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688章 要搞就搞世界第一

  幾天后。

  幾輛其貌不揚的黑色轎車平穩地駛入航空動力集團渦輪研究院的大門。

  車門打開,盛飛機集團五十號工程的總工程師呂春嚴率先下車,身后還跟著研發主任彭衛軍,以及另外十幾名核心氣動與飛控工程師。

  而在門口的小廣場上,劉永全早已帶人等候多時。

  “老劉!”

  呂春嚴快步上前,與劉永全握手,力道不小。

  “你這通電話可真是及時…提前不到一星期,開口就是‘事關重大’…”

  他的語氣中半是玩笑半是訴苦:

  “我后面半個月的日程,從地面測試到結構強度評審,全都給攪了個底朝天,好不容易才擠出這么兩整天時間。”

  “呂總辛苦!”劉永全臉上堆起歉意的笑容,用力回握,“實在是事出突然,而且意義重大,非您親自過來不可。”

  他一邊引著眾人往研究院內部走去,一邊自然地岔開話題:“話說我記著上次聯合研發例會的時候,你還說五十號工程地面測試進展順利,節點可控…怎么這才過去多久,就忙得腳不沾地了?”

  “你覺得呢?”呂春嚴瞟了劉永全一眼,鼻腔里哼了一聲,“還不是因為說好的新一代動力到不了位,所以我們只好先用兩臺改進型渦扇10G來測試氣動增穩系統和引射式矢量推進噴口的可用性…”

  面對這若有所指的回答,劉永全嘿嘿笑了兩聲,沒繼續搭話。

  而呂春嚴見狀則繼續道:“如果渦扇25在年底之前,還不能完成全部關鍵的臺架測試,拿出穩定可靠、可供上機驗證的狀態…那我們盛飛內部已經在做預案了。”

  劉永全臉上的笑容微微一滯:“預案?”

  “讓01號原型機用兩臺渦扇10G首飛。”呂春嚴解釋道,“反正基礎推力滿足首飛安全裕度沒問題,無非就是高速能力打些折扣,,總比項目繼續拖延強!”

  他說完,緊盯著劉永全的表情。

  劉永全的嘴角難以察覺地抽動了兩下,似乎是在極力控制住某種情緒,最終化為一個略顯古怪的表情。

  實際上,他是在憋笑。

  但在另外一邊的彭衛軍看來,還以為劉永全是被呂春嚴的直言不諱和潛在的“降格”方案弄得有些尷尬或冒犯。

  于是他立刻站出來打圓場,語氣誠懇:

  “劉院士,實在是用戶方面,特別是海軍航空兵給的壓力太大了…現在這節骨眼兒您也清楚,軍代表幾乎天天泡在我們所里,一天天的快趕上祥林嫂了,翻來覆去就是問進度…”

  這話倒是不假。

  殲15B/BS的戰斗力確實不弱于‘超級大黃蜂’,甚至在很多方面還有優勢。

  但海軍現在就兩艘航母,其中一艘還是滑躍起飛,艦載機數量和出動率先天受制。

  況且F35C雖然還沒完全達到最終作戰能力(FOC),但總歸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威脅。

  然而,出乎彭衛軍意料的是,劉永全非但沒有不快,反而發出了一陣爽朗的笑聲,笑聲中還帶著強烈的自信。

  “渦扇10G有什么好測試的…”后者搖搖頭,目光炯炯地看著呂春嚴和彭衛軍,“既然咱們費這么大勁搞全世界第一種六代戰斗機,那就得配第一種真正實用的變循環發動機才行,這才叫登峰造極!”

  呂春嚴和彭衛軍聞言,眼神同時一亮。

  對方如此表態,顯然是有了某種底氣。

  彭衛軍甚至下意識地率先開口:“劉院士,聽您這意思…是渦扇25取得重大突破了?”

  呂春嚴倒是稍微冷靜一些,像是擔心美夢成為泡影一樣補充道:

  “如果雙變循環模式切換這塊硬骨頭實在難啃,按我們之前商量的過渡方案也行,先交付幾批單變循環版本的渦扇25…反正不管單變雙變,只要渦扇25能出來,就是妥妥的世界第一!”

  此時,眾人已經來到了投入使用不久的測試中心七號大樓前。

  劉永全沒有直接回答兩人的問題,而是伸手做了個“請”的手勢:“呂總,彭主任,還有各位盛飛的同志們,我今天之所以請諸位專程前來,就是想邀請大家,共同見證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一行人懷著復雜的心情,跟隨他走進測試中心。

  經過嚴格的門禁和更衣程序,他們再次進入了那間熟悉的、被厚重裝甲保護的SB503高空模擬試車臺控制室。

  監控畫面中,龐大的試車臺體在燈光下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

  墻上的多個屏幕已經亮起,清晰地顯示著即將進行測試的發動機——渦扇25的03號原型機的三維剖面結構圖,各個關鍵子系統用不同顏色標注。

  呂春嚴徑直走到主控制臺前,身體微微前傾,探出頭對著復雜的結構圖仔細觀察。

  半分多鐘之后,他才轉過頭,臉上帶著些許困惑地看向劉永全:

  “老劉,這結構圖…跟我之前看過03號機的初始設計,似乎…沒什么本質區別?”

  “核心的模式轉換邏輯,不還是靠那個模式選擇閥驅動變幾何分流環,來實現涵道比變化和模式切換嗎?”

  緊接著,他不等劉永全回答,又緊跟著拋出一個更核心的疑問:“還是說…你們真的只靠優化控制邏輯,就把困擾我們幾個月的模式轉換穩定性問題徹底解決了?”

  這個可能性,呂春嚴是不太相信的。

  算法很重要,但絕不是萬能的。

  劉永全聞言,微笑著擺擺手,神情中帶著一種“就知道你會這么問”的了然。

  “單靠軟件優化,當然不可能解決根子上的硬件匹配問題。”他走到主屏幕旁,指向落在風扇出口與高壓壓氣機入口之間那個環形的、結構精密的部件上——變幾何分流環。

  “實際上,我們已經找到了之前模式轉換失敗的根本原因——分流環本身的結構設計在極端流態轉換下存在先天不足,無法有效抑制特定開度下的氣流分離和堵塞。”

  他停頓了一下,目光掃過呂春嚴和所有豎起耳朵的盛飛工程師:

  “所以,在常浩南院士的直接指導和帶領下,我們對變幾何分流環進行了重新設計,這是一次結構性的、根本性的優化!”

  呂春嚴的雙眼瞬間睜大,猛地又湊近屏幕,幾乎要把臉貼上去。

  雖然上面顯示的只是個高度簡化的工程視圖,根本不可能從靜態圖上看出內部結構的精妙變化,但他還是死死盯著那個被紅點圈住的分流環結構圖看了好久。

  半晌之后,他才做了個深呼吸:“老劉,不是我不信常院士的本事,但是…只靠修改這一個零部件的設計,就能徹底解決整個模式轉換的系統性問題?這…這聽起來未免有點…”

  在此之前,呂春嚴甚至已經想到了最壞的可能——要推翻渦扇25的現行方案,重頭來過。

  對于他這個年紀的航空工程師來說,這種情況在職業生涯早期并不罕見。

  或者甚至可以說是頻繁出現。

  直到渦扇10被第二次立項之后,一切才有所好轉。

  “有點過于不可思議?”劉永全替他說完了后半句,臉上的笑容更深,“老呂,常院士這次提供的方案,單靠言語難以盡述…”

  說罷,他抬手指了指監控畫面上外靜靜矗立的SB503試車臺,以及上面安裝的03號渦扇25原型機:

  “所以,是騾子是馬,咱們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大熊貓文學    學霸的軍工科研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