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五十六章 春汛大雨

  宮門按時打開,眾人紛紛走向章臺宮準備今天的廷議。

  當公子扶蘇來到這里章臺宮,大殿內當即安靜下來。

  今天的廷議剛開始,公子扶蘇說了一件事,昨天從隴西送來了書信,說是皇帝看到了冬麥豐收,高興得與丞相大醉了一場。

  章臺宮群臣面帶笑意,皇帝與丞相在外能夠如此開懷就好。

  程邈也是面帶笑容,放在以前,皇帝不在咸陽群臣還會擔心,如今只要公子在咸陽,其實群臣也很安心了。

  有了一個放松的開場,今天的廷議就能正式開始。

  驚蟄之后,正是農忙時節,張蒼正在稟報著今年各縣的耕種事宜。

  今年的用水比往年好了不少,但還是有地方缺少水源來灌溉田地。

  如今的關中不缺少水源,但水源分布極其不均勻,有的地方即便是雨季還旱著,有的地方一到雨季就會有水澇。

  關中旱澇之事,每年的春夏秋三季,幾乎每一季都在說。

  為此在廷議上,有關治水的國策,農忙前后,年年提,年年問。

  既然年年都要考的題,不能保證每一年都不會做錯。

  那就要做到,每年都要提,年年都要問。

  公子會問這里的旱情解決了嗎?

  公子還會問哪里的水澇又發了嗎?

  不僅治水開渠如此,而且各縣每一季都要做好,防澇防旱的工作。

  為此,要擴建各縣,將居住在旱塬或灌溉力不足的高原地帶的人們遷出來,重新劃分田地與居住地。

  譬如華陰縣的擴建,以及擴建臨渭,增加各縣的人口,也更方便管理與征發民夫。

  但這個方法也有缺點,如果不斷的遷民就會導致部分地方人口過度集中,不過這都是后話了,扶蘇覺得人口集中不一定是壞事。

  將人口遷徙到新建設的各縣,也能增加政令的執行力,人口調度會更方便。

  這就像是把原本松散的關中人口,匯聚起來。

  遷人口的主要地點就是新建設的渭南,渭北與咸陽橋周邊。

  張蒼講著今年的春汛,這半個月斷斷續續下了幾場大雨,關中各處河道的水流豐沛。

  雨是在昨天停的,但不能掉以輕心,各縣還需要征發民夫修繕河堤。

  今天的廷議結束后,一群官吏就急匆匆去吩咐了。

  廷議結束正好是午時,回到高泉宮時沒見田安。

  “他老人家人呢?”

  王棠兒與王婆婆正在看著一張張卷子。

  “去給兩位小公子送衣裳了。”

  聽到侍女的回話,扶蘇卷起袖子便來到木棚下的灶臺邊,準備今天的飯食。

  其實本不用公子做這些,但有時公子親自做飯時,內侍與宮女都不敢打擾。

  而且他們平日里也不敢碰這些鍋碗。

  田安喜做飯,這些廚具都是他老人家最喜愛的。

  扶蘇看到有發好的面,看來是田安提準備的,剁了肉餡之后扶蘇就開始包包子。

  用羊肉與大蔥做好包子,便放在蒸籠上,夫妻兩平時吃的不多,五個包子加兩碗羊湯就夠吃一頓了。

  等包子好了之后,扶蘇端在吃飯的桌上。

  王棠兒幫著端羊湯,說著孩子的事。

  言罷,夫妻倆人相對而坐,安靜的吃著飯。

  從妻子手中接過卷子,扶蘇吃了一口包子,又喝下一口羊湯。

  王棠兒道:“我給這兩孩子布置了卷子,沒想到他們答的不錯。”

  扶蘇一邊吃著點頭,道:“數術題依舊不足。”

  王棠兒頷首道:“我書信一封,讓叔孫通多盯著點。”

  一頭白發的王婆婆坐在一旁,她聽著夫妻倆的話語,又覺得公子與夫人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兩位小公子的學識明明已超過尋常人家的孩子太多了。

  王婆婆覺得孩子嘛,只要懂事就很好了。

  這兩位孩子王婆婆是看著長大的,公子與夫人最看重的,是品德教導。

  飯后,夫人還要查閱敬業縣的賬目,敬業縣的幾個作坊都是夫人在管。

  以前整個商顏山都是公子的私產,只不過后來建設敬業渠之后,商顏山成了敬業縣,也就不是公子私產了。

  看似如此,如今建設的作坊依舊是公子私產,而且由夫人打理著,因此公子與夫人一直掌握著最大的造紙業,并且只此一家。

  待夫人看罷賬目,夫妻兩人得到一個內侍的稟報就離開了。

  直到田安回來了之后,王婆婆還在感慨著,這天下最尊貴的夫妻兩人,竟過著如此樸素的生活。

  田安都習慣了,高泉宮一直如此。

  聽完了王婆婆的嘮叨,田安回到了高泉宮的側屋,擦拭著華陽太后牌位前的桌子,不容有一絲灰塵。

  這間側屋是高泉宮的禁地,除了公子夫妻兩人與田安,宮里的其他人是不能進入了。

  公子夫妻兩人離開高泉宮之后,去了一趟北郊的行宮。

  如今的秦宗室依舊未立宗族長,大爺爺過世之后,似乎是父皇對宗族長這個位置有所抵觸了。

  在扶蘇的認識中,似乎父皇早已對宗族長的設立,有所抵觸。

  父皇依舊在西巡的路上,這個時節該是在河西走廊打獵了。

  扶蘇看著林光宮內的一切,而眼前是雍城而來的秦宗室大常侍黑伯。

  黑伯道:“這是需要送到驪山陵下的安排。”

  父皇的西巡路上去過一次雍城,也是在那時父皇與黑伯交代的事。

  看到妻子神色有些不安,扶蘇道:“你不用害怕,夏無且說過,父皇的身體尚可,現在也不過是提前準備身后事。”

  王棠兒點著頭,但眼底里還是有擔憂。

  扶蘇也能理解的妻子的感受,頻陽公過世時,她也有這種神情。

  皇帝也是她的父皇,她也是這個家的一份子,按照皇帝的囑咐,將林光宮的寶物送去驪山陵,交給夫妻二人做決定。

  扶蘇看著黑伯遞來的冊子,要葬下驪山陵的有東郡隕星,當年征討六國所得的國印,以及其余的諸多寶物。

  當年收天下兵而鑄造的十二金人,早就在主陵中,扶蘇當初下陵時,看到的剎那朦朧間,見到了高大的十二金人。

那時的自己也才明白,原來這十二金人,早就在陵寢中了  這些東西要先一步送去驪山陵,隨著父皇一起長眠。

  “我是父皇的孩子,將來父皇若真的離開了人世,我要親自送著父皇下葬的。”

  王棠兒點著頭,她道:“我知道。”

  別看她平時對兩個孩子非常嚴厲,但她心里其實是一個十分善良的人,且她一直希望父皇能夠與她說說話。

  嫁入皇帝家,她心中十分敬重父皇,但皇帝家又很特殊,因此她必須強大自己的內心,公子的夫人不好當,現在如此,將來也是。

  這一次,父皇允許她參與驪山陵修繕,她心里該是很高興的。

  至少,父皇認可她這個兒媳,讓這個兒媳主持家里的事了。

  看著一件件的寶物在黑伯的安排下送去驪山陵,林光宮內的寶物其實并不多,包括當年的從商顏山下挖出的所有龍骨,也都會一起埋入陵寢中。

  但凡是稀世珍寶,扶蘇都愿意讓它們長眠地下,若說真的要留,就要留下國璽足矣。

  因扶蘇知道,過了兩千多年,驪山陵依舊是完好的,長眠在下面的始皇帝與那些帶著傳說故事的稀世珍寶,就該一起長眠地下。

  深夜時分,夫妻兩人一起來到了驪山腳下,看著一駕駕拉著寶物的車送入山中。

  扶蘇帶著妻子也只能止步山下,后面的路不是他們能夠走進去的,就算是始皇帝真的要長眠了,也唯有公子扶蘇有資格送行。

  這亦是皇帝的交代。

  坐在回去的車駕上,關中的夜空依舊潔凈如洗,扶蘇從車駕的車窗看向遠方的夜空,星空依舊璀璨。

  “以前祖奶奶總說,我是父皇最疼愛的孩子,我自小也是這么認為的,其實當我懂事之后,每年每月我見過父皇的次數也不多,可能是有一天父皇覺得我長大了,就愿意看一看我了。”

  王棠兒安靜地聽著丈夫說著往事。

  話語中,她聽得出丈夫的小時候應該很孤獨,自小長在深宮中,沒有同齡的玩伴,沒有喜愛的玩具,只有病重的華陽太后陪著。

  不只是如此,丈夫在很小的年紀,就與書籍為伴,還給當年的華陽太后治病。

  感受著丈夫溫熱的手掌蓋在自己的手背上,她道:“公子確實是父皇最疼愛的孩子。”

  扶蘇頷首道:“嗯,他們都這么說,我也這么覺得。”

  當林光宮的寶物都被送去驪山陵之后,扶蘇這才覺得父皇是真的放棄了長生的念頭,是真的在打算身后事了。

  驚蟄之后,又過了半月,關中又迎來了一場大雨。

  今天的廷議結束之后,群臣都已離開,扶蘇走到殿外,站在檐下看著漫天的大雨如天在潑水一般。

  今年的春汛雨水停了一些時日,但真的不能掉以輕心。

  半月前,張蒼就說過此事,并且命各縣都修繕了河堤。

  正如他所擔心的,春汛只是稍稍離開,大雨當即就來了,這天下并不是年年都會給大秦風調雨順,就像是當年楚地的一場大雨。

  扶蘇知道那場大雨之后,大澤鄉一定會出事,提前讓人做了安排,但卻依舊澆不滅項梁復楚的野心。

  也不知道弟弟高是不是真的在江東找到了項氏的蹤跡,寫好有關楚國史書的最后一篇,這最后一篇就是項氏的歷史。

  扶蘇看著漫天的雨水,對身邊的田安道:“讓程邈與陳平親自去渭河與洛水沿途各縣查問防水澇的準備,讓張蒼提前準備糧食與醫者,讓王太尉提前準備兵馬,所有縣令不得離開縣府,不論晝夜,縣府都必須有縣吏值守,隨時應對汛情。”

大熊貓文學    秦人的悠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