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452章 世貿

  拉維放學的時候,羅恩去接他。

  在一大群穿著白色校服、膚色各異的孩子當中,他一眼認不出自己的兒子。

  生平第一次,他和周圍的人一模一樣了。

  羅恩滿心歡喜,身為人父的那種驕傲溢滿心間。

  拉維就在孟買國際學校的學前班上學,他們家自己的學校。

  以前國際學校是十二年一貫制,沒有學前班。

  但等到拉維要上學的時候,就有了。

  阿加隆被卡維婭帶去了金奈,他將在那里度過自己的幼兒園時光。

  南方的老人特別舍不得他,尤其是賈婭拉利塔,始終在游說卡維婭讓阿加隆接受一定的泰米爾文化教育。

  等到上小學時再來孟買也不遲,至少讓他學習怎么說泰米爾語。

  卡維婭答應了,金奈也有非常知名的學校。

  另外她再次懷有身孕,在老家那邊待的更舒心,家人隨時可以照顧她。

  羅恩也會經常去金奈出差,在那住上一段時間,這并不影響他們的家人間的感情。

  羅恩理解他們的想法,無非就是讓阿加隆多在金奈露露面,以穩固他南印度繼承人的身份。

  這沒什么問題,他早在心中規劃好了將來的安排。

  現在孟買這里,只有拉維在,羅恩很快發現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他們從學校出來,一個叫做科莫的小女孩唧唧喳喳地用馬拉地語和他聊天。

  她告訴羅恩說,她的外婆馬上要來看她啦,讓羅恩幫忙把文身貼紙貼在她的手背上。

  她從書包里掏出她的寶貝,一一向羅恩展示:一只形似豪豬、插滿火柴棍的土豆,她的填色本,一端剪成一條一條、松松攏起可以折出有趣形狀的小手工.

  科莫還一本正經地讓羅恩轉告伊莎,說某某商店才是給拉維買鞋的好地方。

  拉維試圖和她以及邊上的其他孩子搭話,但沒人聽得懂英語。

  “你不是會說馬拉地語嗎?”羅恩問他。

  “我只會說一點點。”他好聲好氣地向羅恩解釋,“爸爸,你送我去說英語的學校念書好不好?”

  “這里就是啊。”羅恩哭笑不得。

  “那他們為什么不說英語呢?”

  “他們還小,現在剛剛開始學英語,他們從小講的是馬拉地語。”

  “他們為什么不說印地語,你和媽媽都講印地語。”

  “因為爸爸和媽媽小時候講印度語,那是北方,和孟買這里不一樣。”

  羅恩耐心的和拉維解釋,這個國家的語言有多復雜。

  不過英語是橋梁,學校里的學生都講英語后,大家就都聽的懂了。

  有史以來第一次,他能詳細描述在學校做了什么。他用小辣椒當畫筆,蘸了顏料在紙上畫畫。

  然后他做了手工,搭了小房子和太陽。他拼了拼圖,還吃到了“方米糕”,伊莎告訴他“方米糕”叫咚克拉,是馬邦的傳統點心。

  羅恩笑瞇瞇地聽著拉維的童言童語,沒上學前他根本沒有這種分享自己經歷的沖動。

  即使你再有錢,能請得起一流的私教,也不要讓孩子脫離集體。

  拉維入讀孟買國際學校的第一晚,他同學的媽媽就來找伊莎,說班上有孩子周六過生日,問他們要不要參加生日派對。

  第二天,伊莎去接拉維放學,遇見了另一位媽媽,他們一家剛從南非搬回孟買不久,正準備帶孩子去沖山俱樂部游泳。

  俱樂部曾經只對白人開放,現在持有外國護照的印僑都能進入,當然也包括某些權貴精英。

  羅恩一家以極快的速度,被同班的家長們追捧、邀請。

  在拉維沒上學之前,沒人有借口邀請他們參加生日派對,或者帶孩子上門來做客。

  對他們來說,羅恩一家太高端、太國際化,根本就像國外的貴族一樣。

  人以類聚,物以群分,所以“國際化”的他們,所融入的社交圈是高端的社交圈。

  它屬于富有的、講英語的孟買精英或者海歸印僑。

  經過幾年的發酵、沉淀,孟買國際學校的學生當中多是實業家甚至皇室王公的后代。

  拉維所受的教育遠非羅恩幼時能比,至少在印度,他接受的是最頂尖的精英教育。

  孟買國際學校憑借鈔能力的彎道超車,一點都不比“大教堂”或“蘇格蘭”這兩所名校差。

  拉維會和那些家境優渥的孩子一道,度過他無憂無慮的童年,豐富多彩的程度遠超他們的父輩。

  在孟買,魚躍龍門固然很難,紆尊降貴同樣不易。

  孟買國際學校的媽媽們當真具有鋼鐵般的意志,她們一絲不茍策劃孩子的生日派對。

  拉維去過其中一個,地點在卡夫大道的奢華公寓。

  派對元素均從迪拜引進,還請來了專業的藝人,讓訓練有素的小狗表演投籃。

  拉維作為賓客,收到了三套進口蠟筆和水彩筆,羅恩小時候稱之為“蘸水筆”的奢侈品。

  那次的派對來了上百個孩子,主人為此花費絕不少于百萬盧比,也就是兩三萬美金。

  但在孟買高地這個圈子,這筆錢花得值。它是孩子們的社交訓練,也是他們基本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需要這些孩子操心的,不論他們長到多大,是這樣兩個問題:誰會邀請我去他們的派對?我要邀請誰來我的派對?

  越是貧困的國家,對派對似乎越是狂熱。孟買的派對接連不斷,寄來的請帖更是創意滿分、爭奇斗艷。

  有塞在羊毛手套里的,有卷在烈酒杯里的,還有同意大利面、干蘑和香料一起裝在盒子里的。

  這一張張請帖相邀的是成年人,和孟買國際學校的生日派對的名單高度重合。

  在這些成人派對上,便不乏孟買女郎的身影,她們面容姣好、身材火辣、穿著清涼。

  羅恩這次回到孟買,發覺了一個新的現象:年過四十的單身人士仍舊活得逍遙。

  一個浪蕩子略顯粗鄙又實事求是地解釋他為何至今不婚:“每天都能喝到牛奶的話,還買奶牛做什么?”

  他指的“奶牛”正是個三十出頭的孟買女郎,當然對外永遠宣稱二十八歲,因為單身,所以左右逢源,也因為單身,所以芳心寂寞。

  她是已婚男士和有錢肥佬的首選目標,只要有個懷抱共度漫漫長夜,什么都好。

  但從她精致的妝容、人前的調笑,絕看不到一絲一毫的脆弱和自憐。

  已婚婦女妒忌她,又有誰人曉得她的苦楚。

  全球化的潮流終于侵蝕了這座大都市,隨之而來的還有對金錢的崇拜。

  “有情有義的印度人”,這句話漸漸變得不那么可靠可信。

  除了見證小拉維上學這件事,羅恩還要處理自己的生意。

  孟買這里最要緊的當然是蘇爾電器,它已經是名副其實的國民品牌,在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如今蘇爾電器這個龐然大物,幾乎生產人們生活中所需的一切電器。

  從廚房到客廳,再到臥室,到處都能看到蘇爾logo的身影。

  隨著印度的經濟越來越好,諸如空調、冰箱、洗衣機這些大家電,也越發的受市場歡迎。

  就連筆記本電腦,經過幾次換代后,現在都小有名氣。

  不過要說近兩年最成功的產品,還是手機。

  自從搞定了芯片后,蘇爾手機就進入了快速擴張的時代。

  截至今年,印度的總數應該五百萬左右。其中83的人,使用的都是蘇爾手機。

  從五年前的不足十萬,飆升到今年的五百萬,蘇爾電器居功至偉。

  如今第二代手機已經上市,功能比上一代更全面,也更可靠。

  以前的缺陷,明顯的bug都被修復,日常使用會越發的順暢。

  不出意外的話,下一代蘇爾手機會更加成熟。

  內部的研發團隊,已經慢慢接手大部分的設計工作。

  在華子那里學習了兩年,蘇爾電器的人才班,總算可以出師了。

  至于芯片,羅恩沒有奢求。整個印度都搞不定的事,憑什么他可以。

  當然啦,這不影響蘇爾電器的宣傳。

  隨著蘇爾手機大賣,太陽神芯片的口號被喊了一遍又一遍。

  “自研”、“科技”等字眼,慢慢和蘇爾電器劃上了等號。

  愛國這碗飯,羅恩終于要越吃越穩了。

  全印度第一家手機芯片公司,那是多大的榮耀啊。

  新德里都幫他鼓吹,有些詞羅大善人聽了都覺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在巴拉特贏學盛行的印度,這是好事。

  所有人都認為蘇爾電器將會再創輝煌,說不定在國際市場上也會占據一席之地。

  直到一則消息突兀的登上報紙,印度的鄰居,東大似乎要加入世貿組織了。

  這條新聞瞬間傳遍整個商界,印度企業疑懼萬分,擔心廉價的東大貨會塞滿國內市場。

  印度媒體充斥著東大的傘、電池、焰火等企業,將會擠跨當地同行的報道。

  沒辦法,對這個鄰居,印度人的感官是極其復雜的。

  他們艷羨對方所取得的成就,卻又極盡言辭的去貶低,仿佛不屑一顧。

  阿三最無能為力的是兩個國家有同樣規模的人口,也當初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甚至還略有優勢。

  但他們就是生產不出東大那種物美價廉的產品,明明他們的人工成本更低。

  蘇爾電器的高管們也非常緊張加入世貿后的東大,要知道很多零配件到現在還依賴那邊的出口。

  如果貿易壁壘不在,雙方還能像以前那樣愉快的合作嗎?

  羅恩不知道,他準備回一趟新德里,陽光智慧城市已經開業。

  這種不動產、商圈,沒有外來者參與競爭。

大熊貓文學    我在印度當老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