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終究還是沒有人敢在華夏的海岸線旁鋌而走險。
遠望22號的整個運輸行程一帆風順,無驚無險。
一星期后。
遠望22號航天運輸船龐大的身軀在隆冬的晨輝中緩緩停穩,船身與碼頭防撞樁接觸發出沉悶的輕響。
與以往滿載精密設備的繁忙景象截然不同,此刻,它寬闊的甲板上,僅有一個孤零零的白色集裝箱,顯得格外孤獨而肅穆。
幾乎在遠望22號靠泊的同時,一輛經過特殊防輻射改裝的TA4410重型運輸車,沿著碼頭后方專用的、鋪設了減震材料的運輸道路,平穩地駛向岸邊。
車輛龐大的身軀在晨光下拉出長長的影子,最終精準地停泊在一處用醒目白色標線框定的區域內。
駕駛員身穿輕便型防護服,透過特制的觀察窗,目光緊盯著左手邊的運輸船。
指揮塔頂端,現場系統指揮員于金偉一手舉著高倍望遠鏡,視線在遠望22號甲板的白色集裝箱、TA4410運輸車的停放位置以及兩者之間的空間反復掃視,另一只手則按在控制臺的多路監控畫面上,放大、比對每一個細節。
幾分鐘后,他放下望遠鏡,拿起對講機:“指揮中心,現場報告。遠望22號泊位精準,TA4410車輛就位精準,碼頭環境符合安全規范,無異常干擾。請求授權進行XS1模塊轉運吊裝。”
“指揮中心收到,授權執行。”無線電里傳來沉穩的確認。
“遠望22號,07號車,開始執行吊裝作業。”于金偉在另外一個現場頻道中下達指令。
“遠望22號收到,吊裝程序啟動。”
“07號收到,托架鎖止機構準備就緒。”
船長李英俊和運輸車駕駛員的聲音先后傳來。
遠望22號甲板上,粗壯的船用起重機發出低沉的嗡鳴,巨大的吊鉤平穩降下,準確地扣住白色集裝箱頂部的四個重型吊環。
輕微的金屬摩擦聲后,鎖扣“咔噠”一聲咬合。
隨著起重機操作員的精準操控,白色集裝箱被穩穩地從甲板上吊起,懸停在半空中。
短暫的調整姿態過后集裝箱連同吊鉤開始向岸邊的運輸車緩緩平移。
岸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移動的白色方塊上,于金偉則用監控畫面同步追蹤著集裝箱的軌跡。
在一陣輕微的晃動之后,集裝箱最終懸停在運輸車平板托架的正上方。
緊接著吊鉤開始緩緩下降。
“哐當…”一聲沉悶但穩固的接觸聲響起。
集裝箱的底座與運輸車特制的防震、防滑托架完美契合。
從車輛底盤被壓下去的深度來看,這次的集裝箱似乎比以往的稍輕一些。
“托架承重確認,緩沖墊壓縮正常!”駕駛員迅速報告。
“目視確認,集裝箱落位穩固!”于金偉的聲音緊隨其后,“啟動貨艙鎖止程序!”
一陣液壓驅動的“滋滋”聲響起,運輸車貨艙兩側和前后共八組粗壯的液壓鎖銷同時彈出,牢牢固定住了集裝箱的底座邊緣。
“鎖止到位!確認無誤!”駕駛員的聲音帶著完成關鍵步驟后的肯定。
“指揮中心07號報告,XS1模塊固定完成,請求啟運。”于金偉匯報道。
“同意啟運。按預定路線,保持安全車速,注意實時監控。”
“明白!”
柴油發動機爆發出低沉而有力的咆哮,龐大的TA4410運輸車緩緩啟動。
總長度超過50米的鋼鐵巨獸,以嚴格控制的3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平穩駛離碼頭,隨后開上橫跨海灣的清瀾大橋。
陽光透過橋索,在白色的集裝箱上投下流動的光斑。
近兩小時后,07號穿越重重警戒線,駛入文昌航天發射場巨大的垂直總裝測試廠房(VAB)。
高聳的穹頂下,照明燈將廠房內部照得亮如白晝。
此刻,整場大戲的另一個主角已然就位——
長征五號C遙一運載火箭的箭體已巍然矗立在巨大的組裝平臺上,四個粗壯的助推級呈十字對稱分布,托舉起中央更為粗壯的芯一級。
雪白的箭體在燈光照射下反射出冷峻有力的光芒,顯得壓迫感十足。
只不過,原本應該呈現錐筒狀的箭體頂端此刻卻顯得異常“空曠”,左右兩瓣巨大的整流罩安靜地平放在側方的專用支架上,顯然還在等待著即將托舉上天的載荷到位。
兩小時后,白色集裝箱被一座航吊穩穩放在距離火箭不遠處的水平支架上。
接下來,才是真正的挑戰。
十二名身穿防護服的吊裝操作人員旋即進場。
對于身經百戰的他們而言,垂直裝配火箭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任務,但處理涉核裝置絕對是頭一遭。
因此,盡管都已經接受過相關培訓和訓練,而且XS1的雙層外殼本身也能提供很強的屏蔽能力,但眾人還是表現的稍微有些緊張。
每一步操作都關乎重大,容不得絲毫差錯。
操作組長付鵬率先靠近被航吊懸停的集裝箱。
他手中握著一臺高靈敏度輻射監測儀,儀器頂端的小屏幕發出幽幽的綠光。
他仔細地將探頭靠近集裝箱的外壁,尤其是接縫和門鎖處,緩緩移動。
儀器的讀數穩定在一個極低的背景值水平,遠低于安全閾值。
“輻射水平正常,安全。”付鵬的聲音通過內部通訊頻道清晰地傳到每個人耳中,也傳到了指揮室。
這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按預案,開啟集裝箱。”付鵬下令。
兩名操作員上前,使用專用工具,動作精準而迅速地解開了集裝箱側面和頂部的鎖扣。
厚重的箱門被緩緩拉開。XS1空間核反應堆的廬山真面目展現在眾人眼前。
付鵬再次舉起輻射監測儀,靠近XS1的外殼。
讀數比剛才略微升高了一些,但依然穩穩地停留在綠色的安全區域內。
XS1的外殼總共有內外兩層,外層的屏蔽效應極強,用于保護地面工作人員和設備,但在發射升空之后就會和火箭整流罩一樣被擇機拋掉,以免影響到反應堆正常接收來自宇宙空間的中子射線。
而內層,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航天器外殼。
“屏蔽效果良好,工作區輻射水平安全可控。”付鵬的聲音明顯輕松了不少,“各號注意,工作梯就位!吊具調整至垂直姿態,準備吊裝XS1本體!”
隨著指令,環繞箭體平臺的幾組大型液壓工作平臺開始移動、升降,為吊裝操作騰出空間并提供支撐點。
巨大的廠房航吊也同步微調,將吊鉤下方特制的四爪吊具精確地移動至XS1圓柱體正上方。
付鵬和另外三名核心操作員分別登上工作平臺,靠近XS1。
吊具的四根高強度吊索末端,是特制的自鎖吊鉤。
四人需要手動將吊鉤精確地掛入XS1外殼頂部四個經過特殊強化的吊裝耳座上。
“1號吊鉤,就位,鎖緊確認!”
“2號吊鉤,就位,鎖緊確認!”
“3號吊鉤,就位,鎖緊確認!”
“4號吊鉤,就位,鎖緊確認!”
四聲清晰的報告聲依次響起。
付鵬作為組長,親自檢查了最后一個吊鉤的鎖緊狀態,并再次核對了吊索的張力均衡顯示。
“各號注意,火箭水平起吊!初速提升,保持平穩!”付鵬下達了核心指令。
在電機的嗡嗡聲中,四根吊索緩緩繃直、受力。
重達數噸的XS1模塊開始極其緩慢而平穩地脫離集裝箱的底座托架。
整個廠房鴉雀無聲,只有吊裝設備的運行聲和操作員們凝重的呼吸聲。
監控室內,所有目光都緊盯著各個角度的攝像頭畫面和傳感器數據。
吊升過程異常緩慢,如履薄冰。
當XS1被提升到足夠高度,確保底部與集裝箱、工作平臺有充分的安全距離后,航吊開始進行關鍵的姿態轉換——從水平吊運狀態,緩緩轉變為垂直吊運狀態。
這個過程中,吊具內部的精密液壓平衡系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確保龐大的圓柱體在姿態變化中保持絕對的穩定,沒有一絲一毫的晃動或偏轉。
最終,雪白的XS1圓柱體被穩穩地懸吊在垂直狀態,其底部的對接環接口,正對著火箭芯二級頂端的載荷適配器平臺。
同時也是上面級的安裝底座。
“姿態轉換完成,垂直穩定。開始與火箭對接。”
航吊操控員全神貫注,以毫米級的精度,操控著XS1緩緩下降。
芯二級頂端的適配器平臺上,同樣分布著精密的導向銷和電液驅動的鎖緊機構。
“十厘米…五厘米…接觸!”
負責觀察對接間隙的操作員緊盯著激光測距儀和視頻畫面。
輕微的、沉悶的金屬接觸聲通過平臺結構隱約傳來。
“導向銷入位正常!”
“初步姿態校準完成,偏差值在允許范圍內!”
一陣更清晰、更有力的液壓驅動聲響起。
適配器平臺上的多組重型鎖爪從四周同時伸出,牢牢地咬住了XS1底部的對接環。
“鎖緊到位!載荷接口電氣信號連接正常!”
平臺工程師的報告聲中,帶上一絲激動。
直到此刻,指揮室和現場才隱隱響起一片壓抑的呼氣聲。
最危險、最精密的一步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相對“常規”的步驟了。
但同樣要求極高。
“好!保持狀態,準備安裝整流罩!”付鵬的聲音也透出如釋重負。
巨大的廠房航吊再次動作,將早已準備就緒的兩瓣整流罩先后吊起,從左右兩側緩緩合攏,最終在XS1的上方嚴絲合縫地對接到一起。
專用的爆炸螺栓和密封圈確保其在飛行中的可靠性與氣密性。
當最后一顆關鍵螺栓被液壓扳手擰緊到位,宣告整流罩安裝完成時,長征五號C遙一運載火箭終于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它比以往任何一枚長五都更顯厚重與雄壯——
不僅僅是物理上的尺寸確實更大,更因為其頂端承載的,是人類邁向深空家園的第一步基石。
付鵬仰起頭,望著眼前這高達數十米的宏偉造物。
冰冷的鋼鐵與復合材料在燈光下泛著光澤,整流罩上噴涂的五星紅旗格外醒目。
他深吸了一口經過多重過濾之后有些怪味的空氣,低頭在手中的檢查表上,鄭重記錄下此刻的精確時間:
2016年1月21日,11時43分。
隨后,才拿起無線電:
“指揮中心,總裝現場報告。長征五號C遙一運載火箭總裝工作全部完成,任務載荷及整流罩安裝到位,狀態確認良好,火箭已具備垂直轉運至發射塔架的條件。”
匯報完畢,他幾乎是習慣性地地回頭,目光穿過巨大的廠房大門,望向那條筆直延伸、通往數公里外發射塔架的專用轉運軌道。
在華夏的每一座航天發射場,這條路都有一個相同的名字——
問天路。
正午的陽光正灑在那條路上,仿佛鋪就了一條通向宇宙的金光大道。
而不久之后這枚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火箭,就將沿著這條路,走向它最終的舞臺,去點燃人類深空探索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