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331章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事不宜遲,第二天,忽必烈就帶著心腹謀士劉秉忠,在五百蒙古騎兵的護衛下,往中都去了。

  這劉秉忠,就是歷史記載中那位“元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唯一一人”,忽必烈的宰相,鼓動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戰爭,將忽必烈推上了大蒙古國的汗位,制定了大元國號,規劃了元大都。

  與此同時,此人在歷史上還做過郭守敬的老師。

  趙朔在十幾年前,準備修蘇伊士運河時,就考慮過劉秉忠。只是當時劉秉忠應該還沒有成年,而且趙朔也不知道此人在哪,才交給了胡榘和秦九韶完成。

  事實上,當初蒙古國第一次攻入金國時,劉秉忠還未出生,他的父親劉潤就投了成吉思汗。

  后來,劉潤歸入拖雷麾下。

  劉秉忠今年三十三歲,已經成長為忽必烈的心腹謀士。

  然而,就是忽必烈和劉秉忠剛剛出發之際,華夏就發生了一件大事。

  “什么?真的找到了!哈哈!這是天助我賈似道!天助王上啊!”

  賈似道望著眼前散發著濃重潮濕異味的木匣,眼中簡直能放出光來。

  自從十四年前投趙朔以來,賈似道宦海沉浮,三年前已經做到了工部郎中的位置。

  工部郎中,在金宋時期是一個六品或者七品的職司。趙朔汗國重視工部,這職司的品級高一些,是一個正五品下的職司,也算進入國家中層官員之列了,

  公允來講,賈似道的升官速度并不算慢。

  但是,考慮到賈似道的姐姐賈美人是趙朔的后宮諸女之一,還給趙朔生了兩個女兒,這個升官速度絕不算快。

  事實上,趙朔既覺得賈似道是個人才,又受歷史記載的影響覺得此人的人品不太好,一直沒有刻意提拔,特意交代了中書省,按部就班地給賈似道升官或者貶謫,不必給予任何優待。

  但問題是,賈似道自己不知道啊!

  他一直想著討趙朔的歡心,加官進爵。

  兩年前,賈似道找著了一個機會,爭取了“桑干河疏浚大使”的差遣。

  趙朔汗國之所以設置這差遣有兩個原因。

  其一,桑干河流經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其下游盧溝河還離著中都非常近。

  到了汛期,桑干河一旦發洪水,很容易威脅到中都。所以,很有疏浚這條河的必要。

  其二,趙朔沒有如歷史上元朝一般,另建一個“元大都”出來,而是以金中都為國都。

  隨著人口越來越多,中都城的城區漸漸不敷使用。

  趙朔想要再在中都外面修建“羅城”,擴大中都城區的范圍,這就需要大量的木材。

  另外,趙朔汗國最新修建的鐵路,也需要大量的枕木。

  中都附近的木材不敷使用,再說了對中都附近的環境破壞太嚴重也不好。

  這就需要山西河北的木材提供支持。

  通過桑干河運輸,就是這些木材最便宜的運輸方式了。

  當然了,賈似道爭取這個差遣,不是因為這兩個原因。

  桑干河工程,只是趙朔汗國境內的無數工程之一,就算漂漂亮亮地完成了任務,也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功勞。

  賈似道看中的是歷史上的一條記載。

  “天祚保大二年,遺傳國璽于桑干河”!

  如果借助修桑干河的機會,把“傳國玉璽”找著了,這不就發達了嗎?

  到了現在,趙朔不但盡取華夏故土,而且拓地何止萬里?但才僅僅是是“趙朔大王”“趙朔汗國大汗”而已!

  不知多少漢人盼著趙朔更進一步當皇帝呢,上面還有個蒙古大汗大家心中不服!

  只是趙朔當初斬殺了宋國使者宣繒,拒絕了稱帝。后來,又沒有露出什么口風,大家沒有好的機會而已。

  如果,傳國玉璽重新現世,那不就有正當理由勸進了嗎?作為獻上傳國玉璽的賈似道,能不飛黃騰達?

  賈似道就不信了,趙朔對那至高的位置,真不感興趣。

  于是乎,兩年來,他一邊兢兢業業的修河,一邊組織人手在桑干河中打撈古代遺物。

  打撈上來的東西倒是不少,以遼代遺物居多,其中甚至有一座一尺高的金佛,但是傳國玉璽一直不見蹤影,賈似道別提多著急了。

  今天,這傳國玉璽,終于找著了!

  “應該就是傳國玉璽了,賈大使您看。”

  賈似道的副手李銘將那木盒打開,露出了已經腐朽不堪的絲織品,再小心翼翼地揭開那絲織品,一方玉璽出現在賈似道面前。

  “藍田白玉!確實是上好的藍田白玉啊!”

  賈似道父親賈涉,最高官職是淮東制置使兼節制京東、河北兵馬,在宋朝屬于標標準準的封疆大吏。

  賈似道從小生活優渥,屬于紈绔子弟的上層人物,對玉石有著相當的研究,一眼就看出了此物的材質。

  然后,再拿起來仔細觀察。

  史書記載中的螭虎鈕,有!

  螭虎鈕的螭角上有著裂痕,相傳是王莽篡漢時被平皇后摔的,有!

  玉璽的璽肩上應該刻著“大魏受漢傳國”之寶,是曹丕篡漢后讓人刻上去的,有!

  相傳由秦國丞相李斯以大篆書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字,更是有!

  這不是天祚帝遺失的傳國玉璽是什么?!

  “快!命人帶著這傳國玉璽,八百里加急去中都,向王上報喜!”

  賈似道現在真是激動極了,感覺上天在眷顧他,他肯定能因為此事飛黃騰達。

  兩年前,他爭那“桑干河疏浚大使”的差遣時,只是民情涌動,想讓趙朔登上皇帝位。

  現在呢?

  草原上為了爭奪蒙古大汗的位置,殺了個尸山血海。非但如此,上蒼震怒,給草原上降下了空前大災。無數草原人,把當初獻給成吉思汗的歌謠,改為獻給了趙朔!

  說“趙朔之心,路人皆知”,可能不準確。畢竟,趙朔沒有露出過任何口風,要做這個蒙古大汗。他的所作所為,也沒有任何促成草原內斗之處。

  不過,“趙朔為蒙古大汗,眾望所歸,順天應人”,總是沒錯的。

  無論是漢人還是蒙古人,都盼著趙朔登上汗位,結束草原上的流血廝殺,維持住大蒙古國。

  不管怎么說吧,當天晚上,這“傳國玉璽”和賈似道的奏章,就到了中書省。

  第二天,中都就盡人皆知了。

  倒不是趙朔的中書省漏的跟篩子一樣,而是傳國玉璽出世,這是好事兒啊,有什么隱瞞的?

  傳國玉璽出世,不知被多少民夫看到了。

  這么多人看到了,那些“小報”的記者不就知道了嗎?

  第二天早上,叫賣著“傳國玉璽現世”的民間報紙,就有四五家了。

  中都,國子監,一個院落中。

  國子監是趙朔汗國文人的最高學府,一半來自蒙古貴胄、漢軍、色目八旗軍以及五品以上文官的優秀的,有意從文的子侄。一半是民間的聰穎之士考試進來的,不收學費,而且管一日三餐,并且成績優異者有獎學金可領。

  這里可以說是對趙朔朝廷,忠心最高的所在了。

  “天命所歸,吾王天命所歸!如今大蒙古國無主,傳國玉璽重新現世,王上當為天子啊!我準備去承天門請愿,請王上即皇帝位,即蒙古大汗位,你們去不去?”

  “去!怎么不去?國不可一日無主,大蒙古國都兩年無主了!上蒼讓傳國玉璽現世,就是催促王上登基啊!”

  “王上不登基,其奈蒼生何?”

  眾國子監生紛紛響應。

  甚至有個十五六歲的蒙古學生,高聲道:“同去!同去!請王上登基,做大蒙古國的大汗!”

  “嗯?”

  眼見眾學子紛紛向自己看來,那學生道:“你們都看我做什么?我是真的希望王上為蒙古大汗!”

  眾學子這樣看他,當然是有原因的。

  此人名叫脫兒赤,是拖雷一系大將忙哥撒兒的次子。

  他開口解釋道:“按說,我應該希望是拖雷汗一系登上汗位。但是,自從草原上這場爭位的戰爭開始之后,我想了很多。”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窩闊臺汗繼位時就有所波折。后來,貴由汗繼位時,草原離著戰爭只有一步自遙。貴由汗去世之后,竟直接打起來了。”

  “我思前想后,其根本原因,是當初成吉思汗將大部分的軍隊給了拖雷一系,卻把汗位給了窩闊臺一系。名與實并不相符,大蒙古國焉能不亂?”

  “就算趙朔汗高風亮節,調停了這次沖突,那下次呢?只要名實繼續不符,到了汗位傳承時,必定再起戰爭,蒙古人苦不堪言。”

  “要想釜底抽薪,草原不再因為汗位之爭開戰,就必須名實相符。”

  “如今趙朔汗的實力最為強大,他不做這個大汗誰做這個大汗?至不濟,也得是世子趙赫!”

  “草原大災,傳國玉璽出世,說明長生天也是這個意思!我當然要擁護趙朔汗稱帝!”

  脫兒赤這番話在情在理,頓時引起了一片歡呼。

  眾學子深受鼓舞,齊齊前往承天門外的廣場上請愿。

  當然了,他們要請愿,趙朔就要見他們啊?沒這個道理。

  國子監的學生們被告知,他們都是學生,應該以讀書為主,朝中大事不是應該他們摻和的,王上自有主張,打發回去了。

  不過,沒關系,第二天國子監的學生們又去了。

  這次還加上了中都武學院的學生、中都匠人學院的學生。

  第三天,中都城的市民百姓們,開始加入了請愿的行列。

  到了第五天頭上,承天門廣場上擁擁簇簇,已經聚集了十幾萬人。直到這時候,趙朔才御駕承天門。

  “臣等參見王上,王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十數萬眾齊齊拜倒,鴉雀無聲。

  趙朔站在承天門城樓上,面上毫無歡喜的模樣,沉聲道:“普通百姓也就罷了,中都武學院、中都匠人學院也就罷了。國子監的眾學子,在這件事上的表現,實在讓我失望。”

  “是,賈似道在桑干河撈出了一枚玉璽,也的確有可能就是遼天祚帝遺失的那枚。”

  “但是,爾等飽讀史書,難道就不知明辨真偽嗎?后唐年間,末帝李從珂舉族與皇太后曹氏自焚于玄武樓,傳國玉璽就毀于大火之中了。”

  “后來,遼國為了證明天命所歸,偽造了一枚傳國玉璽。宋國不甘示弱,也偽造了一枚。宋國偽造的那枚,早就在國庫里了!如今,不就是遼國偽造的那枚也進了國庫了嗎?有什么值得爾等大驚小怪的?”

  “而且,所謂傳國玉璽,歸根到底,不過是秦漢時期的國璽而已。我沒有傳國玉璽,還不是擁有了數萬里的趙朔汗國?還不是有了百萬虎賁之士?秦漢兩國,就真的比得過我的趙朔汗國?即便真的那和氏璧所造傳國玉璽現世,又能說明什么呢?”

  “還有,自古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險,更不在什么傳國玉璽!”

  “總而言之,此事就這樣算了,讓我登基為帝之事,再也休提!爾等,都回去吧!尤其是國子監的學生,這個月取消休假,都給我好好讀書,來日也好報效國家。”

  言畢,趙朔轉身,在眾甲士的護衛下下了承天門城樓,回宮了。

  人群中有個三十多歲的中年人見狀,長松了一口氣。

  此人就是忽必烈了。

  他還沒到中都城呢,就聽說了傳國玉璽現世的消息,心急如焚,今天剛到了中都城。

  忽必烈低聲道:“看趙赫姑父的話語,對大蒙古的汗位似乎依舊不感興趣,我們還有希望。”

  “有什么希望啊?”

  劉秉忠苦笑道:“四大王,您真是關心則亂了。”

  其實他想說的是“聰明一世糊涂一時”,但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劉秉忠道:“您仔細看看,那些國子監的學生,受了趙朔汗的訓斥,可有沮喪之色?還有,國子監那么多優秀學子,還有那么多飽學之士,能不知道傳國玉璽的前因后果?”

  忽必烈眉頭微皺道:“你的意思是,他們明知那傳國玉璽是假的,也當成真的,就是要有個借口讓趙朔上位,這是民心所向?”

  “什么真的假的?一個玉璽而已,只要朝廷愿意認,假的也是真的。朝廷不愿意認,真的也是假的。還有最關鍵的…”

  頓了頓,劉秉忠嘆了口氣,道:“華夏皇帝登基,講究三辭三讓。當初,斬宋使于午門是第一次。這次訓斥國子監學子,是第二次。恐怕用不了多久,趙朔就能‘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了!”

大熊貓文學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