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臚寺的飯菜是出了名的難吃,但是朱厚照的這一份卻不是鴻臚寺的。
裴元嘗著尚覺美味,索性自顧自大吃起來。
見一旁的托盤上還有三杯酒。
裴元琢磨著,以他和阿照的感情,應該還不到那個地步。
于是一杯杯拿起飲了。
裴元酒足飯飽之后,也懶得再去奉天殿了。
和這些蟲豸一起,是救不了大明的。
他今天起的甚早,又喝的微醺,正好有暖陽融融穿窗斜照,裴元便不知不覺在華蓋殿中打起盹來。
等到稍感涼意,打了幾個噴嚏緩過神來,發現日頭已經不早。
守在殿外的小太監連忙探頭進來看了一眼。
見裴元醒過來,方諂笑道,“剛才陛下散朝后,來看過千戶了。陛下說這次千戶有功,不讓我等叫醒千戶。”
“說是等千戶醒了,去乾清宮回話。”
裴元聽了此言,略緩了緩神,才應了一聲。
應該是上午裴元提起上次留宿弘德殿的事情,讓朱厚照下意識有了前例可循,并沒有特意審視讓裴元這個外臣進入后宮的事情。
上次朱厚照因為貝幣的事情,越想越是憂心,天塌了一般要立刻見到裴元,這才讓裴元得以違例夜入后宮。
這次的事情,雖然重大,但是本不必那么急切。
只能說,先例真是個很微妙的心理博弈。
裴元搓了搓臉,整理了下官袍,向那小太監詢問道,“陛下幾時散朝的。”
那小太監連忙恭敬答道,“也就剛散朝了幾刻鐘。”
裴元看著日頭,估摸了下時間,想想也知道這新年第一次的大朝不是那么好應對的。
于是感慨道,“陛下也不容易啊。”
說完之后,對那小太監道,“咱們這些做臣子的更該體諒些才是。”
那小太監心道自己剛從文書房結業,這和我說得著嗎?
但也訕訕道,“自該如此。”
裴元旋即自言自語道,“陛下剛處理完國事,正是心力交瘁的時候,這會兒應該也就剛休息一會兒,且稍等片刻再說吧。”
那小太監想想,好像確實也沒什么。
陛下的吩咐是讓裴元醒了就去見他,這里面彈性其實很大,無非就是當他多睡了會兒。
見裴元隨手扔來一塊銀子,那小太監連忙接住,便沒再多吭聲。
裴元上次經過李彰的述說,早就明白這皇宮就是個巨大的草臺班子。
只要能不出事,能糊弄過最重要的幾個人,別的可大有周旋的空間。
當初張鶴齡在后宮肆無忌憚的奸淫宮女的時候,可只有一個之前考過舉子的宦官,跑去向閨男弘治舉報。
其他人不都是裝沒看見,默不作聲?
裴元消磨了會兒時間,這才對那小太監道,“本千戶這就去乾清宮見天子。”
那小太監連忙引了裴元出華蓋殿,往后宮方向行去。
到了乾清門,那小太監說了陛下相招的事情。
這里離乾清宮比較近,守軍與都知監核實無誤后,又確認裴元沒攜帶武器,當即就放行了。
裴元到了乾清宮前,左右看了看,沒發現什么熟人。
心里頓時感覺有些惋惜。
他這次南下,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回京。
上次和夏皇后好過,正是食髓知味的時候,不然他也不至于冒著風險。
那小太監前去回稟之后,朱厚照立刻就讓人把裴元喚了進去。
裴元老老實實的進了乾清宮,旋即大禮參拜道,“臣裴元,參見陛下。”
朱厚照正不知看著什么,抬頭對裴元道,“裴卿平身吧。”
先是讓人賜座,又看看左右的宦官,“你等先退下吧。”
這次要談的事情,重要性不亞于上次的貝幣事件,朱厚照吸取了那一回的經驗,索性身邊就不再留人了。
等人退下去之后,朱厚照有些尷尬,一時竟不知怎么開口好了。
他和裴元在殿后商量的慷慨激昂,結果等到工部拿出了豹房、太素殿等一系列的皇家工程后,朱厚照就淡定不能了。
因為他真的有這樣的計劃。
朱厚照雖然有心讓裴元幫著盤算盤算,看怎么擠出點錢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吧…
朱厚照索性轉移了話題,對裴元問道,“自古以來,變法都很艱難。之前劉瑾想要做事,也橫生許多枝節。咱們這次想要在山東實行一條鞭法,也不知道成算幾何。”
裴元還指著阿照掛掉之前,給自己打好基礎,當即道,“陛下,現在不少官員百姓聽到變法,就口出惡言,憤憤不已,主要原因是之前的變法搞臭了名聲,大家下意識的心生抗拒罷了。”
“可他們做不好的,我們就未必做不好,”
裴元為朱厚照剖析道,“變法最難的就是上通下達。很多時候法子是好的,只是執行時未必如我們的意罷了。”
“上面的想法,只要違背底下人的利益,要么就是明里暗里的阻攔,要么就是故意過度執行,引來百姓的強烈不滿。”
“最終的結果,往往就是既得利益的人受損,變法受益的群體也強烈不滿,最終會不了了之。”
朱厚照明白了裴元的意思。
主動插了一句,“就像王安石的青苗法,原本是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把錢糧貸給農戶,然后等到收獲之后,再以較低的利息,讓百姓償還。”
“結果這新法到了地方上,地方官員故意過度執行,要么向百姓強行攤派放貸,要么隨意提高利息勒索百姓,最終把一樁好好地法令,變成了惡法。”
裴元聞言,先是說道,“臣的看法有些不同。”
“王安石并不是那等不通事務的朝官,不會提出迂闊難行的法子。相反,他在入朝之前在地方為官接近三十年,那些下邊的官員胥吏會怎么做,難道他心里不清楚嗎?”
“他正是因為料到了底下人會這么做,才提出這個法子的。”
“王安石功利直接,他要的就是立刻改變大宋積貧的現狀,需要立刻拿出這么一筆錢來解決其他的問題。所以他本就是瞄準的結果,并未在意其中的過程和手段。”
“他的目的就是為朝廷刮錢,所以事情才做不好。”
朱厚照感覺有被點到,沒有吭聲。
“咱們在山東推行的一條鞭法,卻能借助現如今特殊的時間點,避開這上通下達的麻煩,直接將變法的內容向受益者宣講,同時與百姓一同分享利益。”
說著,裴元將如今山東的現狀對朱厚照抽絲剝繭的仔細講了。
簡而言之,就是原本盤根錯節的舊有官僚因為牽扯到德藩造反的疑案中,要被拔除更換掉。
新上任的官員到任后,在德藩案出現明確結果之前,也不敢和這些疑似反賊、未能自證的豪強勾結。他們就算不怕丟烏紗帽,也怕莫名其妙的丟了腦袋。
這樣一來,就剝開了地方官員維護地方豪族的這層保護外殼。
接著,就可以用羅教深入鄉野的力量,向百姓闡述一條鞭法的好處,從地方胥吏手中奪取到變法的解釋權。
如此就能大大降低變法被故意曲解的可能。
隨后以“權”、“利”分開的方式,讓負責糧鈔互換的商人,和實際征稅的胥吏形成利益區隔,從而減少對地方百姓的盤剝。
朱厚照聽裴元說的如此清晰而明確,對這變法的信心又多了幾分。
裴元隨后總結道,“咱們利用這次戶部的財政計劃,既可以促成寶鈔的流通,減少對白銀的依賴,又能借機補充邊鎮的實力,為小王子的入侵做好充足的準備。”
“可以說的上兩難自解,兩全其美。”
朱厚照心中高興,說道,“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說完又有些感慨,對裴元叮囑道,“這件事不能大意了,還是要多琢磨琢磨。”
“當初朕、當初劉瑾變法的時候,拿出的也都是些利國利民的好法子,可惜卻弄得人人側目,避之如蛇蝎。”
“地方上的官員受此影響嗎,也唯恐招來罵名,不敢推行新法。最終轟轟烈烈鬧了一場熱鬧,這政令連北直隸都沒推出去。”
裴元對此倒是沒有擔心。
他稍微向朱厚照透漏了一句,“陛下,臣覺得這一條鞭法的推行,說不定還能得道多助呢。”
朱厚照來了興趣,連忙追問道,“這怎么說?”
裴元自信的說道,“這法子到底好不好,說到底,還是由讀書人說了算的。”
朱厚照提醒道,“讀書人不會站在我們這邊,他們手里都是有白銀的。”
裴元沒受朱厚照的影響,而是繼續說道,“至于讀書人中,話語權最大的,自然就是考取了功名擔任官職的那些讀書人。”
朱厚照又提醒道,“官員們也不會站在我們這邊,他們也大多家資頗豐。”
裴元道,“但是陛下可能不清楚,我大明還有一類特殊的人群。那就是有官員品秩,但是候補無缺的這些人。”
“這些人以恩蔭官和捐輸官為主,他們介于官員和普通的讀書人之間,影響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且數目龐大。”
朱厚照好奇的問道,“有多龐大?”
裴元答道,“僅僅是正德初年的時候,有品秩但是沒有補缺的官員,就有三萬三千九百余人。”
朱厚照聽得兩眼一直,目瞪口呆道,“多少?”
裴元再次答道,“有三萬三千九百余人。”
裴元繼續道,“這些有品秩沒有實缺的食祿官,大多過得十分清苦,依靠著朝廷給的那點俸祿過活,許多人甚至不得不借貸京債為生。”
“但是就這么一群人,卻實實在在的是一條鞭法的受益者。”
朱厚照聽得有些糊涂了,“這些人?他們怎么會從中受益?”
裴元另辟蹊徑的說道,“陛下不要忘了,這些候補官員也是領著朝廷俸祿的。他們俸祿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就是大明寶鈔。”
“甚至除了這些人,就連很多清淡衙門的官員,過得也很艱辛。一些品階低的官員,甚至要妻子出去縫縫補補,才能勉強維持生活。同樣的,他們的俸祿中很大一部分比例,也是大明寶鈔。”
裴元接著又問,“陛下可知道,朝廷有多少冗官嗎?”
朱厚照沒有回答。
裴元自顧自道,“臣聽說朝廷對此有過評議,給出的結論是‘各衙門冗員動以千計高者’。那么以此推論,可以知道整個朝廷養活的冗官定然是個龐大的數字。這些冗官,有的就算在有油水的衙門,但其實也是拿不到什么好處的。這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依賴著朝廷的俸祿過活。”
朱厚照的臉色有些不太好看。
裴元卻道,“陛下覺得這是壞事嗎?”
說完自答道,“這的確是壞事,但是在這時候,就成了好事。”
“這些候補官員、清淡衙門的官員,以及各大部、寺里的冗官,雖然以往被視作無用的蠹蟲。但是這個群體,如果放在一起視為一個整體,卻實實在在的占了極大多數。”
“利益就這么多,得利者永遠是少數。”
“和那些炙手可熱的要員相比,這些閑余官員,過得都不是那么好。所以他們對自己那點俸祿是十分敏感的。他們能夠堅持下來,也無非是寄托僥幸,希望有飛黃騰達的一天。”
“而我們一條鞭法的變革,將會毫無疑問的推動大明寶鈔的升值。也就是說,我們單純把官員這個群體劃分為兩份,實際上在變法中獲益的總人數,是大大超過受損的人數。”
朱厚照聽懂了裴元的意思,他自己也十分篤定一旦推行一條鞭法,必然會讓大明寶鈔的價格急速拉升。
這對那些靠著俸祿度日,且俸祿中有很大比例寶鈔的官員來說,可能就是代表著增加了雙倍,或者三倍的收入。
如果朝廷變法的內容是以后發雙薪、或者三薪,這變法誰不喜歡?
這變法可太香了!
可是,朱厚照依舊不解道,“這些人手中沒有權力啊,人多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