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842“豐收”

第843章  5月28日,星期六,晴。

  在大家伙的努力下,尚未收割的麥子已經所剩無幾,今天下午所有人馬全都去了麥場。

  一時間,麥場人聲鼎沸,拉著碌碡壓麥的、拿著叉子挑秸稈的、拿著木锨或簸箕揚場的,就連孩子們都挎著竹筐去了田里又走了一圈,爭取顆粒歸倉。

  大部分人臉上都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只有少部分人臉上帶著愁容。

  由于今天在麥場這邊的人數增加,唐植桐在跟蘇慶祥請示后,又增加了冰棍的購買量。

  買回來給大家分發完,唐植桐發現方圓和陳大姐站在麥場邊聊天,而且手里沒有冰棍。

  作為一名合格的冰棍分發員,唐植桐當即從箱子里拿了兩根小豆冰棍湊了上去:“方處,陳大姐,吃根冰棍解解暑。”

  “謝謝。”陳大姐接過去,不忘跟唐植桐道了謝。

  “您客氣。”唐植桐用套袖擦了把汗,天很熱,但他沒有把套袖摘下來,今天有風,指不定哪陣風就能將麥芒吹過來,那玩意拉過皮膚的滋味可不好受。

  “小余,過來一下。”陳大姐朝站在碌碡旁邊吃冰棍的余英招了招手。

  余英聽到陳大姐招呼,連冰棍也顧不得吃,小跑著往這邊來,一邊跑,頭上、肩上的麥殼和麥芒隨著往下掉。

  余英過來的時候是短發,唐植桐聽押運處的同事說,她原本是長發,但由于家庭困難,長發在老家的時候就絞了賣了錢。

  “陳大姐。”余英過來后,用黑乎乎的手將散落在臉前的碎發往耳后捋了兩下。

  “怎么樣?還習慣嗎?”陳大姐笑嫣嫣的問道。

  “嗯,習慣,這比額那好,麥子產量也比額那高。”余英回答的很認真,這邊都是好人,對她也和善,她對這地方非常滿意。

  “這還高?”陳大姐有些意外,她剛才就在跟方圓聊產量的問題,今年的生產隊隊長給出的畝產量在110斤的樣子,比風調雨順的年景低了35左右。

  產量低,不光社員能分到手的少,郵電這邊也受影響,最終分到每個職工頭上的也會跟著少。

  “嗯。額老家旱,麥子稀,一畝地最多打九十斤麥。”余英認真的點點頭。

  陳大姐和方圓聽聞后有些吃驚,這個數據可比那邊放的衛星少太多太多,而唐植桐由于知道這幾年的情況,表現的比較淡定。

  在59年之前,國內小麥畝產量就不高。

  1957年我國小麥畝產量約為129.7斤,哪怕是上面,對此也是心知肚明的,在一五計劃中,1957年糧食平均畝產目標是100.7公斤,當然,這個數字里面包含所有的糧食產出,也包括一年兩熟的產量。

  58年糧食的畝產大概是150公斤,在公開信中有這么一句話“去年畝產實際只有三百斤的,今年能增產一百斤、二百斤,也就很好了”。

  而今年,由于干旱,很多地方的麥子都已提前收割,全國大范圍出現糧食減產已成定局。

  其中,華北、西北等麥子主產區平均畝產降至5080公斤,部分低產田不足50公斤;魯西南畝產約40公斤,超50公斤即視為豐收;表現較好的大概只有冀省,由于采用了品種改良的“石家莊407”,部分傳統小麥產區的部分地塊畝產仍能維持在60100公斤。

  至于余英老家那塊,唐植桐雖然不熟悉,但他之前在網絡上看過余英老家那邊的麥收直播。

  在某些土地不夠平整、水源不夠充裕的地方,麥苗的稀疏、麥穗的弱小肉眼可見,好幾鐮刀下去都割不了一捆。

  無論什么地界,想要高產,除了灌溉用水充足外,化肥也是必要的前置條件。

  雖然現在國內能生產一部分磷肥,但距離氨肥國產化還具有相當長的距離,目前化工界的侯德榜大佬仍舊在科研攻關中。

  “那你想留在這邊嗎?”陳大姐將畝產量帶來的震驚暫時拋之腦后,和方圓對視一眼,繼續追問余英。

  有兩位男同志在,余英一聽這個問題,這幾天干農活曬的黑紅的臉色更加紅了,低著頭看著腳尖,從鼻子中發出弱弱的一聲“嗯”。

  “來,咱們去那邊看看。”方圓拍拍唐植桐,自覺地往旁邊走。

  “別緊張,吃冰棍,都化了。”陳大姐自己吃了一口冰棍,并提醒余英道。

  “哦。”余英聽到提醒,趕緊把手里的冰棍舉起來,冰棍里有紅豆、有,滴到地上一滴都讓她心疼。

  “這次勞動快結束了,現在可不是害羞的時候。有沒有相中的后生?我幫你把把關。”陳大姐循循善誘的問道。

  走到一旁的方圓咔嚓咬掉一塊冰棍,邊嚼邊跟唐植桐說道:“陳大姐打算趁這幾天給小余定下一門親事,我們作為娘家人去幫她撐撐腰。有咱倆在,小余不自在。”

  “嘿嘿,我懂。昨兒我還看到有社員給小余送冰棍呢。”唐植桐不說媒拉纖,但不妨礙他樂意看這個熱鬧。

  “哦?說說,哪個社員?”一聽這茬,方圓來了興致。

  “喏,靠在草垛上吃冰棍的那個,斜眼齙牙高低肩,身上褂子有點發白。”唐植桐沒有用手指,而是一抬下巴,看向那個男社員,并向方圓形容了一下容貌特點。

  “你這形容…到位。”方圓一聽唐植桐的形容就笑了,笑完眉頭皺了起來,“我知道他,是生產隊會計的兒子。前陣子我來生產隊的時候,這邊隊長都沒跟我提起他,可能覺得小余配不上他吧。”

  “嘿,確實配不上,人家以后肯定能當會計,一只眼看賬,一只眼查賬。這要是去當個雷達兵,說不定還能同時鎖定兩臺敵機呢!哎,圓哥,你說他有這種的得天獨厚的天賦,能不能被特招?”唐植桐明褒暗貶道。

  “你這張嘴啊,什么時候這么毒了?還雷達兵?你曬糊涂了?這想法能都快捅破天了,體檢這一關他就過不去。”方圓不認同唐植桐的看法,搖了搖頭。

  “嘿嘿,我就這么一說。”唐植桐呵呵一笑,接著說道:“小余挺可憐的,這幾天勞動很積極,什么活都搶著干,我真擔心她性子太軟,立不起來。”

  “我和陳大姐也是這么想的,所以才商量著代表娘家人見見家長。”方圓認同唐植桐的看法,心里也暗暗可惜,這姑娘就算是嫁個城里人也配得起,可眼下城市戶口根本落不下,只能退而求次。

  “剛開始興許能有效,但以后不好說。想要小余不受欺負,最好能給她找個營生。也不知道看牙難不難。”唐植桐瞅著麥場邊上的攤子,醫學院的學生已經從麥田那邊撤回來,現在正在給社員義診。

  唐植桐覺得會計能子承父業,牙醫肯定也行,而且牙醫的黃金發展期很長,福延三代還是有可能的,對于普通人來說,這是個不錯的選擇。

  “小余的文化水平還有所欠缺,她現在首要任務是先把盲給掃了。”方圓再次搖了搖頭,這個問題他和陳大姐同樣討論過。

  正在此時,陳大姐朝方圓招手,讓他過去,唐植桐識趣的沒跟上去。

  沒多大一會,方圓和陳大姐就溝通完了,他在麥場上四處瞅,好像是在找什么人。

  一瞧這樣子,唐植桐就知道余英已經跟陳大姐交代了意中人,這是在找他的父母,為接下來見面做準備。

  在這個年代,尤其是農村,無論是青年男女結婚前,還是結婚后,雙方家長除非是故舊,其他情況下是不見面的。

  情況就是這么個情況,至于為什么,唐植桐說不出來。

  至于后面雙方家長為什么會見面,大概是因為時代在進步,禮儀在發展吧,家長見見面總得談談彩禮啥的。

  當然,也不排除極少數見面是為了排除年輕時坦誠相待過的可能性,若是“有情人終成兄妹”,那樂子可就大了。

  下午炒完菜、做完湯,唐植桐匆匆吃了一口,載著兩口冰棍箱子就回了家。

  今兒回去一次,下次就得等勞動結束了。

  回家之前,唐植桐沒忘記此次給鳳芝收集的小竹棍,足足有兩捆,別說鳳芝,就是再分給鳳珍、靜瑩、敬民一些也足夠了。

  除此之外,唐植桐又薅了一包知了猴,接下來的半個月,他都要在會堂老老實實坐著開會,趁現在還在“出差”期間,能以此為借口給家人補充一下營養,他自然不會放過。

  不過這次沒有冰棍,隨著在麥場參加勞動的社員越來越多,兩箱冰棍能夠分就不錯了,根本不可能剩下讓唐植桐往家里帶。

  等到家后,唐植桐竟然發現鳳珍回來了!

  “咦?你們這結束的夠早啊,還不到一個星期吧?”將小竹棍交給鳳芝,任由她先樂呵著,唐植桐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鳳珍,黑了不少,身上倒是干凈,估計是回家后洗澡了。

  “嗯,收割完就讓我們回來了,打場用不上我們。聽說是生產隊覺得人太多,心疼糧食,干點就快了一點。”鳳珍點點頭,同樣的話,她已經跟母親和嫂子說過一次。

  “嘿,夠摳門的。行吧,明天是星期天,回來就在家好好歇一天,緩緩。”農場那邊的畝產量110斤,其他同期麥收的地方也好不到哪兒去,俗話說“半大小子吃死老子”,哪怕是只有一個班的學生,一天也足以吃下一畝地的產量,這放誰身上都不會好受。

  “老師說要以‘豐收’為題材,結合這次勞動寫一篇作文。”鳳珍愁眉苦臉的說道。

  “正犯愁呢,鳳珍不知道按照實際看到的寫,還是說假話。”小王同學放下丈夫帶回來的知了猴,在旁邊補充道。

  “這不沖突,模棱兩可的寫唄。”槍彈分離后,唐植桐將五六半豎在墻邊,打算一會帶到廂房。

  “你也是去農場見識過真實情況的,快跟鳳珍說說。”小王同學笑著催促道,其實這活她也能干,只不過當著婆婆的面教小姑子撒謊,總感覺有些不合適。

  “開頭寫你們在得知下鄉勞動后有多激動,然后到了以后看到了麥浪千里,稍微描寫一下景色有多么讓人賞心悅目,仿佛看到了豐收。

  然后寫勞動場景唄,寫社員干活多辛苦,寫寫汗水、笑臉、喜悅,突出一下老人、孩子在勞動中的表現。

  再寫一下你們勞動起來的切身體會,這回是打地鋪睡吧?以第一人稱凸顯麥收過程又苦又累,響應一下作文的開頭,同時還能襯托出社員的吃苦耐勞。”唐植桐一邊在腦海中構思,一邊給妹妹出主意。

  “豐收呢?不提嗎?”鳳珍以為作文到此結束,追問道。

  “別急嘛,你們在生產隊干什么活?撿麥穗?”

  “沒,生產隊讓我們往麥田運麥捆來著。”鳳芝搖搖頭,這一點跟出發前老師講的不一樣。

  “那就順著寫運麥捆路上的見聞,寫收工了,還沒竹筐高的小社員依舊在田里撿麥穗,在最后一次去麥場的路上,小社員如何驅趕身后偷食麥粒的家禽,突出一個顆粒歸公。”

  “你幫著小社員將麥穗運到麥場,看著麥場上那一堆堆的麥子,有感而發,升華一下主題,就說豐收離不開小社員對集體財產的維護,主打一個集腋成裘、積沙成丘、積水成河、積少成多,最后號召一下珍惜糧食,齊活。”

  “做人不要太老實,容易吃虧,得學會有技術的避重就輕。”唐植桐幫著妹妹構思完,還不忘囑咐一句。

  真正優秀的作文是很少的,尤其是“墳頭上的草青了又黃,黃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樣,一年年總也斷不了”這種以真摯感情打動人心的作文。

  在學生階段絕大部分作文都是為了讓閱卷老師給打個高分,而學生又恰恰處于見識有限的年齡段,想謀求高分差不多就跟胡編亂造掛了鉤。

  這種模式并不好,但又有什么辦法呢?

  “好!我這就去寫!”鳳珍聽完哥哥給梳理的脈絡,頓時思如泉涌,立馬回到桌子旁掏出了作文本和鋼筆,打算奮筆疾書。

  “桉子,明兒端午,糧店今年沒有糯米,吃不成粽子了。”見兒子說完正事,張桂芳在旁邊插了一句話,去年的時候兒子還張羅著做粽子,今年沒了糯米,想張羅也張羅不起來了。

  “沒事,媽。沒有粽子咱就不吃,把知了猴炒炒,吃個知了猴就權當紀念屈原了。”北方不產糯米,所以唐植桐空間里并沒有存貨,再加上他對粽子沒啥執念,對此倒是看的很淡。

  只是剛給妹妹講完如何寫“豐收”,自個家里卻因為供應問題在端午節吃不上粽子,多少有些反差…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回到紅火歲月做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