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九十三章 強勢的趙策英北伐

  河州,定羌寨。

  時值五更,天曉在即。

  燎燎篝火,烈烈長燃。

  “咚——”

  “咚——”

  “咚——”

  戰鼓長鳴,聲震四野。

  山川起伏,兵戈如林。

  十萬蕃漢屯兵,作三十六方陣,持弓列矛,舉刀提盾,肅然峙立。

  朔風吹過,旌旗獵獵,一片肅殺之氣。

  校臺。

  左右皆有五丈牙旗,上首設有一丈許長案,擺放牛、羊、豬三牲,供奉著一尺許石人,石人著冕旒冠,垂衣裳,手執書卷,長臂垂落。

  供奉之人,卻是黃帝!

  主帥江昭,著山文甲,披青羅袍,鳳翅兜鍪,手扶佩劍,淵渟岳峙,面色肅然。

  除此以外,張方平、章衡、王韶、種諤、包順、鄭曉、張鼎幾人,皆是立于筑臺之上,肅立一角。

  戰鼓越發激昂,號角長吟。

  “眾將士!”

  一聲長吼,鼓聲、號角頓消,落針可聞。

  “西夏李諒祚,實為小兒之輩!”

  “自其主政以來,西夏悖逆,竟敢舉豺狼之兵,踐踏我熙河熱土!邈川、隴朱黑、循化幾地父老,皆盼望盼王師解懸!”

  江昭大手一揮,長劍出鞘,劍指朔方。

  “嘉佑八年,本帥奉旨入邊,率兩萬士卒,一舉拓取兩千里山河!”

  “而今,十萬大軍入邊,豈懼李氏小兒?”

  長劍指天,江昭激越道:

  “李諒祚之惡行,罄竹難書,是可忍孰不可忍!此中仇恨,不報者誓不為人!”

  “趁此良機,當北上伐罪,復我山河!”

  “甚至于,開疆拓土!”

  “嘩!”

  “嘩!”

  大軍誓師,本該肅穆無聲。

  要是大頭兵,那就更是不該發出響動。

  然而,這句話一出,不少士卒卻是下意識的發出些許聲響,意欲附和。

  無它,小閣老是真的能開疆拓土!

  小閣老入邊,征戰士卒是真的能發財!

  校臺,舉目望去,可見士卒士氣高昂。

  江昭振臂一揮,大喝道:“本帥,受天子重托,總掌熙河、陜西二路軍政!此番出征,目的唯有一個——”

  慕然,他拔劍一揮,三牲之一的豬首便垂落下去。

  鮮血揮灑,殷紅一片。

  “殺!”

  字字如鐵,擲地有聲。

  “殺!”

  “殺!”

  “殺!”

  高昂士氣,一經引動,徹響長天。

  鼓聲震動,號角長嘯。

  十萬屯兵,長矛上舉,肅殺遍天。

  單單一個“殺”字,足足喊了六十息有余,不見絲毫勢弱。

  首領包順一驚,暗自“嘶”了一聲。

  這凝聚力?

  十萬屯兵,要想吼出“震徹天地”的氣勢,其實并不難。

  畢竟,十萬之眾,規模實在太大。

  即便十人有九人都偷懶,那也還有一萬人附和長吼。

  長吼三五息,根本不是什么難事。

  真正難的是持續性的長喊。

  要想達到持續性長喊,起碼得有兩個要求:

  其一、真的鼓動了士氣。

  大軍誓師,不少士卒都會象征性的喊幾聲,也即給主帥一點面子。

  要想持續長喊,那就得真的讓士卒心中受到鼓舞,平添干勁。

  其二,士卒信服主帥。

  簡單的鼓動士氣,頂了天就喊上一二十息。

  五六十息,絕非是簡單的鼓舞士氣可以達到的程度。

  無論是誰,真的大喊上幾十息,肯定嗓子干澀不舒服。

  而士卒之所以持續喊,那就是純粹的給主帥面子。

  更確切的說,那叫信服!

  包順暗自一驚。

  江子川,影響力這么大嗎?

  “諸軍聽令!以戰止戈,就在今日!”

  “此戰!必勝!”

  “必勝!”

  “必勝!”

  “必勝!”

  聲聲怒吼,震徹云霄。

  單是提振士氣的口號,就喊了百十息而不見衰弱。

  “以主帥的聲望、履歷、功績,聞之者無不心生欽佩。”

  “服眾十萬,不足為奇。”

  包順身旁,王韶見他驚詫,不禁出聲解釋道。

  嘉佑八年,實為百年國祚以來唯一一次開疆拓土!

  開疆拓土,不世功勛,“江昭”二字早已傳遍天下。

  上至八十老人,下至三歲孩童,大都能說上一些關于江昭的事跡。

  文可治國,武可開疆。

  這樣的人物,自是受到社會的推崇。

  對于屯兵士卒而言,“江昭”二字就更是意義非凡。

  屯田之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大頭兵。

  熙河開邊,大頭兵人均五六十畝田地。

  須知,這可是五六十畝。

  五六畝地就可養活一人,五六十畝地足以讓屯田士卒過上“富足”的生活。

  如今,舉兵北伐。

  要是這一次也積攢幾十畝地,那可就是百畝地。

  百畝地,那可就是富農!

  說不上逆天改命,但也差不了多少。

  如此,怎能讓人不信服?

  這是真能發財!

  包順了然,默默的望著。

  紫袍飛揚,江昭負手立于校臺,如孤峰擎天。

  十萬士卒,肅殺驚天。

  誓師之聲,長久不息。

  中軍大帳。

  丈許長案,上置一幅“大周西夏吐蕃”堪輿圖。

  江昭、王韶、章衡、種諤四人圍聚,不時指指點點。

  自四人以下,文武分列。

  武將約莫三十人,以張鼎、包順、鄭曉、姚兕、楊文廣、郭逵幾人為首。

  熙河開邊,受益了一批文臣,自然也有相應的武將受益。

  除了王韶、顧廷燁、種諤幾人一躍而起以外,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老一輩武將趁勢而起。

  一如姚兕、楊文廣、郭逵三人。

  姚兕是平民子弟,擅長射箭,深諳領兵之道,一步一步爬到五品武將的位子。

  楊文廣是楊家將三代核心子弟,忠武侯“楊六郎”楊延昭之子。

  即便楊家將已經衰落,但也有不小的影響力。

  楊文廣走武將路,可謂相當順暢。

  郭逵曾是殿前司侍衛,治平二年拜從五品樞密都承旨,入邊為官。

  這幾人,都是近幾年的邊疆興起人物。

  文官一方,亦是三十人左右。

  以安撫使張方平、副使許志二人為首。

  章惇、薛向、沈括、曾布幾人,都是任職一州知州,需得治政一郡,卻是沒法入帳。

  “除了邈川、隴朱黑、循化三大城池以外,近來還添了一座大通城。”

  江昭沉吟著,徐徐道:“這便是四座城池。樂州疆域,淪陷了七成以上。此地,也是西夏主力聚集之地。”

  “沿著樂州向下,蘭州也有不少西夏士卒,但都沒有攻下城池,規模不大,難成氣候。”

  “要是不出意外,蘭州的西夏士卒主要是起先鋒作用。”

  “就局勢而言,并不難破。”

  “要想肅清疆域,無非是沿著河州往上,清理蘭州疆域,沿途壓制西夏大軍,讓他們不得不聚集于樂州。”

  “最終,于樂州大戰,一決勝負。”

  王韶認可的點點頭。

  西夏李諒祚御駕親征,目的并不難猜,無非是要沿著樂州、蘭州、河州往下打通,延到青唐。

  如此,蕃夏有了聯系,就能聯合起來,一齊抵抗熙河邊軍,并試著一點一點的搶回疆土。

  王韶指了指迭州以北、以南兩地,緩緩道:“除了西夏的李諒祚以外,董氈、木征都得重視一二。這兩大部族,合在一起起碼能掏出六七萬大軍。”

  “嗯。”

  江昭點頭,負手沉吟。

  約莫十息,陳述道:“以目前的局勢而言,要破局并不難。”

  “以耗為主。”江昭定性道:“穩打穩扎,步步推進。”

  章衡了然:“西夏幾百萬人口,行全民皆兵之策,十人就有一人是士卒。”

  “契丹、陜西、回鶻,都圍著西夏。”

  “單是常駐邊疆的西夏士卒,就有足足十萬之眾。”

  “以西夏的國力,的確是耗不起。”

  幾人齊齊點頭,認可這種說法。

  單是常駐邊疆的兵力,就得足足十萬左右。

  要是算上境內的兵力,起碼是三四十萬士卒。

  大周冗兵,西夏也絲毫不差,甚至更甚。

  大周五千萬人口,百十萬士卒,好歹是五十口人騰出糧食養一張嘴巴。

  西夏三四百萬人口,三四十萬士卒,相當于十口人騰出糧食養一張嘴巴。

  農耕時代,十口人養一張嘴巴,何其嚇人。

  這樣的消耗,非常恐怖。

  這也怪不得西夏常常南下。

  要是不南下奪取一點物資,西夏是真不一定能夠維持住國內的消耗。

  如今,為了征伐熙河路,李諒祚御駕親征,又是平添十萬大軍的消耗。

  戰時緊急運輸,物資有一成能運輸到邊疆就已經非常不錯。

  以西夏的國力,根本支撐不起十萬大軍遠征的長期消耗。不足以支撐西夏長時間征戰。

  相反,河湟之地已經足以供給熙河邊軍六七成的消耗補給。

  李諒祚入侵,本就是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

  一旦拖得久一點,最著急的就是李諒祚本人。

  一著急,就容易出錯。

  陜西正面,亦有寧遠侯顧廷燁時刻準備北上。

  適當拖一拖,不是壞事。

  沒有異議,江昭一罷手,幾人齊齊退了下去。

  “子平,大軍誓師,記得特意讓人煮幾頓肉食。”江昭望向熙河轉運使章衡,吩咐道。

  大軍誓師,意味著即將上戰場,都會殺羊宰豬,吃上幾頓好的。

  “諾。”

  章衡持禮,點頭道。

  瞥了一眼堪輿圖,下令道:“子厚領漢兵三萬,入迭州鎮守。”

  迭州之地,北鄰廓州,南臨青唐。

  廓州是董氈的地盤,青唐是木征的地盤。

  不管這兩地有什么異動,迭州都能很快的反應過來。

  有人鎮守迭州,也可避免正面與李諒祚殺伐的主力遭到兩面突襲。

  “諾。”王韶連忙應聲。

  三萬大軍,這可不是一點半點。

  統兵三萬,已經算得上“統帥”。

  江昭平和點頭。

  大軍北上,董氈、木征二人趁機出兵的概率非常之高。

  自從熙河與董氈部落議和以來,熙河八州、董氈部落、木征部落就陷入了一種難言的僵持和平階段。

  這種僵持和平,無疑是大周想要見到的結果。

  新拓疆域,肯定是得休養生息。

  對于董氈部落而言,議和起初也有不小的效果。

  彼時,董氈新立,根基不穩,偏偏南臨青唐,兩方對峙。

  更讓人心慌的無疑是熙河邊軍,足足二十萬之眾。

  董氈沒有應對熙河邊軍的準備,自是希望議和。

  幾年過去,董氈根基穩固,肯定會動些歪心思。

  對于木征而言,那就更是時刻想著對付熙河路以及董氈部落。

  這次,趁著西夏入侵,董氈與木征有異動的可能性,起碼是九成以上。

  三萬大軍,交于王韶穩固大后方,還算是較為合適。

  至于強調“漢兵”,則是純粹的提防俞龍珂部落的士卒。

  誠然,吐蕃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沒有“國”這一概念。

  讓吐蕃人去殺吐蕃人,也并無不可。

  但,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要是真的出了問題,誰也扛不住。

  相性之下,自是讓漢人打吐蕃,讓吐蕃打西夏。

  “余下七萬。”

  江昭向下望去,注目于種諤:“種諤將軍領一萬士卒,沿河州北上,一路肅清疆域。”

  “諾。”種諤鄭重行禮。

  “張鼎、包順領兵一萬,一為左軍,一為右軍。鄭曉、姚兕、楊文廣、郭逵皆領五千,鄭曉為先鋒。”

  七萬軍隊,一下子就分了五萬。

  “章衡領兵五千,主管物資運輸。”江昭繼續道。

  一般來說,主帥分為兩種。

  一種是親自陷陣沖鋒的類型。

  一種是坐鎮中軍統籌指揮的類型。

  江昭無疑第二種,坐鎮中軍的類型。

  從理論上講,兩種類型的統帥并無明確高低之分。

  不過,要是統籌十萬大軍的主帥還得沖鋒陷陣,無疑是有點“沒格局”。

  主帥一死,且置十萬大軍于何地?

  統帥中軍,一萬五千士卒護身,足矣!

  “合七萬兵力,北上樂州。”江昭沉聲道。

  六人相繼行禮,口中稱諾。

  大致安排得差不多,江昭望向安撫使張方平,吩咐道:“子平要鎮守迭州,破鷂弩便交于張大人負責制造。”

  “盡量要快。”江昭鄭重道。

  樂州之地,為黃河上游,水流支脈較多,非常克制西夏騎兵。

  要是有破鷂弩,那便是如虎添翼。

  歷史上,北宋巔峰時期制造破鷂弩的效率約莫是一年三萬張。

  也即一個月三千張左右。

  新近得到技術,制作起來可能慢一些。

  可即便一個月只能一千張,積累幾個月也能積累出一個軍的破鷂弩。

  夠用了!

  張方平拱手,鄭重點頭。

  汴京,御書房。

  幾十道關于“舉薦外戚入邊”的奏疏置于書案一角,趙策英面色微沉。

  那些人,竟然妄圖以上奏之舉脅迫于他!

  甚至還讓外戚相勸!

  脅迫新君!

  要是一般的皇帝,可能早就扛不住壓力,選擇了妥協。

  畢竟,新君而已,沒必要與朝臣硬鋼。

  可他是誰?

  他是趙策英,將來的千古一帝!

  這還能讓幾十道沒用的竹紙給脅迫了?

  “哼!”

  冷哼一聲,趙策英干脆抽出一張宣紙,記下上奏之人的名字。

  脅迫是吧?

  大不了,老子連朝都不上了!

  有本事就廢了老子的皇帝位子。

  要是廢不了,老子就廢了你們!

  撐到江卿攜大勢歸來,不廢掉一波人。

  他就不叫趙策英!

大熊貓文學    知否:我,小閣老,攝政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