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百二十六章 這官,當多大才算大啊?

  三日即過,六月二十六。

  提點刑獄司。

  幾丈長的公堂,上懸“明刑弼教”,煌煌大字,莊嚴沉肅。

  主位,內閣大學士江昭一身紫袍玉帶、金符魚袋,平和嚴肅,目蘊澄明,自帶一股悲憫之意。

  木幾之上,置有朱筆、簽筒、卷宗。

  自主位以下,左三右三,立著六把椅子。

  左都御史滕甫、權知開封府王珪、吏部左侍郎陳薦、刑部左侍郎王安石、寧遠侯顧廷燁、鎮南伯王韶,依次入席。

  審案七人,六人身披紫袍,單是視覺上就異常震撼。

  其下,左右置有“回避”、“肅靜”二牌,十余皂隸持棍侍立,甲士按刀環立,肅穆非常。

  更有幾十胥吏,自公堂往外一字排開,負責傳遞公堂對話。

  公堂正向,萬余百姓齊聚,不時望向幾位審案官。

  “大官啊!”

  “這是大官!”

  約莫十余步外,有人驚呼道。

  六道紫袍,實在太過驚人。

  “據說主審官是開疆拓土十二州的江閣老,百年國祚以來第一人。”有讀過書的人插話道。

  一言落定,引起不少稱頌之聲。

  “江大人?那可真是青天大老爺了啊!”

  “入仕十二年,開疆拓土,入閣拜相,實為讀書人之典范!”

  “文人統兵,開疆拓土,我輩讀書人合該以此為榮!”

  “江閣老來了,青天大老爺就來了!”

  公堂。

  水火棍敲擊青磚,驚堂木三擊。

  僅是一剎,萬余百姓齊齊為之一寂。

  上首,江昭平靜道:“既為法官,當還人清白。”

  聲調不高,卻字字清晰。

  “既為法官,當還人清白。”

  “既為法官,當還人清白。”

  幾十胥吏,相繼傳達。

  萬余百姓聞之,不知是誰起了頭,卻是齊齊撫掌。

  一時間,聲動四方。

  “楊武案,自縣、郡、路,京一審,京二審,六次審判,三次翻供。”

  “今,本官江昭,忝居參知政事,文淵閣大學士,入閣總揆機務,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趙國公,奉旨欽差提調兩京一十四路一切軍政要務,受天子欽賜桓王劍,予以便宜行事之權。奉圣上之旨,終審此案。”

  此言一出,萬民嘩然。

  對于不懂宦海的黎民百姓而言,自是因為官位非常的長。

  官位長,就說明厲害!

  對于讀書人、士人而言,則是因為“文淵閣大學士”六字。

  這是真正位極人臣的存在!

  “本官右手之人,為左都御史滕甫,亦是兩浙人。”

  “往后,依次為吏部左侍郎陳薦、寧遠侯顧廷燁.”

  江昭一一介紹起幾位副主審的身份,又是惹起一波騷動。

  這樣的審案陣容,簡直駭人。

  其后,一名推官走出,宣讀案情:“楊武案,為楊武、畢氏、葛連幾人牽扯的一樁命案。話說淳安縣,有一舉子名為”

  因是要考慮到胥吏傳達的緣故,往往得是讀一句話停一句話。

  一道案情宣讀,卻是足足念了一炷香之久。

  “.此,即為楊武案。”

  推官宣讀了案情,退回兩步。

  江昭徐徐道:“著楊武、畢氏二人上公堂。”

  萬余百姓,齊齊注目。

  約莫十息,楊武、畢氏二人走進公堂,納頭便拜。

  “小女子是被冤枉的,受人屈打成招,還望青天大老爺還小女子清白。”畢氏哭道。

  “小人亦是受人屈打成招,還望閣老明鑒。”楊武重重一拜,憔悴道。

  江昭平和點頭,平靜道:“經刑部仵作查驗,葛連尸身并未有下毒跡象,實為舊疾發作而死。楊武一案,實為冤案。”

  “好!”

  “青天大老爺!”

  “江青天!”

  不知是誰起的頭,萬余百姓連連撫掌,或是稱呼“青天大老爺”,或是稱呼“江青天”。

  楊武、畢氏二人,更是連連長哭,泣不成聲。

  約莫百息,聲勢漸消。

  江昭嚴肅道:“本官宣布,楊武、畢氏二人無罪。”

  “小女子拜謝青天大老爺!”

  “小人拜謝江青天!”

  楊武、畢氏二人,相繼一禮。

  其后,自有胥吏喚上二人,簽押無罪文書,銷案登記。

  推官適時走出,繼續宣讀道:“重案其二,為火燒欽差案”

  約莫一炷香,宣讀完畢。

  不過,相比起黎民百姓的歡呼雀躍,讀書人卻是為之一怔,面色凝重不少。

  “此案,事關重大,涉及過廣,就不一一傳喚罪犯。”

  一邊說著,江昭一邊望向左都御史滕甫,一副商議的樣子:“左都御史滕甫,一向都是有名的錚言御史,亦是公正之人,且為土生土長的兩浙人。不若就以滕御史之判決為主。”

  “若有偏差,本官再行糾正便可。”

  此言一出,幾乎所有的讀書人、士人,齊齊注目于滕甫。

  霎時,滕甫面上充血,硬著頭皮起身。

  “以鐘慎、種尤二人為主謀,夷滅三族.”

  “這滕元發,可真是剛正不阿啊!”半句話出口,就有讀書人忍不住出言譏諷道。

  “夷滅三族,虧這滕元發還是兩浙人。”

  “江閣老都說了讓他判,不合適再糾正。江閣老都給了機會,他竟然跟聽不懂話一樣。”

  “呵呵!都說了,滕元發是公正之人。人家可不一定把自己當兩浙人。”

  滕甫繼續宣布道:“杭州通判涉及偽證,且是火燒欽差案的導火索之一,宜處凌遲之刑。祖孫、父子年十六以上者皆處絞刑,十五以下母女、妻妾、姐妹皆入教坊司,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放三千里,資財、田宅,皆歸公。”

  “這——”

  江昭面色一詫,一副有些意外的樣子,緩緩點頭道:“既如此,便如滕大人所言。”

  “安撫使陳繼,貶庶人。”

  “安撫副使吳掌,貶庶人。”

  “轉運使劉鈞,貶庶人。”

  “提點刑獄司公事柳立,貶淮陽縣丞。”

  一道道“決定”,依次念起,江昭不時點頭,遲疑允準。

  約莫一炷香,五品以上的變動,徹底念完。

  滕甫道:“余下大小官吏,滕某將編寫文書,下放張貼。”

  相較于五品以上的來講,五品以下的貶得反而輕一點。

  當然,幾乎都是庶人起步。

  此刻,萬余百姓,已然半數謾罵,更有不少長哭不止,就跟死了父親一樣。

  究其緣由,自是因其中不少人都是被抓官員的親眷,特意觀望就是為了知曉朝廷的決定。

  滕甫掃視一眼,繼續道:“火燒欽差,罪不容誅。”

  “為告誡后生,滕某將上書官家,請下三道圣旨。”

  還有?

  萬余百姓,齊齊望了過去。

  “其一,著兩浙路劃分為兩浙東路、兩浙西路。”

  不少人暗自皺眉,并未作聲。

  一路劃分為二,實在太宏觀。

  起碼,絕大多數人意識不到這樣做究竟會不會影響自身利益。

  “其二,凡兩浙讀書人,三年以內不得參與科考,兩浙路也不得舉辦一切功名考試。”

  “我草尼瑪!”

  “滕元發,你嘛嘞個※。”

  “滕元發,老子要挖你祖墳!”

  “偽君子!”

  不讓科考,利益損害可謂相當清楚。

  咒罵之聲,不絕于耳。

  就連并非讀書人的黎民百姓,亦是咒罵不斷。

  滕甫充耳不聞,繼續念道:“其三,凡兩浙路官員,六年以內不得晉升!”

  “退堂——”

  聲鼓四響,衙門退堂。

  然,謾罵之聲,不絕于耳。

  安撫司。

  江昭捧著蜜水,回想起有人說的那句“大官啊”,不禁搖搖頭。

  “大官?”

  “這官,當多大才算大啊?”

  入仕十二年,登堂入室,但還沒摸到人臣的最高點呢!

  還得努力!

大熊貓文學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