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院士,秦總,請看這里。”宋甫指向云圖,“這是我們結合壓力傳感器陣列反演重構的流場。”
“在模式切換指令發出后,一級風扇鎖緊、模式選擇閥開始動作的前半段,發動機所有核心參數,包括轉速、溫度、壓力、流量,均在正常包線內波動,說明基礎控制邏輯和機構動作本身沒有問題。”
光標隨著他他手上的動作向前推進,最終聚焦到模式選擇閥(MSV)和其后的流道區域。
“關鍵轉折出現在模式選擇閥開度θ達到72左右,也就是角度對應大約13°時。”
隨著宋甫的講解,云圖上代表氣流速度的色塊發生了變化,在第二外涵道入口附近,出現了一片用深藍色表示的低速回流區,在一片暖色調的圖上頗為扎眼。
“此時,第一外涵道的氣流開始大規模進入第二外涵道,但在后者入口處,由于流道幾何的劇烈變化和氣流方向的急劇轉折,形成了一個顯著的回流區,這個回流區造成了顯著的摻混損失,對應我們一開始監測到的進氣效率驟降。”
畫面繼續演進,開度θ的數值在宋甫的操控下穩步提升。
“隨著開度繼續增大,情況進一步惡化,當θ達到83時,更多的第一外涵道氣流被強制擠入第二外涵道。但此時由于閥門開度增大,導致流經閥門的有效流道從一個設計中的收斂型流道,變成了一個先擴張后收縮的復雜形狀。這種形態對高速氣流并不友好,氣流的加速能力被嚴重削弱,流速不增反降…”
宋甫切換出一個實時曲線圖:
“直到θ94時,喉道馬赫數已經降低到了1以下,第二外涵道幾乎處于完全堵塞狀態,而我們的渦噴工作模式設定在M1.8以上才會啟動,顯然無法在這種情況下正常進行切換。”
“所以,當模式選擇閥進一步打開到100,也就是最大的18°時,原本已經被引入第二外涵道氣流反而被迫重新回到第一外涵道,導致渦噴模式的進氣量不足,出現喘振先兆。”
介紹完畢他重新轉身面向辦公室里的兩位大佬。
但卻沒來由地感覺到周圍的氣壓似乎有點低。
于是又補充了一句:
“萬幸秦總判斷相當準確,干預指令下達及時果斷,04號機才避免了核心機喘振的實質性損傷,保護了寶貴的原型機…”
這番話明顯是在幫著挽尊,但秦小明卻擺了擺手,示意宋甫無需強調這一段,然后直接向劉永全總結道:
“劉總,基于這個‘堵塞倒灌’機理,我們目前的應對策略仍然是優先確保中涵道比渦扇和小涵道比渦扇之間的可靠切換,讓裝機對象能夠視線亞音速巡航和超音速巡航兩種最常用的飛行模式,在此基礎上再逐漸調整模式選擇閥和三條流道之間的匹配關系,盡可能收集切換到渦噴模式過程中的數據。”
他說著在自己面前的電腦上調出一個工程文件,并轉動屏幕展示給劉永全。
“同時,我們也在持續收集向渦噴模式切換的邊界數據,嘗試通過優化控制邏輯和微調MSV動作曲線來拓寬安全邊界,您看。”
他指著文件里的一組對比數據:
“通過迭代優化觸發第二外涵道堵塞的臨界開度,已經從最初設計的68提升到了本次測試的94,發動機工作參數的波動幅度也顯著改善,這證明這個大體方向應該是對的。”
雖然看似是在報喜但說到此處,秦小明的眉頭又習慣性地鎖緊,聲音也壓低了幾分:
“不過,這最后的6開度區間,想要徹底避免堵塞和倒灌,恐怕不是簡單的控制參數優化或者局部流道修型就能解決的。”
他撓了撓頭,露出頗為苦惱的表情:
“我個人判斷,問題的根子,可能還是在于變幾何分流環本身的結構設計…其固有的幾何約束和流道匹配性,在面對這種極端流態轉換時存在瓶頸。可能需要…更根本性的優化,甚至重新設計。”
這番話說完,辦公室內陷入短暫的沉默。
秦小明和宋甫等人臉上都難掩失落和壓力。
作為主要負責問題攻關的團隊,連續多次在同一個門檻前跌倒,眼看著節點迫近心情可想而知。
然而,出乎他們意料的是,沙發上的劉永全非但沒有流露出絲毫的焦急或不滿,嚴肅的臉上反而慢慢浮現出一絲…輕松。
“嗯。”劉永全語氣平和,甚至帶著點贊許,“你們對問題現象的描述非常清晰,能把這么復雜的瞬態流動問題,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定位到‘堵塞倒灌’這個核心癥結,本身就證明了你們團隊的能力和工作的價值…”
這番肯定,讓其余幾人都有些錯愕,心中的忐忑更甚——
這不像是對待一個關鍵瓶頸問題的態度。
秦小明甚至繼續解釋道:
“劉總,雖然渦噴模式切換還沒成功,但正如我剛才匯報的,兩種渦扇模式的切換已經非常成熟可靠。按照目前的狀態,即便渦噴模式暫時無法啟用,也完全可以確保盛京那邊的五十號工程原型機按計劃完成首飛和主要的亞音速/超音速包線試飛…”
劉永全卻沒有聽下去,而是直接從放在腳邊的公文包里,取出了一份裝訂厚實的技術文件。
文件封面沒有任何花哨的標題,只有簡單的項目編號和“絕密”字樣。
他站起身,將這份沉甸甸的文件遞給了秦小明:
“看看這個。”
秦小明帶著滿腹狐疑接過文件,翻開首頁。
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全新的變幾何分流環三維結構圖。
只一眼,他的呼吸就為之一滯。
“這…這是…”
秦小明越看越心驚。
這與整個團隊過去一年嘔心瀝血設計、迭代了無數次的方案截然不同。
雖然思路都是增強流道適應性、優化極端開度下的氣動性能,但具體實施路徑和細節設計卻比之前大膽且徹底得多,幾乎是對原有構型的一次顛覆性重構!
母葉片和子葉片的鉸接方式、空間連桿機構的運動軌跡、甚至部分承力結構都做了重大調整。
秦小明猛地抬頭看向劉永全,眼神中充滿了震驚,以及幾分本能的疑慮——
如此重大的改動,風險極高,周期更是難以預估。
他張了張嘴,剛想提出質疑,目光卻下意識地掃向了設計文件首頁下方那幾行設計人員簽名欄。
排在首位的那個名字,瞬間讓他所有到了嘴邊的疑問和擔憂都咽了回去。
常浩南。
看到秦小明瞬間變幻又最終歸于平靜和了然的神情,劉永全嘴角的笑意更深。
他走到窗邊,緩緩開口道:
“我這次過來,就是受常院士所托…渦扇25目前面臨的問題,根源確實在分流環結構本身與極端流態轉換的匹配性不足,而這份方案,正是基于最新的理論突破,對分流環結構進行了根本性的優化設計,目標就是一步到位解決所有模式切換,尤其是向渦噴模式切換的流場穩定性問題。”
秦小明連續張了好幾次嘴:“可是…這…”
“具體原理我后面會和你們細講…”說到這里,劉永全的聲音卻突然卡了一下,“咳咳…可能還需要常院士來跟你們細講…但總之,新設計的核心部件已經在緊急生產,預計三天后就能送到涪城。”
秦小明眼神一亮:“明白!我馬上調整03號原型機的后續測試計劃表,優先安排新分流環組件的更換和測試!確保第一時間驗證效果!”
“嗯。”劉永全點點頭,對秦小明的反應速度表示滿意。
但隨即又補充了一句,語氣意味深長:“別忘了,通知盛飛集團五十號工程那邊負責發動機接口和飛控的同志,讓他們派核心團隊過來,一起參與后續的測試規劃和數據分析。”
秦小明剛拿起電話準備安排工作,聞言手指頓在了按鍵上。
他看向劉永全眼神中先是掠過一絲疑惑,隨即迅速轉化為恍然。
“一步到位…”秦小明低聲重復了一遍,徹底明白了對方剛才的意思。
不僅僅是要解決渦扇25發動機自身的問題,還要將發動機與飛機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進行優化和驗證,追求全局最佳,而不僅僅是部分單項指標的突破。
“我立刻聯系盛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