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

  劉備在堂中緩緩的踱步,荀彧也靜靜的看著他,環境寂靜得令人遍體生寒。

  良久,劉備輕聲道:“吾并不想就此絕世家之路,但吾也不想看著天下再次重蹈覆轍!察舉之弊,弊在無爭。因無爭,故官爵名祿可私相授受;因無爭,故可朽木為官,禽獸食祿。

  若仕途并非察舉一道,若讓他們生出大爭之心,察舉也未嘗不是良法。”

  “明公此言何意?”

  劉備笑了笑,坦然道:“吾欲在冀州發求賢令,不拘出身,只問才學。”

  荀彧微微頷首,這還在意料之中,也并不是不可接受之事,諸侯于大爭之世發求賢令來招攬人才,這是自古便常見之事。只是這也是舊例,顯然劉備不可能因此便這般大動干戈,是以荀彧并不言語,仍然靜靜的看著劉備。

  “冀州技術學院開蒙學班,授《孝經》《論語》《孟子》《荀子》,普通蒙學中加入小學班,可淺授‘五經’之一,如何?”

  荀彧瞳孔猛地一縮,這才是劉備真正想要推行的事,不問可知,必然少不了李明遠的攛掇。

  雖然這個時代并沒有禁止平民學習,但高昂的學習成本以及事實上的知識壟斷客觀上讓知識的受眾范圍被大大縮小。

  普通平民朝九晚五,便是養活自己都難,又何來余資去購買昂貴的書籍?

  至于有錢的豪強地主之家,他們買得起書,卻大多請不起先生。儒家至高經典的“五經”,可是有“微言大義”之稱。不是說你買本書回來自學一通就能得到認同,認不認字,看不看得懂是一說。你的理解符不符合主流觀點才是最根本的。

  一本經書,需要無數本如《孟子》一般的“傳”來做輔翼,對經書的理解是需要結合這些“傳”中所言來進行的,這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普通儒生可以徑直接受先賢的注解,如鄭玄一般的宗師會走出自己的路,而若是自學…士林不需要“你認為”。

  因此在東漢一朝,文化知識是一種構成一種階梯形壟斷,最上層的士大夫之家可以或拜名師,或有家學;中層的豪強不愁衣食,可以送子嗣去蒙學接受初步教育,若有幸被大儒看中,也有跨越階層的機會;至于底層的平民,整日里只需要思考怎么滿足衣食。文化知識?那是與他們無緣的東西。

  荀彧對冀州技術學院很清楚,畢竟這是李澈在離開冀州時留下的幾樣重要政令之一。最初只是在巨鹿推行,后來由劉備做主,在每個郡國都建立了分校。這個學校只是教授農耕、冶煉能手工藝技術,或者說絕大部分課程都是農耕,愿意將自己的絕活交出來的工匠還是少數。

  每年農閑之時,官府會負責組織屯田的農民進行學習,由經驗豐富的老農解答問題,傳授技術。

  這對豪強地主有一部分影響,但并不大,而對仕宦家族則沒有什么影響。是以荀彧也沒在乎太多,畢竟能讓屯田的人多出點收成也是好事。

  但如今看來,李澈顯然想的很遠,這個東西只是他搭起來的一個架子,他的目的并不止于此,而是想要更多。

  冀州技術學院在普通老百姓中已經有了一定的信譽,或許大部分人安于現狀,并不想跨出這一步讓子嗣求學,但只要有人心動,之后便會如洪水泛濫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而于蒙學中傳授“五經”,則是削弱仕宦家族對豪強的控制,加強了官府的權威。

  也就是說,將知識階梯中下層生生往上抬了半階,而這顯然就是劉備所希望的“競爭”了。只要一直這么下去,恐怕冀州技術學院中將來也會傳授“五經”注解,知識的壟斷也就被徹底打破,朝廷自然也可以從這些人之中招納人才。

  看著荀彧變幻莫測的神情,劉備笑道:“文若,當真需要考慮到那么久遠的事嗎?”

  荀彧抿了抿嘴唇,問道:“書籍之珍貴,雖有世家刻意影響之故,但價值也確實不菲。明公欲令冀州共習,書從何來?”

  這是客觀存在的難處,知識并不昂貴,承載它的書籍卻是價值不菲。

  然而劉備只是輕輕一笑,伸手從袖中掏出了一張紙,那是與荀彧往昔所見之紙完全不同的類型,更白,更顯滑澤與韌性。

  “文若可曾聽過左伯左子邑之名?”

  荀彧一愣,只覺得頗為耳熟,一時卻想不起來是何許人也。

  劉備將紙遞了過去,笑道:“左子邑,青州東萊人,擅造紙,其所制之紙材質遠勝普通紙張,在都中亦有盛名,蔡伯喈曾嘆,非左伯紙無以落筆。文若可想起來了?”

  荀彧頓時恍然,這名年輕人在士林中確實頗有盛名,前些年自己研究改良出了一種極其優質的紙張,在雒陽可謂一紙難求。而他卻是青州人…

  “是李明遠?”

  劉備微微頷首道:“不錯,明遠親自登門拜訪,并與其交流技藝。左子邑大受啟發,對左伯紙改良后便造出了這適合蓋印,光澤無比的良紙。并且…這種紙所需材料并不昂貴,以竹為主。甚至還可以大批量制造。”

  手指輕輕摩挲這光潔的紙張,明明輕如鴻毛,荀彧卻只覺得仿佛捏著一方鐵塊,沉重無比。

  “看來…大批量生產書籍的方法也有了?”荀彧并沒有小看過李澈和劉備,既然拿出了這紙張,最后一步對他們來說恐怕也不是什么問題。

  劉備笑著點點頭,朗聲道:“明遠尋能工巧匠,做成了‘五經’的雕版,只需蘸墨覆紙,便可速成書籍。字跡或不如手書之清晰美觀,但也勉強可看。”

  荀彧怔住了,低頭看著手中的白紙,有些恍惚的問道:“這就是李明遠所說的‘技術’帶來的變化?”

  “文若啊,技藝并非只是奇技淫巧。若往遠了說,嫘祖教蠶桑、軒轅造舟車,這難道不是技藝?往近了看,士林同道能夠同聚一堂,共享文華,恐怕也離不開蔡侯與左伯之功吧?

  荀子有言,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或許文若應該在政務之外,多考慮一些東西。”

  請:m.biqugebar

大熊貓文學    季漢長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