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五年春。
劉備沒再動兵,只專心種田搞內政。
原本劉備是讓賈詡主持屯田以及州內春耕事務。
但賈詡估計是想偷懶,便向劉備大力推薦國淵為典農都尉。
朝廷原本沒同意在州郡設典農尉,只是允許刺史屯田,但由于現在刺史有了都尉任免權,所以實際上也等同于在各州郡都設了典農職務。
青州士族極多,之前干掉的豪族也很多,在緊急安置黃巾饑民的時候并沒有做太多的區分,畢竟那時候能讓更多人活下來是第一要務。
而此時到了耕種季,事務就比較麻煩了。
要制定農政,要協調好之前出糧出力配合安民的青州各家,還要管理幾十萬安置民的吃喝拉撒以及種糧、工具、牲畜等一系列事務,而且不僅要考慮現在,還得考慮未來。
這些事非常繁瑣,真的比打仗麻煩多了…
為此,劉備連著拉賈詡和國淵商議了很久——賈詡還是沒跑掉,具體事務國淵負責,但賈詡得和劉備一起制定政策。
其實劉備知道賈詡為啥不想干這活兒,因為容易得罪人,即便現在不得罪,將來也會得罪的…
不過,被劉備拉著辦事跑不掉,賈詡只好和國淵一起搞了個大動靜出來。
國淵確實是個相當有執行力的人,在得了任命之后,國淵立刻出門到處探查田地,重新劃分了土地類型。
土地被國淵分成了兩類,一類是私田,也就是現有大戶的土地,也就是私有固定資產。
清理土地數量后,國淵發了安民告示,告知各家,官府不會剝奪各戶現有財產,算是安了青州現有豪族的心。
青州現有的豪族大多都是之前配合過安置黃巾之事的,大多出糧出錢安置過饑民,國淵在征求了劉備意見后,讓留守各郡的弟兄們分別清點了一下各家安置饑民的數量。
隨后,按照安民數量,給這些出過糧的豪族各多分配了一些田產,算是獎勵。
各家豪族只要報了自家安置的新增戶口就能得田地,按人頭算,戶口越多得田越多,各家出糧安置的饑民便作為其家中佃戶。
這事使得青州豪族們對劉備的觀感瞬間改變,從上到下都稱劉使君仁義,夸賈詡是“干臣”。
但賈詡一點都不高興。
因為他知道,過不了兩年,這些人多半就得罵自己了…
這實際上是為了使青州豪族們不會把剛安置的饑民作為隱戶,促使他們給這些人全都上戶口——只要在官府落了民戶,那就不能作為奴隸了,佃戶也是民,不是奴籍。
原本落戶之事非常繁瑣,但各家為了得田產,自動的就把這事處理好了,還把原本家中已有的隱戶也全都給報成了新安置的佃戶。
畢竟可以分田…
這當然是在薅羊毛,但賈詡和國淵也不在意,有戶口本就認,反正分給各家的都是散田——所有被豪族土地分割,無法連在一起的地塊全都分了出去。
那些地本來就不適合作為軍屯…
私田可以自主交易,但交易要收交易稅,稅額不算高,按官府評估價收一成——不管實際交易價格是多少,反正稅按評估價收。
擁有私田的人家當然是要交糧稅的,國淵給了個一口價,只收一成,但秋收時需要各家自己按戶口和田畝數量把對應的糧食送到各縣糧庫。
縣里不再承擔糧稅征收事務,只承擔倉儲任務,而且增設了常平倉應對災荒,增設官方糧鋪平價賣糧。
除了常平倉必須維持的糧食數量之外,其它所有進了縣糧庫的稅糧,全都會在官方糧鋪就地售賣,不再轉運到州郡。
各家若有多余的糧食,也可以賣到官方糧鋪中,有多少收多少,價格穩定——當然,絕大多數人是不會賣的。
這些政策豪族們也都覺得沒問題——只要不搞糧役攤派,哪怕多收些糧稅都能接受。如果只是運入當地縣庫,損耗其實不算多,一成的糧稅,各家大概實際會支出1213的糧,這其實比以往打點郡縣官員的支出還少。
當然,沒有隱藏民戶,且田畝數量都公開了,再想避稅漏稅就不太容易了。
至于官方糧鋪本身的清廉問題,暫時不考慮。
先管民生,民生拉起來以后再管貪腐。
而且…管貪腐又不是賈詡和國淵的活兒…
在架子搭起來之后,國淵才宣布,將青州其它無主田地全部都作為官屯,由青州刺史部管理。
官屯是完全不允許交易的。
同時,無論什么田地,只要荒蕪一季無人耕種,這荒田就會被視為無主之地,重新收為官屯。
眼下大家都得了好處,稅也降了,田也得了,也就沒人對此有任何反對意見,不僅沒人說侵占私田,反而全都稱頌這是善政。
很顯然,是不是善政,主要取決于自己得沒得到好處。
散田都分出去了,官屯的田地大多都是黃河與濟水沿岸連成大片的臨水好地,這也是為了方便管理。
由于官屯田地很多,需要管理的佃戶也多,國淵讓劉備軍中親隨來官屯掛職,擔任“屯長”——這就真的是讓軍隊的屯長和屯田的屯長合二為一了。
這是讓劉備的親軍保護并管理這些官田,但并不是把田分給了他們。
軍屯一共二十來個,每個屯都按地塊分,有大有小,大的有好幾千戶佃戶,小的也有千余戶。
合計下來,有四萬多頃土地被設為了軍屯,共有六萬戶佃戶,二十八萬人。
官屯的佃租標準名義上是五成,但實際執行四成,那不收的一成被視為稅額——其實這是為了避免將來出現特殊變化。
佃戶只需要交產量的四成就行。
除了佃租之外,不用再上任何稅,唯一的要求是按每戶家里的人數佃田,每人不高于十五畝(漢畝),鼓勵量力而行。
若有田地拋荒,就會被立刻收回,還會額外加以處罰。
新生兒也是可以算人數的,而且養育孩子可以領補貼,每個孩子能返領其家中當年繳納佃租的兩成,最高返還六成,直到孩子十歲——這當然是為了鼓勵生育,并且盡量促使幼兒成活。
不是不交租,而是交了租之后,再帶著孩子,按照自己交的佃糧憑據去申領應該返還的糧食,這是有區別的。
十歲以后也可以領補貼,但必須讓孩子入新學讀書,入了新學且每年學業合格就可以持續領到十五歲——新學就是劉備認可開辦的那些職業學院,目前僅有海事學院已經成立,但陸續必然會有更多人來此辦學。
這些政策對佃戶而言是很有吸引力的,最關鍵的就在于除了佃租之外完全免稅。
如果足夠勤快且積蓄得當,佃戶也能攢錢從有私田的人手里購置私人田產。
劉備門下官吏以及軍中將士也按功績分了些田地,這事倒不是國淵安排的,而是劉備自己安排的,負責的人是辦事最公平的趙云——趙云管著軍法和功勞簿。
這種田產被稱為授功田,是從官屯中分出的,佃戶也會隨之劃撥,有點像食邑。
但這依然是租賃性質的官屯,并不是私田那種私人田產,無法交易。
可以享受全額糧租,甚至可以讓后代傳承,但不能買賣或轉包給別人。
只要不拋荒,就不會被收回去——但同樣,拋荒即收回,糧稅也得交。
佃戶的生育和教育補貼是單獨申領的,只是按糧租來計數,避免懶漢薅羊毛,授功田的田主得到的仍然是四成的全額租子。
這會使有功之士們對佃戶好一點,畢竟產能越高收益越大,而且佃戶多生孩子,每戶佃的田多一些,對功臣們也更有利。
由于官田軍屯只有四成租子,而且不用上稅,若是哪家豪族對佃戶不好,其家中佃戶多半得投奔官屯,要是沒了那么多人種地,拋荒之后可就只能被收歸官府了。
這是典型的逼惡為善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