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51章 下層基礎和上層建筑

  上元宮宴的消息傳出,消息靈通的勛貴重臣們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

  任何一個新貴群體的出現,舊的利益團體除了打壓之外,最好的辦法就是吸納他們。

  不僅僅是勛貴們看到了這一點,不少文官也看到了這一點。

  為家族尋找一個有前途的年輕人聯姻,給自己的家族多留一條路,這也是大部分現實主義者的選擇。

  當然,最后能不能成事,還要看這些新軍官們的個人魅力和能力了。

  這場宴會,一下子就成了春節期間最熱門的話題。

  畢竟八卦是人類的本能。

  正月十五,武監軍官身穿新式軍裝,盛裝出席了這場宮廷的宴會。

  皇太子朱翊鈞代父皇主持宴會,定國公、成國公等大明頂級的勛臣全部出席。

  家中有適齡待嫁女子的文臣也有不少出席,其中不乏官制比較高的文臣。

  小胖鈞看著這群朝氣蓬勃的武監軍官也是非常的高興,上次武監閱兵他沒能有機會去,這次算是另外一種方式過癮了!

  蘇澤家中雖然沒有適齡待嫁的女子,但是也接到了邀請,等到華燈初上的時候,蘇澤害怕堵車,決定還是步行入宮。

  今年的元宵燈會照例舉辦,但也不知道是不是辦得多了,京師百姓的熱情都褪去了一些。

  隆慶皇帝身體不好,所以對今年的元宵燈會也不如往年上心,只是在正陽門外例行扎了幾個花燈慶祝。

  皇宮前圍觀皇室花燈的百姓少了很多,但是京師城內的其他市集卻熱鬧多了。

  蘇澤從府內出門,一路來到宮門外,沿途能見到不少叫賣的攤販,還有各種街頭表演,好不熱鬧。

  中華民族對過節的需求,最重要還是落實在吃上,整個京師都彌漫在一股香甜的氣味之中。

  蘇澤就見到了幾個拿著糖人和糖葫蘆的孩子,在街上追逐玩鬧著。

  得益于糖的價格持續下降,京師的普通人家也能吃得起糖了。

  糖不再是貴重的奢侈品,那吃糖的花樣也就多了。

  最先出現的是糖漬的果脯。

  糖漬作為一種古老的食物保存方式,用其制作的果脯味道甜美,很受京師百姓歡迎。

  東宮的幾家糖鋪,也開始制作這類的糖漬果脯。

  這種能夠長期保存的食物,也受到了草原的歡迎,成為大明出口的又一項利器。

  糖葫蘆算是傳統小吃了,北宋就已經出現了。

  在糖的價格降低之后,叫賣糖葫蘆的攤販更多了。

  至于糖人則是新鮮的事物,這種又好看又好吃的糖,尤其受到孩子的歡迎。

  在這元宵佳節中,普通百姓也會給孩子一些零錢,這些錢基本上都流入了這些賣糖的小攤。

  等到了皇宮前,普通百姓就已經進不來了,宮門前卻車水馬龍,各式豪華馬車都是朝著皇宮赴宴的。

  蘇澤本來準備低調入宮的,卻沒想到一輛馬車停在了他邊上。

  “蘇檢正,距離西苑還遠,和本公同乘馬車如何?”

  蘇澤抬起頭,看到成國公朱時泰熱情的臉,感受著紫禁城外的寒風,蘇澤還是決定接受對方的好意。

  這次宴會并不是正式的國宴,自然不可能在三大殿舉行。

  但是受邀的人太多,最終小胖鈞請示皇帝,啟用了西苑。

  這是先帝嘉靖居住過的地方,隆慶皇帝登基后,為了表示和父皇的政策切割,封閉了西苑。

  但是西苑依然保留了一定數量的太監宮女維護。

  在西苑舉行元宵宮宴,也有一點皇室家宴的感覺,沒有那么正式又多了一絲溫情。

  只不過這苦了赴宴的人,為了皇宮安全,勛貴百官只能從正門入宮,接著還要步行到西苑。

  紫禁城周圍空曠,寒風一吹冷得刺骨。

  這時候就體現出勛臣的優勢了,不少勛臣都有御賜的馬車,可以乘車前往,而文官要這個待遇,至少要閣老或者大九卿才行。

  蘇澤也不愿意在寒風中受罪,讓隨從先行離開,自己登上了成國公府的馬車。

  作為頂級勛貴,成國公的馬車自然是十分豪華。

  車架采用最新的減震彈簧,車身卻用高檔木材打造,馬車內部能夠容納八人,內部都用的高檔綾羅綢緞。

  只不過拉車的馬都是普通的馬,這讓蘇澤有些疑惑,堂堂成國公府,難道還養不起幾匹好馬?

  可能是看出了蘇澤的疑惑,

  “府內的好馬都捐給武監了,這匹馬是家弟從廣西送回來的,這馬雖然矮小,但是耐力還是不錯的,京師的馬車反正開不快,用這種馬正合適。”

  這位年輕的成國公果然是聰明人。

  “蘇檢正對這馬也有興趣嗎?明日讓人送兩匹去府上?”

  蘇澤搖頭說道:

  “多謝國公美意,蘇某很少乘坐馬車出行,還是不要埋沒這些良駒吧。”

  朱時泰并不在意,也沒有繼續客氣,而是和蘇澤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起來。

  “蘇檢正,您對趙閣老的兵部改革怎么看?”

  蘇澤看向朱時泰,在他看來,這位年輕的成國公,是勛貴之中第一的聰明人。

  定國公徐文壁只是辦事妥當,為人謹慎,但是論才干也只是中人之資。

  他能成為現在的勛臣之首,還是因為他深受皇室信任,又能辦好祭祀工作,屬于靠著給皇帝代祭,熬成了元老重臣。

  但是成國公府在幾次軍事改革中都很有洞見,武監成立就將胞弟送入武監,最近幾次勛貴的行動中,都能看到成國公在背后的身影。

  朱時泰突然說起了趙貞吉推動的兵部改革,蘇澤疑惑的問道:

  “國公有何高見?”

  “高見談不上,只是覺得趙閣老的改革勢在必行,可兵部如此冥頑不靈,非要違逆大勢,實在是可笑。”

  蘇澤明白交淺言深的道理,他和成國公朱時泰就是幾面之交,對方突然和自己說這樣的話題,蘇澤有點后悔上他的馬車了。

  身為中書門下五房的正印官,蘇澤現在的地位也不一樣了,必須要謹言慎行。

  但是朱時泰提到了趙貞吉,難道趙貞吉為了推動兵部改革,竟然和勛貴聯系上了?

  這個猜測未免太離奇了。

  蘇澤看向朱時泰,等待對方說話。

  從紫禁城正門到西苑入口,也就是一炷香的車程,所以朱時泰直接的說道:

  “蘇檢正不是很清楚,趙閣老和兵部之間的具體分歧吧。”

  蘇澤點頭。

  他雖然統領中書門下五房,但是趙貞吉的政治秘書是兵房主司,蘇澤也不會干涉各房的具體事務。

  蘇澤和趙貞吉是姻親,但是因為他和高拱的特殊關系,所以也不方便和趙貞吉走得太近。

  蘇澤和趙貞吉的關系,更像是一種“熟悉的陌生人”。

  蘇澤知道趙貞吉和兵部的舊怨,認為他和兵部之間主要是權力的斗爭,并不是很清楚趙貞吉和兵部的具體分歧。

  “趙閣老認為,如今的兵部已經無法適應當今的體系了,希望對兵部整個框架都進行改革。”

  “但是兵部并不這么認為。”

  蘇澤問道:

  “兵部不適應當今的體系?”

  朱時泰看向蘇澤,疑惑的問道:

  “這個變革不是蘇檢正搞出來的嗎?難道你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嗎?”

  朱時泰繼續說道:

  “蘇檢正,我朝設立之初,是用的太祖定下的衛所世兵制度,這套制度的弊端有很多,這才有了后世的各種改革,但是唯有一個好處,是歷朝歷代都比不了的。”

  “世兵制度的維持成本很低,一些衛所可以自給自足,另外一些只要地方上均輸一些物資過去,也能維持衛所運轉。”

  “衛所的兵員補充、戰斗訓練,都是在衛所內進行的,朝廷要做的就是監督就行了。”

  “所以我朝的兵部,只設有武選司、職方司、車架司和武庫司四個清吏司。”

  “武選司掌選授、升調、承襲、功賞。”

  “職方司掌輿圖、軍制、鎮戍。”

  “車架司掌軍用的驛站、禁衛、儀仗、廄牧。”

  “武庫司掌軍械、案牘、符印。”

  “這在我朝之初,自然是沒問題的。”

  “但是蘇檢正你的軍制改革,讓大明的軍制在根本上發生變化了。”

  蘇澤驚訝的看向朱時泰,他沒想到,這個在京師名聲不顯,甚至有一些紈绔名聲的勛臣,竟然有如此見識。

  身為大明軍制的改革者,蘇澤當然明白朱時泰的意思。

  大明初期的衛所世兵制度,好處就是省心。

  朱元璋就曾經說過:

  “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這個制度,在明初是適應時代的。

  元末的大動亂,讓民間經濟基礎非常孱弱,但是明初的時候各地都不安寧,又需要一支龐大的軍隊。

  在這種情況下,衛所世兵制度可以說是完美的解決了當時的問題,用比較低的成本保障了國防安全。

  而且在那個時候,高級將領就是勛貴,而朱元璋自己就是馬上得天下的,軍事指揮權在皇帝和勛臣手里,兵部就是一個單純的文官部門,主要負責軍隊的行政事務和后勤工作。

  這也是兵部四個清吏司的設置。

  但是土木堡之變后,勛貴的軍事指揮權被剝奪,兵部就成了整個帝國的最高軍事機構。

  兵部還能維持,是因為當時國家安定,世兵制度又不需要太精細化的管理。

  可等到東南倭亂之后,這個體系就已經岌岌可危了。

  趙貞吉是親眼看到了嘉靖朝時期兵部指揮系統失靈的,兵部連京營都控制不了,讓俺答的部落沖入京師城下。

  對南方衛所也沒有控制力,倭寇在東南如入無人之境。

  而等到蘇澤進行軍制改革后,這個情況就更嚴重了。

  無論是戚繼光在大同的新軍,還是編練的京營新軍,還有其他幾個地區的新軍,都事實上打破了世兵制度。

  京營裁撤世兵,變成了專業化的募兵。

  山西也裁撤了世兵,給世兵分了土地,募了當地精銳的青壯當兵。

  遼東的情況也差不多,軍官還是衛所的世兵,但是也會從移民中募兵。

  還有水師的建設,水師幾乎將原本的海衛體系全部摧毀,水師比陸軍更需要專業化人員,甚至軍官都變成了募兵了。

  募兵制,就是全職軍人,這就和世兵制度完全不一樣了。

  募兵制的軍隊需要供養,日常需要操練,需要的物資是海量的,還需要彈藥和軍需供應。

  大明的戰略也開始從防御轉向進攻,而任何進攻就需要處理海量的軍事信息,就需要保障后勤的供應,就需要分析軍事情報,制定戰略計劃。

  這時候,原本只是作為文官機構的兵部,就完全無法勝任了。

  “趙閣老要對兵部進行改革,設立專門負責軍事的清吏司。”

  “但是兵部抗拒這種改革,認為這是趙閣老要往兵部摻沙子,破壞兵部的專業性。”

  “吾弟在廣西作戰,就親眼見到兵部的混亂,甚至發生過應該送到遼東的冬衣,被運送到廣西的事情。”

  “這次送錯的是冬衣,下次會不會連軍隊都送錯了?”

  朱時泰看向蘇澤說道:

  “蘇檢正,這邊軍改革和水師改革都是自你而起的,武監也是你提議設立的,為何這軍制改革只改了一半?”

  “蘇檢正你到底在猶豫什么?如果你需要支持,我們大明勛臣,都會站在你身后的。”

  蘇澤沉默了。

  朱時泰說的沒錯,兵部的改革是必須的。

  兵部還是文官機構,隨著軍隊體系變革,軍事改革也是必然的。

  蘇澤當年上疏請求建立武監,就是為了給軍事改革提供足夠的人才。

  如今武監一期都已經畢業了,武監二期也快要畢業了,朝廷已經有了足夠的軍事人才。

  蘇澤看向朱時泰,他沒有讀心術,也不知道朱時泰是為了大明還是為了個人權勢,或者是為了勛貴集團的利益。

  但是也正如朱時泰所說的,下層的地基已經變了,上層建筑也到了必須要改革的時候了。

  “等節后蘇某會拜見趙閣老,再請奏陛下,詳議軍改事務。”

  請:m.badaoge.org

大熊貓文學    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