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帝一箭四雕

  御書房。

  江昭著紫袍玉帶,掛金符魚袋,入宮覲見。

  主位,趙策英手持一份奏疏,面色凝重。

  “官家,禮部榜已然暫定。考生的卷子,名列三十以前的都拿了過來。”江昭持禮,緩緩道。

  會試,又稱禮部試。

  會試名錄便是禮部榜,貼出去以后就叫黃榜。

  一般來說,皇帝都會望一望前三十名的卷子,以此判定考試究竟公正與否。

  趙策英點頭,起身取過禮部榜,舉目掃視。

  僅是望了兩眼,就說道:“如此,便放榜吧。”

  江昭辦事,他放心!

  “諾。”

  江昭持禮,一步退后,就要離去。

  作為恩科主考官,批閱卷子僅是微不足道的流程。

  真正的重頭戲,實則是貢士、進士登門拜訪。

  大批量的人才,可供給挑選。

  所謂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就是這樣一點一點的積累起來的。

  “子川。”

  一步未落,趙策英連忙招手,喚住了他:“不急。”

  江昭一怔,腳步微滯。

  還能有什么事?

  就在這時,趙策英兩步走到書案,取過方才觀望的奏疏,傳了過去。

  “且一觀此奏疏。”

  奏疏入手,江昭翻閱了幾下,便是了然。

  熙河路安撫使張方平呈遞的奏疏,約莫千言。

  論及核心內容,其實就一句話。

  西夏皇帝李諒祚,御駕親征,規模甚大,號十萬大軍。

  余下的內容,都是分析西夏大軍的構成,以及邊疆抵御可能消耗的物資。

  簡而言之,要么朝廷的能臣入邊鎮守,要么朝廷撥調糧食,邊疆實行“以守為攻”的策令。

  “號稱十萬。”江昭輕念了一聲。

  “實則也就三五萬吧?”

  一場征戰,可不單是殺伐就行,還得涉及后勤問題。

  運輸糧草、武器、等物資的士卒,管理糧草的士卒,工匠、炊事、雜物士卒,以及老弱病殘,都不是真正有戰斗力的人員。

  除此以外,甚至還可能存在一些吃空餉的士卒。

  十萬軍隊,有六萬可戰之士,已然是一等一的精銳大軍,吏治清明。

  常規情況下,估摸著也就三到五萬。

  江昭望了兩眼,疑惑道:“陛下是要臣出征?”

  熙河之地,真正的士卒可一點也不少。

  屯田之策的俞龍珂十萬大軍,以及幾萬老弱病殘、卸甲歸田的士卒,常駐邊疆的六七萬邊軍。

  粗略一算,就是二十萬大軍。

  區區李諒祚,十萬大軍而已。

  從戰況來看,李諒祚就是仗著二十萬大軍卸甲歸田了六成,余下的下六七萬分散于八州之地,相對散亂,方才取得些許戰果。

  這就是打了個時間差。

  一旦熙河士卒聚集起來,要想打敗李諒祚,不難!

  說到底,李諒祚又不是什么曠世奇才。

  這.沒必要他掛帥出征吧?

  江昭疑惑的望了過去。

  這種情況下,他去了熙河路也沒什么效果啊!

  “正是。”趙策英點頭。

  他就是要江昭掛帥出征!

  趙策英解釋道:“朕有意讓卿銜兵部尚書一職,掛帥出征。著英國公之子張鼎,神衛軍副都指揮使鄭曉,樞密院直學士王韶,西頭供奉官包順為輔。”

  “此外,涉及軍國大事,宜讓新任寧遠侯顧廷燁奪情入邊,一齊出征。”

  所謂奪情,也即針對官員丁憂的制度。

  要是朝廷政務緊急,就可能召回重臣,取消或者減少喪期。

  當然,因孝道的緣故,奪情更常見于武將一方。

  文人養望,奪情的情況較少,且容易惹爭議,有可能留下“貪戀權勢”的名聲。

  明朝的張居正,父親病逝,仍然主持變法,奪情一事就有不小的爭議。

  此言一出,江昭不免抬抬眉頭。

  英國公之子張鼎是英國公府的人,顧廷燁是寧遠侯府的人,小鄭將軍是忠敬侯府的人。

  此外,忠敬侯鄭順尚且鎮守邊疆。

  英國公府、寧遠侯府、忠順侯府,這可是勛貴三巨頭。

  論起扎根軍隊的深度,這三者絕對是當仁不讓的存在。

  此次,本就是以多打少,幾乎是板上釘釘的穩贏,特意讓勛貴三大巨頭的年輕一代入邊,究竟是為何,實在不難猜。

  施恩!

  但凡立下點功勞,新帝就可施恩于張鼎、顧廷燁、鄭曉三人。

  新帝初登基,希望拉攏勛貴,勛貴又何嘗不希望向新帝靠攏?

  一波施恩,拉攏三大勛貴巨頭,輕輕松松就可得到三大勛貴的效忠。

  這三大勛貴,背后可都是其他勛貴。

  一經帶動,新帝便可手握軍權!

  除此以外,包順是俞龍珂部落首領,有利于邊疆穩固,本質上也是一種難得的政治籌碼。

  王韶則是典型的“儒將”,算是最能打、最可用的一批人。

  江昭了然。

  新帝是要趁著李諒祚入侵,將計就計,徹底收買勛貴啊!

  一旦勛貴收買,不管文人怎么鬧騰,起碼帝位是穩的。

  江昭附和道:“官家圣明!”

  “這幾人,都是能征善戰者。料來,定會立下不世功勛。”

  這謀劃,頗有大道至簡的意味。

  新帝,出師了!

  一言既出,趙策英就知道江昭領會了自己的意思,不禁滿意點頭。

  這一戰,還沒出征就已經贏了!

  新帝登基,根基不穩。

  一旦得到了勛貴三大巨頭的效忠,他的根基就算穩了下來。

  這就是贏!

  “此次,起碼得動用十萬大軍,非統帥而不可統籌。”

  趙策英認真道:“這天底下,除了英國公老將軍與忠敬侯,也就唯有江卿有此統籌兼顧的本領。”

  事實上,就連忠敬侯都有點吃力。

  主要是沒鍛煉機會。

  十萬大軍的征戰,已然是國戰。

  以往,幾乎都是英國公為主導。

  熙河開邊,又多了一個江昭。

  余下的人也就起輔助作用,沒有鍛煉的機會。

  若非逼不得已,皇帝肯定不會拿十萬大軍給某位沒有統帥經驗的將領統籌。

  也即,沒有統帥經歷,不得擔任統帥。

  反之,沒有擔任統帥,也就沒有統帥經歷。

  “臣定不負圣望。”江昭持禮道。

  這種涉及大規模的軍團征調,新帝肯定是能用文官就盡量用文官。

  武將,終歸還是缺點難言的信任。

  五代十國時期,武將霍亂天下,著實是給人殺出了陰影,百年不消!

  “西夏入侵,要說規模有多大,也不盡然。”

  趙策英平和道:“這十余日,估摸著是得征調糧草,不急于一時。”

  言下之意,卻是不必即刻動身,貢士、進士拜訪“座主”的機會還在,不會丟失,讓江昭不必擔心。

  “微臣,拜謝陛下。”

  江昭持手一禮,緩步退下。

  約莫半個時辰,黃榜張貼。

  與此同時,十余位考官便算是有了自由身。

  黃榜定下,往后就是殿試。

  不過,那時欽定名單的是幾位閣老以及皇帝,普通考官就起個監考的作用而已,連摸卷子的資格都沒有。

  主副考官,也就是打個下手。

  真正的決議權,還是在閣老與皇帝手上。

  既是不影響科考公平性,自是可以有自由身。

  當然,除了主副考官以外,絕大多數考官還是以低調為主。

  江府。

  一人呈上拜帖,讓江昭頗為意外。

  王安石!

大熊貓文學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