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錢,紅旗水庫就正式開始干了起來,夏林給出的時間標準是一到兩個月,由浮梁三大工程隊共同承接。
但這個水庫的難度可不小,首先它是建在上游高處,而且他需要將一個三座山之間形成的山谷作為人工堰塞湖的基礎,以山石混凝土夯土為壩體,這樣就可以盡可能的節省資源并且也可以蓄更多的水。
只是這個方案從來沒有人試驗過,很新奇也很復雜,但至于安全性來說那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因為這種圍山成湖的做法算是最安全的了,并且它可不是修一面墻,而是一面厚度近二十米的混凝土澆筑大壩。
“山長,你給這個工期定的有些短了,我認為這樣的工期最少要五年甚至十年。”
“給我堆人,不計成本的堆人。”夏林的手在那一片的地圖上用力的戳了戳:“哪怕把成本堆到一千萬都行。”
大伙兒都覺得夏林瘋了,但夏林知道如果這個方法真的能成,那么這一個巨大的人造堰塞水庫將會是七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奇觀,沒有之一。
奇觀誤國嗎?當然不是,這是夏林最瘋狂的想法之一,那就是這個世界第一個全通電的城市、第一個全通水的城市,而這一切就是砸錢,不計成本的砸錢,恐怖的基礎建設需要的是人力和財力還有科技能力,缺一樣都不行。
想到這里。
他媽的,白銀船什么時候才能到?
夏林這邊在罵著的同時,第一批白銀已經冶煉完畢正經海運開往寧波港,而這一次過來的白銀和其他貨物合計折算五千二百萬兩。
要說還是朝外索取來的暢快呢,不過這可不能算是掠奪,充其量就算是貿易收入,畢竟幫人家開采礦山這種事怎么就不能被稱之為幫扶呢。
不過這個事夏林還沒得到通知,畢竟沒有即時聯絡方式的時候就是這么費勁,短波無線電的確是能用,但那個范圍可沒法打跨海電話。
夏林隔著裝大尾巴狼,說什么不管花多少錢多少人都要辦這件事,那即便是把衙門虧空那也是要辦的,因為他在這里說話的份量可比皇帝大多了。
計劃決定決策開始,第一時間整個浮梁的城建系統就開始瘋狂運轉了起來,只是當前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用工荒,所以干活的人一時之間似乎不是很好找,但沒關系,夏林舍得花錢。
千百萬白花花的銀子發出去了,那還怕沒有人?
要知道從鴻寶帝到現在就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全面戰爭了,區域沖突不會造成太嚴重的人口減員,再加上夏林接手之后的口糧大爆發,人口規模現在正處于絕對的巔峰增長期。
當第一艘貨船在護航隊的陪伴下駛入寧波港時,浮梁的巨型水庫也終于迎來了開工典禮。
數萬人的工程隊,不計其數的物資,甚至就連一部分建設新咸陽的物料都被截留了下來準備過來建設這個巨型的水庫。
接下來就是炸炸炸挖挖挖,將山體打磨到合適的樣子,然后便開始進行澆筑了,這工程量不開玩笑的說放在任何一個王朝都是需要兩代甚至三代人才能完成的。
但夏林卻不這樣認為,他一貫主張集中精力辦大事,然后不計成本的往外撒錢,反正這個階段本來就是燒錢階段,玩命干就完事了。
所以本來大家都以為的緩慢進程,如今看起來卻是一天一個樣,那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經濟大蕭條前的美利堅和超級風火輪時代的大中國,講究的就是一個快準穩。
當初疫情期間差不多有四萬人在搞建設,而這會兒夏林把軍民都用上之后差不多組織了十五萬人。
十五萬!這個數字聽上去極為夸張,但其實并不算什么大事,因為當下本就是農閑時間,干的就是大手筆大制作。
每天的銀子如流水,原本計劃的七百萬兩不到十天就已經捉襟見肘,但恰好就在這個時候,海外的資產到賬了!
這個運氣當真是沒什么好說的了,把這賊贓就地一分,接著夏林二話不說就拿出了自己那份的百分之四十繼續投入到巨型水庫的建設之中。
眼看著那幾座山被一點一點用混凝土給圍成了密不透風的山谷,他站在高崗上只覺得心中興奮。
幾大學院的學生跟著他一起也是沒有任何休息時間,終于也是趕在了冬至之前正式開始蓄水了。
要說夏林多少是帶點天命,秋冬季本就是少雨干旱的季節,但誰知道今年冬季的雨水多到叫人頭皮發麻的地步。
他們自己蓄水才蓄得不到三分之一,接連半個月的雨水卻給他們充了超過三分之一的儲量,然而這個速度還在加快,百丈的巨墻后頭便是驚濤拍岸之聲,夏林站在山上自己都覺得這事太瘋了。
而不管是他,全天下的人也都沒覺得他是什么正常人,懸湖蓄水,如果不是夏林自己的影響力夠大,權力夠兇,他都能被判個斬立決順便夷三族。
畢竟這個操作在當下這個時代的認知里無異于謀殺,這玩意一旦決口,下頭的浮梁整個就要泡在水里,那可就是天下一等一的慘烈之事了。
不過因為天工作美的關系,水庫蓄水嗷嗷快甚至眼看就有要滿出來的意思,這會兒閘口的便開始要放閘了,至于浮梁怕不怕,怕也不怕,怕的是到時候再鬧出什么岔子,出現大規模的人禍。
至于不怕,就是浮梁的軍民對夏林都一種近乎迷信的執著,只要是他說的話辦的事就沒有不正確的。
這日一清早,外頭下著蒙蒙秋雨,天黑是烏坨坨的,夏林這會兒正在屋子里焦急的踱步,因為今日便是水庫二號閘開閘的日子,能不能點燈入戶就看這一遭了。
多臺水輪機早就已經整裝待發,外頭用漆體包裹的銅線也都連入了浮梁縣的衙門之中,看著四周圍的白熾燈,夏林緊張的有些坐立不安。
“山長,前頭準備好了。”
“開閘,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