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80章 新君登基

  次日。

  雒陽官吏與候補官員全都列到了德陽殿前,參與登基大典。

  其實皇帝登基的典禮不復雜,比葬禮簡單得多。

  因為所有的物料都不需要額外籌備,全是現成的,禮制和流程也是現成的。

  劉協先到太廟祭祖,宣告繼承合法性。

  太廟祭祖時,劉備也在隨行陪祭,因為劉備是宗室。

  然后回到前殿,當著百官的面,由輔政大臣劉備授予皇帝璽綬。

  ——不是那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那玩意其實是儒門用來證明‘皇權天授’的說辭,只存在于典籍中,根本就沒有實物。

  劉宏確實按傳聞搜羅了玉石做了一個,邊長足足四寸(9厘米),但實際上這玩意問世僅十年,是劉宏在西園把玩的玩具,不是拿來用的。

  始皇帝特意稱‘皇帝’,本來就是在與周代的“天子”稱謂保持距離,皇本是天地之綱,廣大之偉;帝本指德蓋天地,皇帝其實是在表達‘與天地等同’的意思——始皇帝是打算和天地并列的,怎么可能受命于天?

  ‘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說法,是漢代儒士們為了固化天人感應而傳的。

  其實,只要稍微多想想,就能明白士族們所謂的‘受命于天’,這‘天’到底代表著什么…

  真正的玉璽原本有三枚。

  日常行政辦公用行璽,比較小,邊長不到一寸(2厘米),這也是隨身印鑒,起到的是簽字允許的作用,類似老板私章,行文就是‘皇帝行璽’。

  出兵或下正式詔令的時候會用信璽,這是專門用于詔令的印章,就像公司里的公章,邊長寸半(3.5厘米),行文是‘皇帝信璽’。

  分封諸侯王或是帝位傳承時用大璽,這確實比較大,邊長兩寸半(5.6厘米),行文是‘皇帝之璽’——這才是傳國的玉璽,但一般情況下是不用的,只用于‘封’和‘禪’。

  到了漢初,高祖為了廣結善緣吸納各方勢力,便又重新融合了周朝那一套。

  這就使得本就不愿皇帝唯我獨尊的諸侯和儒士們,把與天地等同的‘皇帝’尊號又給稱回了‘天子’,這其實是降了一級的。

  皇帝被重新稱為了天子后,又重新做了三枚印鑒,新增的三枚玉璽的行文把皇帝改成了天子,也就是‘天子行璽’等。

  于是皇帝就有了六個玉璽。

  正式的政務依然是用原有的‘皇帝三璽’,新的‘天子三璽’專門用于禮事,比如封賜使臣、祭祀鬼神、冊封番邦君主等。

  實際上,皇帝信璽才是效力最大的玉璽,軍事調令和皇帝詔書都是用信璽的。

  劉備在授給劉協皇帝璽綬之后,只待儀式結束,皇帝信璽就會再次由劉備指派的璽官執掌,并任職侍中侍郎。

  劉備指派的掌璽官是牽招,當然,這是臨時的,因為牽招之前棄了官身,現在算是重新從朝官做起。

  授璽后,新君登陛前殿,接受百官朝拜,宣讀即位詔書。

  再宣告大赦天下,封賞宗室與功臣。

  整個流程并不復雜。

  涉及的封賞也是劉備和董卓直接商量的,劉協唯一插手的事務,是把樂隱追封為少傅。

  追封樂隱也是大典上的第一個封賞。

  劉備右將軍職務沒變,因為沒多少直接軍功,劉備不打算無功升職。

  但加了良鄉侯,太子少師銜也在劉協登基后轉為了少師(位同三公)。

  此外,實職從青州刺史遷為青州牧,持詔輔國政。

  沒有都督軍務,因為輔政就是總攬國政,可調天下兵馬,權限極高,不需要提督軍之權。

  董卓遷為了司空,加爵為郿侯,食邑郿縣五千戶,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加職,河東太守職務也被收回。

  劉備有了出外的念頭,又是唯一的輔政大臣,自然也就不怎么在乎朝廷職務高低,更在乎維持賞罰有度,升官的事可以等討伐了袁紹再說。

  而董卓官至三公封縣侯也是有理由的——他是真有軍功,討伐何進、何苗都屬于董卓的功勞,呂布擊破袁紹留下的車陣也算董卓的功勞。

  一個官高,一個權重,兩邊實際上依然維持了平衡。

  按慣例,在劉協親政前,太后將臨朝監政——但不是主政,只是監督,算是最高監察官,這才是正常操作。

  除此之外,劉辯被追封為懷王。

  劉表就任宗正。

  董旻就任河南尹。

  登基大典的最后,劉備宣布改元為初平。

  劉協居于南宮,常朝將在崇德殿處理,但劉協年幼,不一定每次都出席。

  同時,由于天子年幼,暫時不接納新宦官入宮,黃門署暫由暴室宮人接管,也就是被劉備帶走的那些人,有太監也有宮女。

  在大典結束后,還要舉辦劉宏的喪禮——這個流程才是真麻煩的。

  好在葬禮是不需要劉備主持的,畢竟太后活著呢。

  劉備和董卓在忙著選拔官員。

  不過,兩人的選拔方式不一樣。

  董卓這邊搞得很快,至少有二十幾個親戚已經被辟為司空掾或是舉薦為朝官,目前正在往郿縣送傳告。

  劉備沒這么搞,因為劉備沒這么多親戚…

  而且,劉備是打算帶劉協離京的,不需要往雒陽安置官員。

  在劉宏喪禮期間,劉備與董卓商量,表示自己要出關東征討袁紹,希望董卓能解決涼州叛亂問題。

  為此,董卓可以調用京畿三輔所有兵馬。

  兩邊都是大叛軍,一人負責一邊也很合理,董卓本來也不是太想討袁紹,畢竟袁隗對他確實有恩,他現在是司空了,得要點臉。

  平定西州這個活兒放到現在,實際上等于是讓董卓衣錦還鄉,而且郿縣正在面臨叛軍威脅。

  董卓當然是得答應的,關鍵是這能攬得兵權啊。

  而劉備則開始廣發檄文,下令天下州郡同討袁紹,以成皋(虎牢關)為會師地點。

  與此同時,陳留。

  張邈正在向曹操、張超等人說著另一個故事:

  “…兩宮相爭,太后與閹宦矯發遺詔,欲殺史侯,扶立董侯。當時大將軍下令本初保護史侯。”

  “本初入南宮,殺盡閹宦,護史侯出雒陽避禍,卻遇董卓、劉備二賊狼狽為奸,入京亂政。”

  “本初起兵討伐亂政叛逆,竟至舉家被屠!”

  “董、劉勢大,與董太后合謀,矯詔強立董侯為帝,毒殺史侯,威逼百官…本初勢單力薄,只得退兵至滎陽。”

  “孟德,我等在此聚義,便是為召天下有志之士同討逆賊!洗清本初冤屈,還大漢朗朗乾坤!”

大熊貓文學    二手穿越:大耳賊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