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璠從袖中取出一張疊好的名單,遞給徐元佐。
徐元佐雙手接過,畢恭畢敬展開,只看了幾個人名,手便不住顫抖。
為首第一個便是張元忭,緊跟著就是劉瑊。
劉瑊是蘇州人,隆慶五年殿試第二名榜眼。因為參與編修《大明會典》,所以留名后世。
張元忭是隆慶五年的狀元,劉瑊是榜眼,一個在紹興一個在蘇州,竟然都沒逃過徐階的手掌。
——徐爺爺,你這樣是挖大明的墻角啊!
徐元佐繼續往下看,有徐渭、沈應科、孫繼皋、余孟麟、王應選、孫鑛、顧其志、顧九思…除了徐渭之后,孫鑛是與張元忭一起編寫《紹興府志》的大才,孫繼皋是某一科的狀元,其他名字雖然沒甚印象,但顯然也不是無名小輩。
“這十人是一等編修,要獨門獨院,以上賓招待。”徐璠朝張元忭笑了笑:“肯定不能虧待諸位。”
徐元佐放下顫抖的手:“還有二等編修?”
“是,也是在蘇州、紹興募來的。”徐璠道:“大約有五十來人,名錄在書房里。到時候一人配以五個助手,分韻編寫詞條,也好加快進度。”
徐元佐心中一算:這樣一來,光是主力編輯就有六十人,果然不是我這樣的小人物能夠搞定的。難怪李春芳都想過來湊合一腳,這妥妥是文教盛事啊!
尤其是隆慶五年殿試發榜…想想就令人激動。
“再下面還有學徒,大約兩百人。都是松江子弟。”徐璠繼續道:“看起來我松江府還是不能與蘇州、紹興媲美啊。”
“蘇、紹固然多有才士,不過良將而已;松江有少湖公坐鎮,乃大帥才也!”張天復笑道。
徐階也是暗暗高興。
地方就如世家,蘇州、紹興,那是唐宋時候就出名的魚米之鄉。文教勝地。世代積累下來,讀書人的質量和數量極其可觀。徐階找的都是舉人,這些人能夠在眾多強大競爭對手之中脫穎而出。到了會試、殿試上,名次都不會太差。
松江真正發跡還是在元末明初。有了黃道婆之后才有了松江騰飛的核心產業。從這個層面而言,黃道婆不僅僅是個改良了技術的紡織女工,而是為松江指引了一條產業道路的大功臣。
所以兩百年的松江相比與千年姑蘇、紹興,顯得薄弱了許多。
當然,要是往下去看,松江一府的進士就足以秒殺許多省份上百年的進士數目了。
“陸平泉這回也要出關了。”徐階為松江填補了一個重量級人物:陸樹聲。
這位不肯做官的老頭醉心學術,雖然沒有見他留下了什么跨時代的巨著,不過學問是無可置疑的——人家是嘉靖二十年會試第一名貢元。
狀元郎聽著好聽個。但是在學問文章上的含金量卻不如貢元。
而且陸樹聲大概也是有明一代文士之中最為長壽者:他活了九十七歲,不說別的,心態肯定很好。
“果然是場盛會!”張天復撫掌笑道:“元忭,你該將汝霖一同帶去。如此許多俊杰匯聚一堂,但凡請益得只言片語,也是三生之幸。”
徐階撫須道:“正是,非但于學有益,更是后繼有人。”
張元忭也是頗為動心:“就怕他年紀尚幼,這沿途幾百里路…”
徐元佐暗道:哪有那么嬌氣…“子蓋兄,此去松江。咱們大可乘船走海路。大船上并不顛簸,而且飲食干凈,總共兩日便能到得松江了。”徐元佐道。
紹興慈溪就在杭州灣邊上。所以對海路倒是不甚畏懼。
張元忭想了想,道:“如此便將他一同帶去。”
徐階、徐璠等人頗為高興,徐元佐卻在心中默算起這些人所帶來的經濟影響。
十個一等編修,獨門獨院,這就是十座小院子了。
就算偷工減料,按照后世那種花園別墅敷衍來算:一座占地半畝——這就已經是極限了,否則沒地方挖池塘,沒地方種花樹,沒地方擺太湖石。這都會嚴重影響才子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叫人說徐家苛待客人。
如此加上每棟別墅——院子之間的道路、綠化、竹林、湖泊…光是住宅區就要十畝左右。
工作區倒是方便。就用敞開辦公模式,長條桌加隔板。這個最多占地一畝也就夠了,因為本身就在園林之中,不需要額外配套布局了。
再然后起碼要有個客堂、暖閣,方便會客、聊天、休閑。這個占地少說兩畝。
如果還有其他人與張元忭想的一樣,要將孩子帶來,終究還要設立個私塾。如此還要多加一個廳堂。這倒是沒關系,隨便找個地方就能湊合,單獨建個花廳也不占多少地方。
如此算下來,需要一塊十五畝左右的土地,才能擺放得從容雅致。
徐家有的是土地,但是上面的建筑就不是一天兩天能修起來的了。
“大父,不如就著夏圩園子,再建個園子。”徐元佐道:“去年年底買了些地擴建,如今都已經差不多了,正要先挪來這邊用,不至于耽誤時候。”
徐階早就有這個打算,見徐元佐提出來,自然順水推舟道:“不會妨礙園子里的客人吧?”
“只怕那邊的客人妨礙了這邊編修。”徐元佐道:“是了,我加一堵墻,只需編修去園子里休閑,不叫園子里的散客叨擾了先生們。”
“如此甚好。”徐階對徐璠道:“營造之事是你拿手的,便在夏圩那邊置地蓋房,總要在夏天之前徹底完工。說不定過了四月,就有人陸續要到了。”
徐璠道:“父親放心,兒子奔走打雜還是可靠的。”說罷自嘲笑了起來。
徐元佐卻暗道:可憐天下父母心,徐階這是在為你編一張大網啊!你又考不了進士,沒有“同年”這種天然盟友,自然只有從蘇州、紹興為你拉攏外援,聯絡感情了。
想到這里,徐元佐才發現徐階遠超走一步看三步的境界了,恐怕能看到十步開外去。而且他老人家的每個決策,起碼能從三個方面收獲極大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