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生,二回熟。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經驗之后,陳超團隊的操作流程愈發嫻熟。
不過,數量眾多的燃料棒仍然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全部安裝完畢的。
更何況這個工作對操作人員和指揮人員的注意力要求極高,就算陳超想要加班加點,規章制度也不會允許。
因此,工作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天傍晚。
最后一根編號為“96”的鎢合金氮化鈾燃料棒在機械臂的操控下,精準、穩定地滑入XS1堆芯本體最邊緣的預留孔位。
“姿態鎖定!壓力反饋正常!惰性氣體注入完成!”
“A7焊接臂就位!焊接程序啟動!”
幽藍的電弧最后一次在監控屏幕上無聲地亮起、熄滅。
陳超看著主屏幕最下方那個孤零零的、代表著96號孔位的狀態標識。
最后一盞綠燈終于堅定地亮起,同時“96–就緒”的字樣也清晰跳出。
陳超用盡全身力氣,發出一聲洪亮得甚至有些嘶啞的喊聲:
“好!”
如同解除魔法的咒語一般,壓抑了整整四十八小時的沉重空氣,在一瞬間被抽空。
控制室內,緊繃的脊梁松弛下來,壓抑的喘息變成了如釋重負的吐氣。
幾人相互攥拳,無聲地慶祝著這歷史性的一刻——
XS1空間核反應堆的所有燃料棒已全部就位,與堆芯熔鑄為一體!
不過,這還遠遠沒到最后的步驟。
“各崗位保持警惕!啟動堆芯吊裝程序!”
短暫的喜悅之后,陳超冷靜的聲音再次響起。
但那份如釋重負后的沉穩與掌控感已截然不同。
他迅速下達指令:“吊裝準備!目標,二號總裝車間!”
巨大的單梁航吊在軌道上發出低沉的嗡鳴,在電液機構的驅動下,高強度合金吊索穩穩抓住了那個剛剛完成了“火種”植入的XS1堆芯本體。
沉重的金屬構件沿著預設的穹頂軌道,平穩地移向裝配廠房深處。
同時,與一墻之隔的二號總裝車間相連的巨大隔離閘門緩緩開啟。
控制室的主屏幕畫面也隨之切換。
二號車間內,景象豁然開朗。
一個更加龐大、結構復雜的白色圓柱體靜靜地矗立在中央。
正是由航天529廠制造完成的XS1空間核反應堆主體外殼。
它早已完成了其他所有關鍵系統的集成:
環抱在堆芯外側、用于吸收和偏折中子流的厚重影子屏蔽系統;將核裂變熱能轉化為電能的精密熱電轉換陣列;負責溫度控制、姿態維持、指令執行的綜合配套系統;以及目前正處在收起狀態,布滿高效熱管、將在真空中輻射掉巨大廢熱的輻射散熱系統…
此刻,這個代表了人類深空能源尖端技術的結晶,其頂部如同花瓣般的保護蓋板已完全打開,露出了中心那個深邃的、形狀與堆芯本體完全契合的安裝腔,正靜靜地等待著它的“心臟”歸位。
航吊攜帶著沉重的堆芯本體,緩緩駛入二號車間的監控視野,隨后精準懸停在銀白色外殼的正上方。
通常情況下,這種高精度吊掛安裝任務,都會有人在旁邊協助進行定位。
然而當吊裝對象是一個已經塞滿了核燃料棒的反應堆時,這種老辦法顯然就不太行得通了。
“吊裝程序啟動,下降速度設定,每分鐘一米。”
陳超的聲音在通訊頻道里響起,他整個人幾乎貼在了主監控屏上,緊盯著高倍率攝像頭傳回的畫面——
堆芯底部那圈精密的定位銷,與外殼安裝腔內對應的導向槽,正一點一點地靠近、對齊。
這最后幾米的距離,決定著之前所有精密裝配的成敗。
控制室內剛剛放松的氣氛再次凝固,所有目光都聚焦在二者之間那不斷縮小的距離上。
只每一厘米的下落,都牽動著無數顆懸起的心。
與此同時,在距離二號車間數百米外。
守衛森嚴的船廠綜合指揮中心里,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同樣分割顯示著裝配車間控制室和二號車間的實時畫面。
后面一眾觀看的人群中間,是XS1空間核反應堆項目總工程師彭覺先,以及常浩南。
實際上,常浩南本來想直接到控制室內,親自見證XS1完成最后總裝的歷史性時刻。
但上級已經禁止他出現在任何分類為二級或以上的危險區域內。
因此不放心的彭覺先親自跟了過來,并以“不能給現場操作人員額外施加壓力”的理由把常浩南按在了遠離車間的指揮中心里…
“真沒想到,”彭覺先的聲音帶著一絲感慨,“從立項評審到完成燃料棒封裝,還不到一年…”
常浩南露出一笑:“這應該算是水到渠成吧…”
畢竟,他們二人對空間可反應堆的研發早在幾年前就已經實際開始了。
只不過,直到今年才真正具備了正式立項并轉入生產的條件而已。
稍后,常浩南的目光從主屏幕上移開,轉向站在指揮臺另一側、正密切監控著各項工程節點數據的“信標“項目副總工程師胡守智:
“胡總,運輸船到位情況如何?”
胡守智立刻抬頭:
“遠望22號航天運輸船在完成長征五號C遙一火箭的運輸任務后,就按照計劃進入錦西造船廠3號船塢,開始進行涉核裝置運輸的專項適應性改造。”
“所有船體加固、輻射屏蔽加強、環境監控系統加裝以及特殊系泊固定裝置安裝工作已經全部完成,目前正在進行最后的安全規程復查和應急演練,預計在48小時內可以完成所有離港前檢查,具備啟航條件。”
說到這里,他頓了一下,又補充道:
“如果XS1封裝進度有特殊要求,我們可以進一步協調船廠和船上人員,理論上可將準備時間壓縮至24小時以內。”
常浩南瞄了眼大屏幕邊緣的時間,然后搖搖頭:
“沒這個必要…XS1空間核反應堆采用無外中子源啟動技術,雖然仍舊不能長期在大氣層內存放,但也不差這一天兩天的功夫…只要讓發射窗口能趕上下一輪的太陽粒子事件就行。”
XS1的啟動高度依賴宇宙輻射源,而地球輻射帶和銀河宇宙射線帶來的中子強度并不足以保證啟動成功。
必須有太陽活動的幫忙才行。
就在兩人交談間,指揮中心主屏幕上,二號車間的吊裝作業已進入尾聲。
堆芯本體超過三分之二已平穩地沉入銀白色外殼的保護腔中,定位銷與導向槽的咬合異常順利。
航吊的下降速度也隨之提升,從最初的每分鐘一米加快到每分鐘三米。
很快,吊鉤上方原本緊繃的合金吊索就明顯松弛并垂落下來。
這標志著堆芯本體的承重底座,已經穩穩地落在了外殼內部預設的、與影子屏蔽系統相連的減震緩沖支架上。
“所有基準點光學對準復核完畢!”
“機械定位銷確認完全嚙合!”
“緩沖支架壓力傳感器讀數均勻,達到預設值!”
陳超的聲音沿著通訊線路,清晰地響徹在裝配車間控制室,也同步回蕩在船廠指揮中心:
“報告總指揮!XS1堆芯本體與主殼體對接完成!所有定位基準點對準正常!”
“堆芯確認安裝到位!請求進行最終固定與密封!”
裝配廠房的控制室里,壓抑了兩天的緊張終于化為沸騰的喜悅,掌聲和低低的歡呼聲再次響起,比之前更加熱烈。
指揮中心內,一直緊繃著臉的彭覺先也終于露出一絲寬慰的笑容,輕輕點了點頭。
胡守智等人也明顯松了口氣。
只有見慣了大場面的常浩南并未流露出多少激動,他很快將目光投向指揮中心另一側,那里站著錦西造船廠的負責人蘇建,以及一位穿著藍色制服的魁梧中年男子——
遠望22號船長,李英俊。
“蘇廠長。”常浩南走過去,對蘇建說道,“XS1封裝完成后,立刻進行最終密封和環境檢測,要把遠望22號調度停靠在最靠近二號車間專用重型貨物出口的泊位上,盡量減少XS1模塊從車間到碼頭、再吊裝上船的露天轉運時間。”
“常總放心!”蘇建立刻應道,“1號泊位已預留,重型軌道運輸車和專用加固碼頭吊機處于隨時待命狀態。保證模塊出車間即上軌道,軌道直達泊位,吊裝一步到位!”
這時,李英俊插進話來:“可是常院士,我還沒收到確定的航行計劃?”
常浩南則干脆地回答道:“海軍廬州號驅逐艦和星城號驅逐艦會在渤海灣加入編隊,之后只需要聽從海軍艦隊指揮官的指令航行”
李英俊船長則顯得相當驚訝:“這…”
他執行了四年航天運輸任務,還從沒遇到過需要兩艘驅逐艦護航的情況。
“XS1的情況畢竟特殊…”常浩南朝著港口的方向看了一眼:“雖然概率不大,但也要避免極個別國家在對手攛掇下狗急跳墻的可能,必須保證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