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二十九章 上柱國,推忠協謀佐理功臣

  熙豐二年,二月十一。

  汴京,御書房。

  窗欞半掩,內官立于一角,腳步輕不可聞。

  主位,趙策英持著關于巡狩的文書,執著朱筆,不時點頭予以認可。

  自主位以下,擺著八道木椅。

  近十位代天巡狩的主官,有序落座。

  “嗯。”

  “此次代天巡狩,肅清奸佞,以正綱紀,功在社稷。”趙策英點了點頭,認可道:“吏治澄清,奸佞懾服,無疑是有功于國,有功于朕。”

  江昭持手一禮,平和道:“為君分憂,分內之責。”

  代天巡狩,足跡遍布兩京一十四路,旨在鎮撫九州,震懾天下。

  就實際過程而言,并不棘手。

  正所謂殺雞儆猴,作為被殺的“雞”,兩浙水系的慘狀,可謂是相當攝人。

  夷滅三族、禁止科考、免卻擢升、上下齊貶、建制拆分。

  單一拎出來一種判罰,都是足以上史書記載的程度。

  這一次,卻是足足五種判罰,齊聚于一地。

  判罰之重,注定是天下齊震,懾服萬民。

  這也即意味著,都還尚未正式巡狩其他兩京一十三路,就已經達成了震懾的目的。

  其后,正式巡狩,自是相當通暢。

  堂堂內閣大學士,以兩位二品大員、三位三品大員,以及兩位伯爺相輔,手持桓王劍,予以便宜行事之權,代天巡狩。

  本就是位極人臣的內閣大學士,還予以便宜行事之權!

  就這配置,兼而有兩浙的慘狀,恐怕就連殺了封疆大吏都在便宜之內,自是人人驚懼,無人敢搗亂。

  凡是被抓的貪官污吏,不少都是立刻認罪,求取減刑,不敢胡攪蠻纏半分。

  如此,自是注定了巡狩過程通行無阻、無往不利。

  除了趕路較難以外,沒有半分波折。

  “為君分憂,分內之責。”余下七人,有一學一,齊齊一禮。

  趙策英點頭,沉吟著,揮手道:“既是有功,不可不賞。”

  “著一人賜黃金五十兩,錦緞十匹,以彰其功。”

  “余下巡查百官,皆賜錢百貫,俸祿擢升一級。”

  代天巡狩,功在社稷。

  歷任巡狩百官,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君王的賞賜,或官位,或財物,或俸祿。

  江昭抬眉,有些意外。

  一般來說,宰輔大臣的俸祿是三百貫左右,尚書兩百貫,侍郎一百貫,根據品階往下遞減,縣令約莫是二十貫。

  當然,除了俸祿以外,宰輔大臣、尚書、侍郎等三品大員,通常還有祿粟、茶、酒、廚料、棉布等賞賜,可謂是高薪養廉。

  饒是如此,一百貫錢也算不上少,絕大多數欽查官員都是五品、六品,一百貫錢已經是三五十天的俸祿。

  巡查百官一人百貫錢、俸祿擢一級,這賞賜算是較為合適。

  但是,幾位主官的賞賜,未免就有點吝嗇。

  黃金五十兩,也就八九百貫錢,相當于百天左右的俸祿而已。

  要知道,即便是常規性的欽查,主官的賞賜都通常會有擢升官階這一項,更何況這一次并非常規性的欽查?

  僅僅是賞賜百天俸祿,著實是吝嗇啊!

  江昭咂了咂舌,不動半點聲色,抬手一禮。

  余下七人一望,連忙齊齊抬手。

  就在巡狩主官要一齊行禮拜謝的那一刻,趙策英卻是擺了擺手,又道:

  “文淵閣大學士江昭,賜上柱國,推忠協謀佐理功臣,添食邑一千戶,為七千戶。”

  上柱國,也即武勛榮譽稱號的第一等。

  大周武勛的榮譽稱號分為十二轉,也即武騎尉、云騎尉、飛騎尉、驍騎尉、騎都尉、上騎都尉、輕車都尉、上輕車都尉、護軍、上護軍、柱國、上柱國。

  自下而上,以一轉為武騎尉,視作從七品,為最低。

  最高的上柱國,為十二轉,視為正二品。

  一般來說,非鎮守邊疆、平定叛亂、抵御外敵等重大功績不授,且授予過程嚴格遵守官階制度。

  一如七品小官,不管立下再大的功勛,都是賞賜可視為七品的武騎尉、云騎尉。

  其中,柱國、上柱國皆為二品,通常是授予有重大功績的樞密副使。

  就這一代而言,五位樞密副使,僅有英國公張輔、忠敬侯鄭順二人有“上柱國”榮譽之稱,就連已故寧遠侯顧偃開,都沒有得到過“上柱國”榮譽之稱。

  單論稱號的獲取難度而言,高于官階,低于配享太廟。

  凡正二品武將,不一定有上柱國之稱;有上柱國之稱,不一定配享太廟,差不多就是這樣的關系。

  也因此,即便官階一樣,有“上柱國”之稱的人物,地位都會隱隱要高一點。

  畢竟,榮譽稱呼本身,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皇帝的重視態度。

  推忠協謀佐理功臣,則是功臣封號,不限文武,主要分為三等。

  第一等:推忠、協謀、佐理、同德、守正、亮節、翊戴、贊治、崇仁、保運、經邦。

  幾組詞可相互組合,作為功臣封號,或為六字,或為四字,或為二字。

  其中,封號的字越多,就說明含金量越高,有“推忠”二字,視為一等中的上佳稱號。

  一等封號,僅賜予內閣大臣,以及樞密院的大臣。

  第二等:推忠、保德、翊戴、守正、亮節、同德、佐運、崇仁、協恭、贊治、宣德、純誠、保節、保順、忠亮、竭誠、奉化、效順、順化。

  二等封號,通常是賜予皇子、國舅、非閣臣的文武大臣、外臣。

  第三等:拱衛、翊衛、衛圣、保順、忠勇、拱極、護圣、奉慶、果毅、肅衛。

  三等封號,通常是賜予禁軍將校。

  其中,相較于武勛的第一等榮譽稱號“上柱國”而言,一等功臣封號的受封難度因文武之分,略有不同。

  于文臣而言,難度幾乎為零。

  無它,內閣大臣幾乎是人人都有功臣封號。

  一般來說,內閣大臣立下一定的政績,亦或是重大慶典,通常就會賜下功臣封號。

  并且,無一例外,都是六字封號。

  區別就在于,有的有“推忠”,有的沒有“推忠”。

  于武將而言,難度幾乎是百分之百。

  上一位受封一等功臣封號的武將,名喚曹彬,也就是太皇太后曹氏的先祖。

  先帝執政,曹氏母儀天下,其先祖曹彬受追封為太師、尚書令,累進冀王、魯王,順帶著給了功臣封號。

  關鍵,這唯一的例子還是死后追封。

  因此,武將幾乎不可能得到功臣一等封號。

  至于二等、三等功臣封號,無論文武,都相當難以受封。

  就總體而言,功臣封號的含金量,也算是相當之高,算是位極人臣的代表特征之一。

  推忠協謀佐理功臣!

  這一稱號,含有“推忠”二字,無疑是第一等中的上佳功臣封號。

  就連大相公韓章,功臣封號也是推忠協謀佐理功臣。

  此外,食邑添千戶,增至七千戶。

  單論食邑而言,已經是六位內閣大學士中位列第二的存在,僅次于大相公韓章。

  這還是韓章受過先帝恩寵,食邑九千三百戶的緣故。

  就常規而言,大多數宰輔大相公的食邑也就三四千戶,七千戶的食邑,已經足以壓制九成以上的宰輔大相公。

  由此觀之,榮寵之盛!

  上柱國,推忠協謀佐理功臣,添食邑千戶!

  江昭一震,連忙道:“微臣,拜謝陛下!”

  果然!

  這才對嘛!

  一人賜黃金五十兩,錦緞十匹,絕對算不上豐厚。

  相反,上柱國,推忠協謀佐理功臣,添食邑千戶,就較為.好吧,非常豐厚!

  余下七人,齊齊一震,注目過去。

  兩朝寵臣,名不虛傳啊!

  “朕有如此肱骨,實為祖宗庇佑,朕之幸事。”趙策英走上前幾步,伸手扶人。

  君臣相視,盡是恩遇之意!

  “嘶!”

  余下幾人,皆是一驚,齊齊相視。

  就這架勢,若非大相公是江閣老的老師,君臣二人怕是都能聯合做局扳倒大相公,讓其取而代之。

  “左都御史滕甫,授推忠亮節功臣,準建功德牌坊彰顯殊榮,特賜蔭封子孫三人,可薦進士出身,蔭補官職,并于曲院街,賜二十畝府邸一座。”趙策英向下望去,注目于滕甫。

  兩浙拆分,禁科考,免擢升,注定了得有人挨罵。

  作為動刀子的人,滕甫恐怕已經是一片罵名,一生聲譽盡毀。

  賜下府邸,卻是有意讓其一輩子常居京城,避一避風頭。

  滕氏一門,人丁稀少,且是從滕甫這一代方才起家,是以并非是兩浙路的名門望族。

  不過,好歹也是有二品大員的門第,單就底蘊而言,已經隱隱有縣望之勢。

  如今,兩浙已拆,“兩浙人”的概念自然也會慢慢消失。

  滕甫這一代避了風頭,子孫照樣能在兩浙水系生活,不影響什么。

  除了府邸之外的賞賜,無論是功臣封號,亦或是功德牌坊,都偏向于榮譽,也是一種護身符,可護其晚年無憂。

  蔭封名額,則是純粹的補償,讓其子孫穩得住富貴的下限。

  “老臣,拜謝陛下。”滕甫明顯松了口氣,重重一拜。

  單論賞賜,他得到的封賞甚至都不比江昭差。

  特別是蔭封名額,近些年江昭兩次拓土,平均一次也就得到五個名額而已。

  三次蔭封的機會,已然相當珍貴。

  “權知開封府王珪,兼史館修撰。吏部左侍郎陳薦、刑部左侍郎王安石,皆領金紫光祿大夫。”趙策英繼續道。

  三人都授了職。

  其中,史館修撰偏向于主持修史。

  不過,歷任史館修撰幾乎都是簡單的掛名,真正的主持者往往是監修國史,也即宰輔大相公。

  金紫光祿大夫是從二品虛職,陳薦、王安石二人低位兼高職,可以算作是一種“承諾”。

  三年一過,但凡無錯,就轉實職從二品。

  “臣等,拜謝陛下。”三人齊齊一拜。

  “寧遠侯顧廷燁,授簽書樞密院事,賜上護軍。”

  簽書樞密院事,卻是正三品樞密院職務,其頭上僅有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樞密使三大官職。

  單就官位擢升而言,可見趙策英已然屬意于讓顧廷燁成為武將巨頭之一。

  上護軍,則是武勛榮譽第十轉,一樣是相當稀罕的東西,代表著君王的認可。

  “謝陛下。”顧廷燁重重一拜。

  “鎮南伯王韶,授侍衛步軍司都虞候。”趙策英淡淡道。

  上一次,他就有為王韶授職的意向。

  可惜,彼時賞賜了王韶“世襲罔替”,已然是一等一的重賞,不好賞賜太過。

  這一次,卻是可趁機讓王韶執掌禁軍,順帶著探一探禁軍的底。

  “臣王韶,拜謝陛下洪恩。”王韶一拜,面有興奮。

  本就是世襲爵位,更是添上實權職位,一躍為實權武將,無疑是讓人心神為之震蕩。

  甚至,王韶都有自信心給子孫留下“軍中底蘊”,讓子孫后代如顧氏、張氏、鄭氏子弟一般,天生就帶有一定的“權威性”。

  “忠武將軍姚兕,授神衛軍副廂指揮使。”

  都、指揮、軍、廂、司。

  一廂士卒兩萬五千人,廂軍副指揮使已然是相當不凡。

  “臣姚兕,謝過陛下。”姚兕重重一拜,有些意外。

  他,竟然也能是廂軍副指揮使?

  江昭瞥了一眼,也不奇怪。

  別看姚兕顯得平庸,就連爵位都是撿漏而來。

  可實際上,他的平庸僅僅是相對于顧廷燁和王韶來講。

  事實上,姚兕可是少有的有本事統兵的將領!

  大周軍伍番號過百,草包將軍比比皆是,有本事單獨領軍五千征戰而不崩的人,已經非常接近第一等的水平。

  真正的大軍團作戰,也就不到二十個這樣水平的將領。

  開疆拓土,可輕松統領五千士卒,那和平時期就能輕松駕馭兩三萬士卒。

  更何況,姚兕還是副將,并非主將。

  一通封賞,幾人齊齊相視,皆是心滿意足。

  果然,跟著江閣老能吃肉!

  官家一旦封賞,幾乎都是大幅度封賞,一次封賞就可能抵得上一輩子的廝殺!

  上首,趙策英瞥了一眼深宮,眼中起了一絲憂慮,擺了擺手。

  八人了然,齊齊一禮。

  “臣等告退。”

  江府,涼亭。

  石幾、清茶、瓜果,棋盤。

  江昭與盛華蘭、盛淑蘭二女對坐,落子對弈。

  “上柱.國,推忠協謀佐.理功臣?”

  江珩、江珣二子,一人手持鎏金上柱國印,一人手持刻著“推忠協謀佐理功臣”的玉帶,皆是睜大著眼睛,好奇的觀望。

  其中,江珩已有六歲,江珣四歲有余。

  至于大郎江懷瑾,則是已經十一歲,手持兩道詔書,一臉嚴肅的觀望,不時透出些許驚詫。

  “這是什么啊?”江珣好奇道。

  方才,就是他在低聲的念著文字。

  江昭回望一眼,灑然一笑:“那是你爹給你們三兄弟留的基業!”

  “考上庶吉士,才有資格拿到開啟這份基業的鑰匙。”

  說著,一子落下。

  “庶吉士嗎?”江懷瑾低聲念著,望了一眼詔書。

  應該,有希望吧?

  可惜,暫時還沒想到跟父親“韓門立雪”一樣好的刷名聲的點子。

  起步低了點!

  請:m.llskw.org

大熊貓文學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