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81章 國祚加三

  隨機推薦:

  《經營西域疏》通過。

  朝廷依方略重建玉門關、陽關,開鑿坎兒井,敦煌綠洲初步恢復。

  兀慎部大破火者,大明接管河西走廊以西地域,陜甘邊防壓力驟減。

  西域棉田開辟,北方蒸汽棉紡廠獲穩定原料供應,開始全面投產。

  敦煌文書出土促成“復漢唐“共識,西北邊疆國族認同強化。

  敦煌文物出土,促成了“敦煌考據學派”出現,該學派旨于考據歷史文物中的典籍,對以往的儒家學派進行考據學的批評。

  國祚3

  威望1000

  剩余威望:7300

  系統竟然促成了一個學派。

  這下子西域開發成了國策,再也不會有人輕言放棄西域了。

  蘇澤關閉了系統,這一次系統確實發了大力了。

  通政司內,聽到消息的官員,都沖過來討要《秦婦吟》的抄本,經歷官徐叔禮忙得頭昏,最后讓通政司內的文吏,將《秦婦吟》的全詩抄錄下來,張貼在通政司的內院之中,這才算是打發了這幫官員。

  徐叔禮長嘆氣,來到了通政司李一元的公房外。

  徐叔禮聽到了撕東西的聲音,進門一看差點笑出聲來。

  原來通政使李一元折斷毛筆,卻將墨汁飛濺到了他的臉上,此時李一元正在用毛巾擦臉,又將墨汁整個化開。

  李一元整張臉都黑了。

  也虧著徐叔禮在通政司多年,算是接受了專業訓練了,沒有笑出來。

  要不然徐叔禮懷疑自己的官場生涯就要止步于此了。

  “那些官員安置好了?”

  “回大人,已經安置好了。”

  李一元若無其事的將撕掉的字團起來,扔進了廢紙桶里,然后又將臉上的墨汁擦干,這才說道:

  “朝廷命令本官去敦煌,護送敦煌文簡回京。”

  徐叔禮強行憋住笑意。

  誰能想到,一個通政使也會有出差的時候呢?

  但是朝廷的命令也沒錯,通政使負責主管全國的館驛交通,由李一元負責押運這批文脈重寶回京,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李一元捏著腦袋說道:

  “此行內閣也交給本官一個任務,巡查西行的驛站體系,特別是川陜地區的驛站,一定要好好查看一番。”

  六科都察院對于京師官員的監督已經非常到位了,如今京官也不敢肆意侵占驛站體系,京師周圍的驛站都能保證暢通。

  但是地方上就不一定了。

  山高皇帝遠,地方士紳違規使用驛站,侵占國家驛路資源的事情,必然是杜絕不了的。

  既然要開發西域,那必然要加強驛路傳遞的效率,整頓陜甘一路的驛站體系,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接著李一元說道:

  “你也要隨行。”

  剛剛徐叔禮還在憋笑,這會兒就笑不出來了。

  他瞪著眼睛看向李一元。

  李一元說道:

  “本官此行身負朝廷的公務,肯定很多需要和京師聯絡的地方,你身為經歷官,自然要從中往來。”

  徐叔禮幾乎快要暈過去了。

  李一元的意思,自己不僅僅要隨行,在必要的時候還要往返于京師和李一元之間,來回傳遞消息。

  徐叔禮張開嘴,卻被李一元打斷道:

  “朝廷給的時間緊,給你一天時間回去安度一下,后日就出行。”

  徐叔禮哭著臉離開,李一元用毛巾擦臉,恨恨的說道:

  “笑,本官讓你笑!”

  說完這些,李一元也快要哭出來,誰家大九卿還要出京公干啊!還是要去陜甘那樣的地方。

  哦,雷閣老也去了。

  可人家雷閣老的愛好就是土木啊!

  李一元長嘆一聲,都是自己管不住手,非要寫什么“今日無事”,這反而下子就給自己惹來了這么大的事情。

  次日,如今的大明朝廷,運轉效率異常的高。

  蘇澤的奏疏宣布通過之后,內閣就行動起來。

  這種時候,也就體現出一支專業的官僚隊伍是多么高效了。

  首先行動的確是開始最反對的戶部。

  不得不說,張居正是有格局的。

  即使戶部是最反對西域政策的,但是張居正不僅僅沒有拖后腿,反而是第一個給出了配套的財政政策。

  張居正首先上奏,請求減免陜甘的稅賦。

  接下來,張居正以“勘肅”的案件為由,仿效楚王舊例,請求朝廷將肅王府外遷,從蘭州遷往敦煌。

  再以唐代的瓜州、沙洲土地,給肅王宗室分田墾殖。

  這件事朝廷爭議不大,削藩,這是大明文官士大夫的共識了。

  而且張居正的理由也充分啊。

  當年太祖的時候,肅王府是封在張掖的。

  后來大明放棄嘉峪關外的地盤,張掖就距離前線太近了,所以遷到了后方的蘭州。

  如今朝廷要向西域開拓,繼續經營西域了,那肅王府移鎮敦煌,那也是十分合理的事情。

  這件事,隆慶皇帝也表面上掙扎了一下。

  他和父皇嘉靖不同,他對待藩王沒有歷史包袱,算起來都是幾代之外的親戚了。

  而且按照張居正的計劃,肅王府的土地還是變多了。

  張居正接著又給出了“商囤、移民、互市”三條建議。

  這幾套都是邊疆的常用政策了,不過張居正提出要在敦煌、張掖、武威三地開征商稅,還是引發了一些爭議。

  不過這些,都被張居正強力彈壓了下去。

  蘇澤也感慨張居正的反應之快,敦煌、武威、張掖三城,控制河西走廊,把控住了通往西域的通道。

  在這里開征商稅,就等于對陜甘的出口商人征上了稅。

  而且按照蘇澤的規劃,西域的主要經濟產業是棉花種植。

  那日后西域棉花產業的稅,也通過這三城就能征收到。

  戶部出手之后,緊接著就是吏部。

  吏部首先宣布,陜甘以及以后西域的官員,考評上可以提升一等,在同資歷下酌優提拔任用。

  此外吏部還給了觀政期間的新科進士待遇,如果他們主動前往河西地區和西域任職,任職五年考評中等以上的,就可以調回京師任官。

  吏員、教師,在河西和西域地區任職,都給予額外的補貼,并且酌情可以越級升等,享受更好的待遇。

  工部則派人前往敦煌,查探修造坎兒井的可能性,并準備重修陽關和玉門關。

  總參謀部則開始制定西域的軍事方略,李如松又泡進了歷史資料中,開始研究漢唐時期西域的重要節點,還要結合這些地區的歷史變遷,制定新的西域戰略。

  兵部則是最忙碌的。

  克虜軍已經快要抵達蘭州了,軍隊的后勤補給要負責。

  朝廷也同意了劉秉的意見,決定加大對兀慎人的支持,將一部分淘汰的武器賣給兀慎人。

  剛開始的時候,兵部是準備送的。

  但是新任的武選司員外郎李己,是強烈反對贈送的。

  按照李己的說法,“兀慎人也好,火者人也好,都是養不熟的。”

  “他們實力太大,西域又這么大,大明想要掌控他們是非常困難的。”

  “與其養虎為患,不如讓他們用資源來換。”

  “一來可以用火藥等物資,控制兀慎人。”

  “二來可以消耗他們搶來的財寶,消耗他們的實力。”

  “三來大明也可以獲得收入,用來開發西域。”

  李己這個想法,很快就得到了兵部的支持,上奏后,皇帝和內閣都同意了李己的意見。

  最后就是兩個有功之臣了。

  首先是劉秉。

  內閣首輔高拱上奏,請求封誥劉秉的老母和妻子,再恩蔭其子。

  這個建議理所當然的通過,這一次隆慶皇帝十分的大方,給劉秉年幼的兒子錦衣衛千戶,朝廷承諾,還安排劉秉之子入學讀書。

  但是劉秉的職位,卻引起了朝廷的爭論。

  高拱的想法,是按照舊例,給劉秉西域通政署主司的職位。

  但是這個職位遭到了趙貞吉的反對,認為僅僅是通政司的職位,沒辦法讓劉秉放開手腳。

  隆慶皇帝也覺得高拱這個建議不夠好。

  當然,這個問題最難的地方,還是如何封賞兀慎人。

  要給兀慎人什么待遇,這才是爭論的焦點。

  有的官員主張按照草原舊例,封兀慎首領為王。

  但是也有官員認為,冊封兀慎為王,會給兀慎人正統,如果他們賴在西域不走了,那朝廷就很被動。

  最后這一番爭論,還是由蘇澤上書解決了。

  《請立安西都護府疏》

  這份奏疏很簡單,就是請朝廷仿效大唐舊例,在西域城里安西都護府。

  朝廷給兀慎人的冊封,就是將這支兀慎軍隊,編為安西都護府下的安義軍。

  給兀慎首領那力不賴安義軍節度使的職位,再給劉秉一個安西都護府行軍司馬的職位。

  蘇澤這個奏疏,讓群臣眼睛一亮。

  給兀慎首領一個節度使的職位,確實也能酬勞其功勞。

  然后安義軍這支部隊,是在安西都護府的節制下的。

  那朝廷也沒有給兀慎人任何宣稱。

  劉秉的職位是安西都護府行軍司馬,安西都護府這個機構在安義軍之上,但是劉秉本人的職位又在兀慎首領那力不賴之下。

  那劉秉就成了安西都護府派來,專門負責幫助安義軍解決政治問題的官員。

  然后就是安西都護府了。

  蘇澤同樣給了建議。

  同樣是按照安東都護府的例子。

  大都護不設,由克虜軍的統兵官擔任都護府的二把手副都護,由前蘭州知州孫皋擔任三把手行軍司馬。

  同時又加孫皋,知肅王府事的權力,由他負責肅王一脈在河西地區授田的工作。

  這件事同樣得到了皇帝和內閣的認可。

  只是到“削藩派頭子”張居正還是擔憂,孫皋擔任蘭州知州多年,和肅王府有舊,擔心他在河西濫授,又請通政使李一元代表朝廷,監督肅王府搬遷授田的問題。

  隆慶皇帝自然也是同意下來,可憐的通政使李一元,又多了一筆差事在身。

  與此同時,西域,哈密城前。

  哈密,是西域重鎮,這是整個西域地區在東部的支點城市。

  前往河西走廊的商路,都要經過哈密城,被譽為是西域咽喉。

  漢代的時候,哈密就是漢朝領土,名為伊吾。

  等到唐代的時候,大唐設置伊州,哈密成就是伊州治城。

  明初的時候,也曾經控制哈密城,但是因為邊疆力量的反撲,大明還是放棄了哈密。

  火者的首領馬麻黑,在敦煌大敗之后,就收攏殘兵逃回了哈密城內。

  哈密城是火者長期經營的城市,也是作為火者向東擴張的橋頭堡。

  所以馬麻黑是花了很多的力氣修造。

  進攻嘉峪關的時候,火者大軍的后勤物資也都放在哈密城,所以城內也囤積了充足的物資。

  相比之下,兀慎人手里牌就少多了。

  他們只有少量的補給,而且到了哈密城外的時候,還遭到了當地勢力的敵視。

  當然,兀慎人打出尊佛的旗號,也得到了哈密不少佛教徒的支持,他們紛紛來到兀慎營地勞軍,并且控訴異教對他們的壓迫。

  那力不賴營房中,他招來了劉秉。

  那力不賴的漢話說的不錯,他對著劉秉說道:

  “軍師,本汗已經想好了,驅使哈密周圍的異教徒為驅口,攻打哈密城。”

  聽到這里,劉秉有些失色。

  驅口,字面意義就是被驅趕的牲口。

  意思也差不多,冷兵器攻城的時候,需要大量的炮灰。

  軍隊當然舍不得讓自己的精銳士兵去當炮灰,這時候就會抓城外的百姓去。

  驅趕百姓去攻城是很殘忍的,守城一方可不會顧及同胞,一定會死守城池的。

  而這些驅口如果想要逃跑,面對的就是后方督戰的軍隊。

  “大汗,我大明的攻城火藥就要送來了,為何還要動員驅口?”

  那力不賴不以為意的說道:

  “大軍駐扎一來,這些佛敵襲擾我軍營,如果留著他們在這里,還會繼續拖累我軍。”

  “不如將他們當做驅口,送到哈密城去死,這樣哈密城內外,就有更多的土地來安置同信了。”

  劉秉是個儒生,心中有些不忍。

  但是從理性上,他也認同那力不賴的想法。

  他也見過不少狂熱的信徒,如果放任他們留在本地,也會增加大明日后的統治成本。

  劉秉艱難的點頭,算是支持了那力不賴的計劃。

大熊貓文學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