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699章 光榮,展望未來的人

  翌日清晨,6時50分。

  一縷冬日的金色晨光闖進火箭垂直總裝測試廠房。

  隨著高達80余米的藍色大門打開,長征五號C遙一運載火箭被籠罩在一層金紗之下,顯得尤為壯觀。

  活動發射平臺的鋼鐵支架上,“離開搖籃、走向深空”八個鮮紅的大字標語,顯得格外醒目而充滿力量。

  廠房外,平臺下方的軌道如同一條天梯,延伸至遠處的塔架。

  此時的火箭光芒萬丈,在臍帶塔的相伴下,轉運即將開始。

  臍帶塔是活動發射平臺的重要設施。

  從火箭組裝成型到發射前,臍帶塔上的各管路都會與火箭相連,為火箭不間斷供氣、供電、供液、供信號,讓火箭的狀態一直“在線”,極大縮短火箭在發射區的測試時間。

  上午8時整,活動發射平臺負責人王云凱站在控制室內,目光掃過所有監控屏幕和狀態指示燈,確認一切就緒。

  接著,他把手中的無線電貼到嘴邊:“各號注意!各崗位再次確認狀態!五分鐘后,開始轉場!”

  “明白!”

  “塔吊組就位!”

  “軌道巡檢完畢!”

  “平臺姿態鎖定解除!”

  …一連串清晰的回復聲通過對講系統傳來。

  8時05分,王云凱深吸一口氣果斷下令:“各號注意,開始轉場!平臺,啟動!”

  “嗚——!”

  活動發射平臺發出低沉而悠長的鳴笛聲,宣告著轉運正式開始。

  平臺下方,數十個比人還高的鋼鐵巨輪同時開始轉動,承載著近百噸的重量(此時不含燃料),穩穩壓在專用的重型軌道上。

  伴隨著低沉的轟鳴和金屬摩擦的規律聲響,整個組合體開始以極其緩慢的速度,沿著“問天路”向發射塔架方向平穩移動。

  這條路只有大約兩公里長,但卻要將近三個小時才能走完。

  上午11時許,、活動發射平臺終于抵達了文昌101發射塔架腳下。

  隨著最后幾聲短促的鳴笛,平臺精準地與塔架基座對接機構咬合。

  “對接成功!鎖定!”。

  緊接著,發射塔架巨大的回轉平臺和數層可開合的工作平臺緩緩轉動、合攏,如同母親溫柔而有力的臂膀,將火箭連同其頂端的XS1空間核反應堆探測器,穩穩地環抱在懷中。

  火箭正式進入發射前最后的準備階段。

  而在發射場區另一端的燃料加注庫區,容量上百立方米的貯罐像一個個巨型膠囊。

  行色匆匆的藍色身影不時出現在貯罐間,確認貯罐狀態的對話混合著閥門工作的聲音,讓原本寂靜的庫區略顯嘈雜。

  “液氧A罐壓力穩定!”

  “液氫主管路預冷完成!”

  “煤油貯罐溫度正常!”

  早在一天前,這些即將注入火箭的液氧、煤油和液氫,就已經開始了復雜的預冷流程。

  此刻,它們已完全達到接近沸點的超低溫液態,處于最佳的加注狀態。

  下午14時整,加注系統指揮員何平的聲音終于響起:

  “后端控制室報告:煤油加注系統各單元狀態確認良好,人員就位完畢管路準備就緒…”

  “指揮中心收到,同意開始加注。”

  “明白!”

  何平的目光緊緊鎖定在控制臺的主屏幕上,有條不紊地發出指令:

  “煤油系統注意,啟動初速加注!”

  命令下達,巨大的閥門在液壓驅動下緩緩開啟。

  航空煤油在泵機推動下,開始以較低的速度涌入通往火箭芯二級。

  控制室內,流量、壓力、溫度等關鍵參數實時跳動,一切平穩。

  “初速加注穩定,開始提升流速!”何平根據數據變化果斷下令。

  加注流量逐漸開始增大,但所有監控曲線依舊在預設的安全包線內平穩運行。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貯罐的液位指示器穩定下降。

  “報告,煤油理論加注量達到95!”

  “切換至減速加注,精確控制!”

  又過了幾分鐘后:“目標加注量達到!關閉主加注閥!啟動管道抽泄程序!”

  下午4時許,持續近兩小時的煤油加注任務終于完成,控制室內響起一陣輕微的掌聲,但眾人臉上的表情卻并未完全放松。

  因為更嚴峻、風險更高的低溫燃料加注還在后面。

  何平揉了揉發酸的眼睛:“各崗位保持狀態,原地休整一小時。液氧、液氫加注團隊準備,稍后按計劃進行二、三階段加注…”

  就在長征五號C在文昌發射場緊鑼密鼓進行最后準備的同時。

  近兩千公里之外,秦嶺山脈深處。

  航天六院的抱龍峪火箭發動機試驗區內,也迎來了一個重要時刻。

  一支浩浩蕩蕩的車隊在六院總工程師李仁平的帶領下,駛入了戒備森嚴的試驗區大門。

  試驗區主任馬昱山早已在控制樓前的大廣場上等候。

  看到李仁平從中巴車上下來,他立刻迎上前去,聲音洪亮地匯報道:“報告李總,9203號試車臺所有檢測、標定工作已提前15天完成,系統狀態達標,完全滿足YF177發動機長程熱試車條件,隨時可以開始測試!”

  語氣中難掩自豪——

  盡管施工計劃歷經多次更改,但他們仍然排除萬難,比經過修改之后的交付時間還提前了半個月完成任務。

  李仁平臉上露出滿意的笑容,點了點頭:“老馬,干得漂亮!”

  隨即回頭對身后跟隨的技術團隊下令:

  “車隊按計劃停放,開始卸車轉運!”

  命令下達,現場人員立刻行動起來。

  一輛自帶重型吊臂的專用平板拖車迅速駛到車隊后方一輛特制廂式卡車的尾部。穿著工裝的工程師指揮著吊臂展開、定位。

  卡車后門打開,露出了貨箱中被多層固定支架牢牢束縛的YF177火箭發動機。

  復雜精密的噴注器、燃燒室和巨大的噴管,即使在昏暗的車廂內也透露出強悍的力量感。

  李仁平的目光掃過忙碌的現場,隨即落在身邊的馬昱山身上。

  他敏銳地注意到對方臉上帶著一絲猶豫,似乎有話想說。

  “老馬,怎么了?”李仁平直接問道,“有什么問題?”

  馬昱山深吸一口氣仿佛下定了某種決心,接著壓低聲音說:

  “李總,我昨天仔細看過了這次任務的測試大綱和流程文件,但我發現…相比以往任何一型新發動機的研發流程,這次的部件級測試項目…簡化得好像不是一星半點。”

  “尤其是燃燒穩定性驗證、渦輪泵超轉超溫這類高風險的極限測試,輪次和邊界條件都做了大幅縮減。這…會不會太冒險了?畢竟這是長征九號的心臟,一點閃失都…”

  雖然冬天的秦嶺寒風陣陣,但說到此處,他還是冒出了些虛汗。

  顯然,如此直接地對頂頭上司提出質疑,還是會有一些心理壓力。

  李仁平聽完,臉上卻并表現出任何意外或是不滿,反而是一副早有預料的樣子。

  他抬手示意馬昱山稍等,然后回頭叫來自己的助手:

  “小陳,把我公文包里的那份文件拿出來。”

  助手立刻從隨身攜帶的黑色公文包中取出一個牛皮紙文件袋。

  “這可不是我老李急功近利,而是向上級請示,并獲得了批準的。”李仁平一邊半開玩笑地回答,一邊把檔案袋轉交給馬昱山,“你看看這個就知道了。”

  馬昱山接過文件袋,迅速拆開,抽出里面的紅頭文件,隨后快速掃過標題和內容。

  果然如李仁平所說,本次經過簡化的測試流程屬于上級特批。

  而且在文件末尾,還有幾個極具分量的簽名。

  其中工建委主任欒文杰的名字,甚至只能位列倒數第二個。

  “我艸…”驚訝之下,馬昱山甚至爆了個粗口,“還真是特批…”

  “實際上,這次YF177和YF90兩型發動機,從設計源頭就采用了全新的理論和方法。”

  李仁平更加具體地解釋道,不過還是沒把NS方程通解的事情說出來。

  一方面是馬昱山此時尚不在A類知情人員的名單當中。

  另一方面,也確實是解釋不太明白。

  “總之,它的數字樣機置信度、仿真精度和設計優化程度,都達到了我們過去無法想象的高度…簡單說,基于這套方法設計出來的發動機,其理論可靠性和性能預測的準確性,遠超過我們過去依賴大量實物試錯和保守裕度設計的任何一型發動機。”

  “另外,后續我們還會根據試車結果和首飛表現,重新評估,甚至有可能修訂整個航天系統的發動機測試驗收標準…”

  馬昱山目瞪口呆地看著眼前薄薄的三頁紙,心中的震撼無以復加。

  他抬頭看向不遠處,吊臂已經穩穩地將YF177發動機從卡車上吊起,并放置在后面的專用運輸托架上。

  吊裝工作恰好完成。

  見狀,李仁平拍了拍馬昱山的肩膀:“文昌那邊,長征五號C馬上就要發射了,XS1空間反應堆很快就會定位在L4點的軌道上面。”

  “至于后面的其他功能模塊能否按時到位,可就看咱們這邊會不會掉鏈子了…”

大熊貓文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