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章 俗話說:三分菜,七分湯。
盡管這句話存在勸人不要浪費的成份,但不可否認,很多人喜歡菜湯。
菜湯蘸饅頭、菜湯澆面條,甚至有人在吃完菜后,將菜湯摻點水攪和攪和灌下肚溜縫。
主打一個一滴不剩。
前幾天的時候,臨時駐地這邊湯少人多,今兒一個螞蚱蛋湯基本滿足了所有人的飯后溜縫需求。
看大家伙都喜歡,蘇慶祥就動了以后再加個湯的念頭。
雖然喝起來蛋不多,但看上去大鍋里的蛋不少,若說這些蛋都是昨天小社員送的兩個鳥蛋打出來的,蘇慶祥是不信的。
“小唐,這鍋湯用了多少雞蛋?”蘇慶祥找到正在收拾廚具的唐植桐,想先打聽一下雞蛋用量,再決定是不是在食譜中增加這道湯。
“嘿,蘇處覺得用了多少?”曲毅在旁邊插話道,他親眼目睹唐植桐做湯的整個過程,明明只有二十來個鳥蛋,就重來說約等于兩個雞蛋,但偏偏做出來看著蛋不少。
“五六個?”蘇慶祥看曲毅期待自己猜錯的模樣,第一反應就是往低了猜。
“后勤沒往這邊送雞蛋,這頓湯是用鳥蛋打出來的,得有二十來個鳥蛋吧。”唐植桐指著旁邊還沒來得及收拾的鳥蛋殼說道。
“后勤沒給送雞蛋嗎?我還以為是用雞蛋打的湯呢。”蘇慶祥順著唐植桐手指的方向看過去,蛋殼的個頭并不大,比鵪鶉蛋都要小一圈,“這些鳥蛋能頂幾個雞蛋?”
“從重量上來說,差不多兩個吧。”唐植桐大約摸給了個估數。
“兩個?!”蘇慶祥一副不敢置信的樣子。
“我眼瞅著唐科長打出來的湯,確實只有這些鳥蛋。”看蘇慶祥吃驚的模樣,曲毅在一旁笑的開心。
“嗯,加了些水,又加了點面粉,看上去像是蛋,但實際上以面粉居多。”唐植桐看蘇慶祥不信,大概說了一下自己調配蛋液的方子。
其實還有更細節的,比如在打蛋液的時候往里面滴幾滴油,又比如在往大鍋里倒蛋液的時候得轉小火,而且不能立馬用力攪拌等,不過他都沒說。
在唐植桐看來,這鍋湯最大的營養并不是雞蛋,而是里面用來充當背景板的小白菜葉。
如果單純用那幾只螞蚱和鳥蛋的話,做出來會顯得清湯寡水,但將菜葉切的碎碎的,最后再用淀粉將湯勾芡成粘稠狀,賣相一下子就上來了。
“不錯,不錯。我讓后勤那邊明天送雞蛋過來,你以后每頓都給大家伙做上一鍋,每頓再多加倆蛋!”蘇慶祥很大氣,直接將用蛋量給翻了一番。
之所以做事這么豪爽,是因為蘇慶祥知道單位食堂存在一定特殊性,雖然普通居民已經很難買到雞蛋,但單位食堂是可以調配到一定量雞蛋的。
既然很多職工已經來到農場勞動,那他們的那些雞蛋份額就不能放在單位了,起碼要挪一部分放在臨時駐地這邊食用。
“好嘞!保證完成任務!”雖然多加一個湯就多一份勞動量,但做湯比炒菜容易,大部分時候只要看著鍋將水燒開就行。
下午,其他同事午休,唐植桐照例去食品廠提冰棍。
等回來再分發的時候,麥場的小社員就多了一些,而且也沒那么怕唐植桐了。
在第二輪分發冰棍的時候,由于聞訊趕來的小孩子越來越多,差一點冰棍就不夠分。
下午收工前,方圓對農場社員的家庭情況也掌握了個大概,拉著蘇慶祥商議該如何幫農、助農。
“生產隊這邊收入不大行,去年一個純勞力算下來才折合二百來塊錢,扣了全家老小的吃穿住用,走人情的婚喪嫁娶,孩子上學的錢、養老出殯的支出,再加上去年冬天糧食不夠吃,有不少家庭還去集市上買過糧。
一年下來,很多家庭不光剩不下,還欠一屁股饑荒。”
方圓一邊抽煙,一邊看著小本本,跟蘇慶祥介紹著自己記下來的情況。
方圓的文化水平確實不怎么樣,但通過大半年的惡補,已經能獨立讀報,記個筆記啥的問題也不大,無非就是畫圈的地方多了些,每逢不會的就畫圈,反正他自己能看懂。
“你想著怎么個幫扶法?”蘇慶祥沒有在農村工作過的經驗,對此不熟悉,打算先聽聽方圓的意見。
“咱們市局接下來還有沒有臨時工的用工機會?”提高社員的收入是最直接的幫扶方式,方圓想了一圈,覺得以臨時工的名義選一部分困難家庭的勞力去市局參加勞動是一種比較穩妥且立竿見影的方式。
“沒有。不瞞你說,我最近聽到個消息,上面有繼續壓縮職工的想法,咱們市局下半年能保持住現有的工作崗位就不錯,不可能再增添人手。”蘇慶祥知道方圓說的辦法見效最快,但他力有未逮。
這次從城區到農場一路走來,蘇慶祥發現越往南越貧窮,城根兒的社員還能有身體面的衣服,而這邊的社員基本人人身上都有補丁,甚至有人麥收都穿短褲。
麥芒、麥葉掃過裸露皮膚的感覺并不好受,誰又樂意穿短褲呢?還不是因為窮?
看到這樣的情況,蘇慶祥也想幫,但沒有發現很好的辦法。
“要不…買些雞給農戶代養?”既然上面有政策,方圓也沒了好辦法,急的腦門刺撓,突然想到了調查過程中有婦女說起過想養雞。
“前兩年,社員已經把家里的雞賣的差不多了,現在雞蛋緊俏,如果每家能養上一只母雞,一年就算下100個蛋,也是個不小的收入了。”方圓家鋼蛋還小,這陣子家里想方設法的買雞蛋,隔三差五給他補充營養,方圓可太知道雞蛋的價格了,養一年母雞,社員不僅能將母雞的本錢給收回來,還能有效能增加收入。
“上哪弄這么多母雞?就算我幫著協調,他們掏得出這部分錢?”蘇慶祥知道現在生產隊的雞不多,前年公社化之前,有人將家里的家禽清空;去年生活困難,家里還有家禽的又清空了一批;到了今年,雞都賣的差不多了,雞蛋的供應也越來越拉。
如果能養雞的話,一個雞蛋就能有好幾毛錢,倒是一個不錯的生財之道。
“能不能市局先把這部分錢墊上?”說這話,方圓就有些心虛了,幫社員跟工會出面幫職工不一樣,這么做不符合規矩,萬一有人追究,后面很難收尾。
“你是覺得我活得太自在是吧?”蘇慶祥白了方圓一眼,資肯定是沒法墊的,這個辦法也不用考慮。
“嘿嘿。”方圓自知理虧,不好意思的笑笑,往地上一坐,又掏出煙來分了蘇慶祥一顆,點上后,徐徐說道:“那就只剩最后一條了,咱們職工和社員結對子,一對一或者多對一幫扶,給困難社員湊出一只母雞來。”
“這…倒也是個辦法。”先不說貨源,一只母雞不便宜,蘇慶祥想反對來著,但自己也沒有好的辦法,最終還是點了頭。
飯后,蘇慶祥拉著幾位領導一塊討論幫扶方案,唐植桐有幸列席。
蘇慶祥覺得幫扶的事情得讓唐植桐給見證一下,如果這事成了,作為四九城代表是不是能往上反應反應?如果這事沒成,那也是在代表的見證下努力過了。
方圓的想法是好的,但依舊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見:“現在肉食供應很困難,哪還有雞等著咱們買?就算有也是在黑市,咱們從黑市買不太合適吧?”
“咱們幫著社員買雞,還不如每人認領一個小蘿卜頭,幫著他們出學費呢,這個不犯忌諱。”
唐植桐靜靜的在旁邊聽著,眼瞅著幫扶會議越來越偏。
方圓的意思很明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其幫著社員減輕一點負擔,不如想辦法讓社員有一份可持續性的收入。
而有的人怕風險,有的人怕麻煩,還有的人單純的嫌買雞出的錢多。
現在黑市上一只雞起碼五十塊錢,在座的大部分都是領導,如果幫扶的話,怎么也要一對一吧?三四個領導幫扶一戶,說出去像什么話?
可幫扶一戶的代價有點大,拿出五十塊錢來給社員買只雞?傳出去也不好聽啊!
而幫著出學費就簡單多了,眼下每人每學期的學雜費并不算多,高中生6元,初中生5元,小學生2.5元。
一年最多不過12塊錢,平均到每個月最多一塊錢,這點錢不算什么,關鍵是說出去好聽啊!
誰誰誰跟社員結了對了,幫著他家孩子讀完了高中!
一聽就高大上,比出一只雞好聽多了。
“各位領導,我能不能說兩句?”唐植桐覺得這么吵吵只會越來越脫離方圓的出發點,舉斷了討論。
“你說。”眾人都住了口,等著唐植桐發表意見。
“我覺得還是幫扶養雞合適,但不適合買母雞,也不能走代養。”唐植桐先把結論說出來,順帶觀察下幾位領導的神色。
買成年雞這事難度太大,因為生產隊這邊的困難戶有很多,即便價格跟給押運處買雞相同,那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至于代養更不行,名義上雞屬于領導,社員賣了還好說,萬一中間被黃鼠狼叼走了、生病死了,到時候該如何處理呢?后續都很麻煩。
“那什么雞合適?總不可能買公雞吧?”有人提出了質疑。
“不選成年雞,咱們選剛破殼的雛雞。”唐植桐搖搖頭,揭曉答案。
有句話說得好,你可以相信群眾的力量,但別輕易相信群眾的智慧。
在那場偉大的扶貧中,有多少貧困戶第二天就把扶貧用的豬牛羊給賣了、吃了?
小雞不同,肉太少吃不著,賣也賣不出價。
“雛雞?那個更難買吧?”幾人你看我我看你,眼下孵化的手段有限,大部分時候都得靠母雞抱窩,還不等販子上門收,恐怕就被四鄰八舍給預定了。
“嘿,郵電學院科研班正在搞孵化器,因為過來參加勞動,稍微中斷幾天,重新撿起來也不麻煩,成功的希望非常大。如果用孵化器的話,能同時孵化上百只。二十來天就能出一窩,到時候每家三只雛雞,總有一只能是母雞。”唐植桐捎帶手的推銷著孵化器。
“還有這種發明?”有的領導很驚訝。
“為什么是三只?既然有條件,可以多養幾只嘛。”有的領導敏銳的抓住了唐植桐話里的界定詞,眼下到處缺雞蛋,商業局那邊都被雞蛋愁白了頭,恨不能下面農戶家家養雞。
“現在著手開始重啟孵化器研制工作,最快6月下旬就能孵化出第一批雛雞。
雛雞差不多養半年才會下蛋,雞也是要吃糧食的,養多了社員負擔重。
三只剛剛好,從概率上能保證最少有一只母雞,公雞可以給社員增加一道年菜。”
唐植桐快速轉動大腦,給養三只雞找理由。
話當然是撿好聽的說,什么年菜都是虛的,即便養大,社員也是想著去集市上換錢,大家伙對此心照不宣。
至于養三只的真正原因,是防止若干年后被翻舊賬,畢竟多年以后會有人跳出來割尾巴。
“小唐這個辦法好,可操作性還是很強的。”
“可以跟幫扶學生結合起來,我在這里表個態,我可以幫扶個學生。”
孵化小雞不了幾個錢,單拎出來說顯得有些上不了臺面,但有對學生的幫扶在,就成了對這邊生產隊的全方位扶持。
唐植桐樂呵呵的聽著,無論討論的內容如何,結果都是對社員有益的。
待事情敲定后,唐植桐把施正則和畢彬喊過來,讓市局跟他們對接孵化器的事情,自己不再插手。
施正則和畢彬很高興,沒成想還沒畢業,利用業余時間搞的兩個發明已經進入了試用階段,這是群眾對他們努力成果的認可!
做好事總能讓人心情愉悅,今兒的臨時會議開的很成功。
至于雞蛋的來源嘛,唐植桐沒吭聲,在這種明面的事情上,還是蘇慶祥找后勤部門協調來的光明正大。
事有輕重緩急,科研班的同學得了尚方寶劍,明兒跟著往這邊送物資的卡車一塊回城,抓緊時間將孵化器研制完成,蘇慶祥則琢摸著如何協調雞蛋。
唐植桐更悠閑,喝口水,背著五六半去麥場值勤。
去的路上,唐植桐又想到了那位相機里沒有膠卷的記者,若是他識相的話,今晚的臨時會議將是一個多好的素材啊,不過人家一心想干票大的,也未必能看上這點新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