞動力,就算前線戰爭規模擴大,僥幸弄來了幾百萬勞工,你們有那么多人負責管理么?

  要知道道路施工,也是一項技術活。

  沒有專業人員負責,全靠一腔熱血硬上,那是會留下隱患的!”

  李牧沒好氣的說道。

  安南都護府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具體有多大面積,誰也搞不清楚。

  不同歷史時期,地名也不盡相同,只能從地圖上的位置大致判斷。

  按照都護府衙門的預估,安南都護府治下的疆域面積,大概有四五百萬平方公里。

  當然,這個數字肯定是存在水分的,許多海外島嶼都是地圖開疆,并沒有實際控制。

  反正這年頭沒有國際法,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無人居住的島嶼,只要在地圖上畫出來,那就是安南都護府的領土。

  其他人有意見也沒用,安南都護府是東南亞地區最強大的勢力,在領土問題上擁有最高解釋權。

  如此廣闊的領土,擁有的人口僅僅只有三千多萬,其中土著占據了近一半。

  有限的人力,在支撐對外戰爭的同時,還要發展工商制造業。

  能夠投入到基礎設施建設中的勞動力,已經非常有限。

  明知道做不到,交通部還提出這樣的計劃,擺明是盯上了前線的戰俘。

  相比征召徭役,還是這些戰俘更好用,死了也是白死,無需擔心被上面追責。

  類似的事情,前面也發生過。

  當年開發交趾地區的時候,因為缺乏足夠的勞動力,就是靠軍方解決的。

  靠著戰俘們的努力,交趾這片地區的基礎設施,才得以在短時間內完善。

  吃到了一次甜頭,自然想故技重施。

  怎奈緬甸人口有限,人家一共就幾百萬人口。

  如果不是預估莫臥兒帝國會卷入戰爭,連這一百萬的戰俘,李牧都拿不出來。

  有多大的肚皮,就吃多少飯。

  想要在戰場上抓捕五百萬戰俘,就算把莫臥兒帝國加上,也沒有完成的可能。

  沒有哪個國家,能夠一下子動員五百萬大軍,就算是加上民夫湊數也不行。

  不等完成這種層次的軍事動員,后勤系統就先一步拖垮了帝國。

  “侯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后續可以解決。

  只要軍方提前開啟和莫臥兒帝國的戰爭,以我們實施的政策,勢必引發當地權貴們的強烈反對。

  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這些頑固份子,自己就會組織大軍和我們開戰。

  拿起了武器就是敵人,把他們變成戰俘,誰也挑不出來毛病。

  莫臥兒帝國人口眾多,不對他們進行減丁,我們一口也吞不下啊!”

  倪志鴻努力爭取道。

  盡管宏大的交通網絡計劃,在具體實施上存在一定的風險,可這份規劃一旦完成,政績就滾滾而來了。

  不同于大虞帝國的六部制度,安南都護府進行了一定的細化,擁有大大小小十幾個部。

  并且這還只是一個開始,誰也無法保證,后續不會繼續增設更多的部門。

  如此龐大的組織構架,全部直接向李牧負責,工作壓力未免也太大了。

  在各部之上,增設一個類似于內閣的組織幫忙處理政務,只是時間問題。

  誰原地不動,誰能夠獲得晉升,主要是看各自的政績。

  因為部門不一樣,有些無法直接予以量化,但交通部門不一樣,取得了多少成績全部一目了然。

  修了多少路,建了多少橋,全部肉眼可見。

  基礎設施建成后,對當地經濟有多大帶動作用,同樣可以數據化。

  這種史詩級的大工程,對勞動力需求非常大。全部征召徭役完成,太過消耗民力。

  哪怕再怎么利在千秋,也會搞得民怨沸騰。歷史上秦隋兩朝,都是經典的反面案例。

  大工程規劃了一堆,結果不等項目全部完工,帝國就提前終結了。

  有前車之鑒在那兒放著,安南都護府肯定不能跟著踩坑。動員自己人去干勞命傷財,換成以戰俘為主導,那就沒事啦!

  免費勞動力,只需管飯就行,甚至連他們吃的飯,也是其他戰俘屯田創造出來的。

  安南都護府能夠在“輕徭役,薄賦稅”的情況下,完成史詩級的戰略擴張,除了吃到時代紅利外,還有幾百萬免費勞動力在背后努力。

  本質上安南都護府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血淚史,區別在于血淚多是敵人貢獻的。

  不過這些付出,注定無法拿到臺面上說。

  戰俘們沒鬧出大亂子,主要是原來的生活太離譜。

  許多人進入戰俘營才發現,這里的生活水平,居然比外面的牛馬生活更好。

  勞累是不可避免的,問題是戰俘營能填飽肚子。

  連食物也是雜糧和蔬菜為主,表現好的還能混上一碗肉湯,比在外面吃糟糠草根樹皮強多了。

  以至于一些表現好的戰俘,在獲得赦免之后都不愿意離開,反而選擇了繼續留下來打工。

  為了激勵其他戰俘賣力干活,作為榜樣的存在,順利獲得了一份和日常勞動相匹配的收入。

  本該仇視自己的戰俘,居然變成了忠誠的打工人,李牧都不知道該如何吐槽這個時代。

  落入官員們眼中,這就是施以“仁政”取得的成果。連敵人都能感化,妥妥的天降明主,要終結這場亂世。

  仁政的標準如此之低,李牧也只能被動認領。

  不過這些東西,國內的諸侯們注定學不了。

  安南都護府能這么玩,那是這邊擁有廣袤無垠的土地,還有豐富的礦產自然資源,最關鍵的是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當地的既得利益集團,全部都在戰爭中被清掃一空。新的土地政策,直接從源頭上限制了土地交易。

  除非是軍功授田,不是個人擁有的土地就五畝口糧田,哪怕是出去開荒,上限也鎖死在了二十畝地。

  私底下交易土地,全部屬于非法行為。一旦被查實,不光要被衙門沒收土地,還會面臨巨額的罰金和勞役。

  交易被鎖死,土地兼并自然無從談起。

  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創造出來的財富,全部集中到了李牧手中,自然可以多分點兒給財富創造者。

  國內不光土地有主,就連易于開采的礦山,也被老祖宗們挖掘一空。

  想要做點什么,都有一群人拖后腿。一旦觸犯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更是會招來無盡的麻煩。

  “如果你能協調軍方,解決勞動力的問題,本侯自然不反對。

  不過我要提醒你,就算軍隊能提供那么多勞動力,也是需要時間的。

  上一次計劃,還有兩個月時間就到了收官之日,新的規劃需要銜接上。

  定下的目標,如果未來完不成,后果自己兜著。”

  李牧一臉淡定的回應道。

  底下人有斗志,他也樂見其成。

  哪怕戰略規劃,在他看來都覺得太過宏大,可華夏民族最擅長創造奇跡。

  道路設施建設,不同于其他項目。只要舍得投入勞動力,就能靠人力給堆出來。

  交通部想搞一波大的,他也愿意支持。不過這么一來,壓力就到了軍方投入。

  除了要盡快平定緬甸外,還必須盡快把戰火燒到次大陸。沒有鄰居們填坑,這份計劃就是空中樓閣。

  相較于交通部的宏大戰略,其他各部的規劃,就要正常的多。

  倒不是大家沒有政績追求,主要是工作性質不一樣。

  以工業部為例,技術突破充滿運氣性,不是有投入就一定會有收獲。

  研發團隊都是半路出家的,科技人才培養體系,還在逐步建設完善中。

  在這方面的規劃,僅限于投入多少經費,新增多少科研項目,預期能夠取得多少成果。

  最高究竟有多少收獲,能夠什么樣的成果,都充滿了未知。

  工業產能擴張,更是要以市場為支撐。不是腦袋一拍,把鋼鐵產能提高到一千萬噸,就能稀里糊涂去上馬項目。

  提高綜合國力,如果是爆產能那么簡單,那么強國也不值錢了。

  以當下安南都護府的市場需求量,五年后把鋼鐵產能提高到一百萬噸,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光眼下每年十幾萬噸的產能,就讓安南都護府成為了全世界最大的鐵制品出口商。

  商業部門更不用說,增長都是要以現實情況為基準,按部就班的發展。

  想當然的制定跨越式發展計劃,只會讓下面的官員無所適從。

  唯一能效仿交通部的,大概只有農業部門。水利工程那玩意兒不嫌多,只要政府愿意投錢修,就會有數不清的項目。

  怎奈安南都護府的情況特殊,農業面臨的困境不是干旱少雨,而是雨水太多。

  相較于大型水利工程,農業部的戰略規劃,主要以興建排水工程為主,多集中在河道梳理上。

  至于興建水庫大壩,那實在是太過奢侈,對電力尚未誕生的當下來說性價比太低。

大熊貓文學    復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