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342章 有線電報,趙朔得天啟的第一項明證

  當然了,忽必烈選擇了登陸美洲的地點,也不能現在就馬上動身。

  這年頭的遠洋航海是要講究季節的,沒有自身動力的帆船需要海風和洋流的配合。

  直到至元二年的正月下旬,忽必烈一行才搭乘海軍正藍旗的戰船,從泉州港出發,經廣州港,抓住強勁而穩定的西北季風尾巴,過抬萬海峽,經抬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駛入了黑潮主干道。

  遠洋船隊借助黑潮的推力,快速通過琉球群島的東部海域,進入太平洋。離開了黑潮的主要影響范圍后,借助北太平洋暖流,到達了北美大陸的西北海岸。

  然后,船只立即轉向南方沿著海岸線航行,抵達了這次的登陸地點,張弘略灣(舊金山灣)。

  整個航行時間,長達一百九十七天。

  不得不說,原來所謂的來回一年,只是個約數。如果一切正常,也得達到一年一個月左右。如果有事耽擱,或者遇到什么海上變故,就要達到一年半甚至兩年了。

  當忽必烈的艦隊駛入那片巨大的海灣時,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大半。

  不容易啊,終于到了!

  這場三千人三千匹馬的航行,“天可汗”趙朔按照五十兩銀子一個人,一百兩銀子一匹馬進行收費。

  再加上運輸的器械和糧食,趙朔收了五十萬兩銀子的運費。

  這已經是公道價了,從泉州到澳洲的普通船票,民間都要賣十五兩一張船票呢。

  畢竟,從海上運輸貨物可以堆迭,人和戰馬無法堆迭不說,還要保證一定的活動空間。

  再加上半年多的人吃馬嚼著,要這么多錢多嗎?

  但話說回來,運三千人三千匹馬,就要五十萬兩銀子,即便財大氣粗的拖雷一系都拿著有些牙酸。這也難怪蒙哥不肯給忽必烈更多的支持,只給了他這么多兵馬。

  海岸上,一座初具規模的木石營寨已然立起,大元戰旗在營門望樓上高高飄揚。寨墻之上,巡邏的士兵身影清晰可見,他們身上的鐵甲和弓矢在陽光下閃著寒光。

  艦隊尚未完全下錨,幾艘小艇便已從岸邊駛來。

  為首登船的,正是三年前發現這條新航路的海軍正藍旗第四千戶的千戶長張弘略。

  張弘略,張柔的第六子,今年二十七歲,三年前發現了美洲大陸上的這片宜居之地,因此功受封海軍正藍旗第四千戶長,這個巨大的海灣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末將奉陛下之令,在此恭候四大王。“張弘略聲音清亮,抱拳于胸前,微微躬身,行了個軍禮,目光平靜地迎上忽必烈的視線。

  他做的是趙朔的官,又不是忽必烈的官,對忽必烈保持基本的尊敬即可。

  另外,趙朔把忽必烈派到美洲來,并不是撒手不管了。張弘略手下五百人,三年來一直駐守于此。這次忽必烈來此開疆拓土,張宏略既有配合之責,又有監察之任,更不用對忽必烈伏低做小了。

  必須說明的是,張弘略雖然在歷史上遠不如他的兄弟張弘范出名。

  但是,在歷史記載中,他輔助張柔,筑元大都,為宮城總管。又任遷江西宣慰使,鎮壓饒州起義。最后官至河南行省參知政事,文武雙全,也不是簡單人物了。

  忽必烈不動聲色地打量著張弘略,含笑擺手:“張千戶辛苦了。我此番能在萬里之外為大蒙古國開疆拓土,全賴你開辟新海路的功績了。”

  “四大王言重了。“

  張弘略側身讓出下船的通路,語氣不卑不亢,道:“末將能發現此地,全賴陛下的洪福所至。這海灣能以末將的名字命名,已是陛下皇恩浩蕩了。“

  二人并肩向岸上的營寨走去,忽必烈順勢問道:“聽說張千戶已經駐守此地三年了,且與本王說說此地情形。”

  “此事理所應當。”

  張弘略道:“我麾下只有五百人,三年來,只是對附近千里的情況,略微探查了一番。”

  說話間,他向前方指去,道:“此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海,方圓不下千里。冬季不見冰雪,夏季海風送爽。您看這海灣,水深港闊,可泊千艘戰船。您看這平原,堪稱沃野千里。只是土著不事農耕,以采集為生,實在是有些暴殄天物了。”

  劉秉忠忍不住插話道:“不是聽說,這美洲大陸有暴風和酷寒之患嗎?”

  張弘略道:“的確,美洲大陸上很多地方有暴風和酷寒之患,但這里沒有。當然了,這里的氣候,和中原有很大不同。”

  “一個是夏季極旱,長久不雨,需要早做準備。當然了,你們要進行游牧還是完全沒問題的。第二個是,到了雨季來臨,這里的暴雨能一連下好幾天,也要早做準備。總而言之,這里的氣候比中原之地是差了一些,但比草原可是強太多了。既可以畜牧,又可以從事農耕。”

  忽必烈道:“當地土著的情況怎么樣?”

  “這里沒有統一的國家,只有一個個的部落,總人口在三十萬到一百萬之間。別說我們和他們之間了,就是這些土著自己,語言都不相通。所以這具體人口數量,實在是弄不太清楚。”

  “他們最大的部落不過數千人。善用黑曜石為兵,不知鐵器之利。末將在此三年,已使周邊七八個部落歸附。他們雖然有金銀銅,卻不用金銀銅進行交易,而是以兩種特殊的碟形貝殼為貨幣。”

  忽必烈目光微動:“你收服這些部落之時,可曾遇阻?“

  “小打小鬧罷了。“張弘略唇角微揚,“這些土人勇則勇矣,武器裝備卻遠不如我們,再加上不知兵法,完全不是我們的對手。前歲有個部落不服王化,我率軍襲其寨,一輪震天雷丟過去便讓他們跪地求饒了。

  說著忽然話鋒一轉,“當然,這都是托陛下洪福。“

  忽必烈見張弘略左一句陛下,又一句陛下,心中有些不爽,但還是道:“我已經得到了趙朔姑父的旨意,以后你就是天可汗派駐這里的監察官。以后,還請張千戶多多關照。”

  “好說,好說。”

  張弘略道:“以后,按照陛下的規矩辦就行。戰爭擄掠,陛下要三成。平時的稅收,陛下要一成。對了,礦稅除外。曠稅,陛下要五成。”

  “什么?還要五成礦稅?”

  忽必烈眉頭微皺,道:“趙朔姑父和蒙古四系約法三章里面,可沒有這一條。”

  張弘略微微一笑,淡淡地道:“約法三章之時,也沒有說清楚,天可汗要海軍對你們一直提供支持啊!哪天四大王的不需要陛下的海軍支持時,自然礦稅可以下降為一成。”

  開玩笑,這里是舊金山啊!

  土地給就給了,反正世界太大了,趙朔很難占完。

  但是,趙朔能白白給忽必烈這么大一座金礦?

  等到忽必烈的艦隊能遠渡重洋之時,那些容易開采的金礦,估計也開采的差不多了。

  形勢比人強,忽必烈也只得竭力維持淡定的表情,道:“原來如此,忽必烈受教了。”

  此時三千人馬已陸續登岸,就在元軍所立的堡壘外扎下了營寨。

  蒙古軍在船上顛簸了大半年,無論是人還是馬都要長時期的休整,才能正式開疆拓土。

  當夜晚間,忽必烈的中軍帳內。

  “四大王,這張千戶有些桀驁不遜,不得不防啊!”劉秉忠嘆了口氣道。

  忽必烈淡淡道:“他是趙朔姑父的耳目,理應如此。我們現在的關鍵,還是迅速在美洲大陸上擴充實力,取得一定的成果,獲得拖雷一系的全面支持。在這之前,自然是要和趙朔姑父和這位張千戶保持好的關系。“

  劉秉忠微微躬身,道:“臣明白。”

  忽必烈道:“對了,你覺得這塊地方怎么樣”

  “天選之地!四大王龍興的天選之地!“

  劉秉忠眼中閃著精光,“此地易守難攻,物產豐饒更有數十萬土人可供驅使。四大王若能在此站穩腳跟,再繼續在美洲開疆拓土,假以時日,何愁大業不成?唯一的問題是,有這位張千戶在,我們無論怎么發展,都瞞不過天可汗的眼睛。”

  “事在人為。”

  原本忽必烈不愿意和趙昀一起開疆拓土,就是因為,覺得一舉一動都會落入趙朔的掌控之中。

  當然了,即便和趙昀一起開疆拓土,趙朔也是會派遣監察官員的。

  還是那句話,不服你自己遠渡重洋啊!

  趙朔在大陸上的蒙古四系內部,可沒有派遣監察官員。

  “是人就會有弱點,總會有辦法的。”

  忽必烈負手而立,許久才緩緩道:“時間久了,且看這位張千戶,愿給我們行多少方便。“

  然而,就在忽必烈在美洲大陸,思考著如何開疆拓土,以及拉攏腐蝕張弘略之時,華夏又有一個巨大的成果誕生。

  三個月后,中都城,皇宮,魚藻殿中。

  “什么?有線電報終于研制成功了?”趙朔滿面驚喜之色,望向郭珣,“你那兒子郭守敬,年方二十就能建此奇功,按律當可封侯。”

  郭珣趕緊站起來微微躬身,搖頭道:“臣以及犬子俱不敢居功,這主要是拜陛下的天書所賜。”

  趙朔雖然將自己知道的電磁學知識,都傳授給郭珣,但是化學知識可沒教。

  畢竟,趙朔怎么來的那么多世間所無的知識?趙朔實在是沒法解釋。

  但這回借助“天啟”之事,趙朔不用再藏著掖著了,直接將一份絕密的化學天書內容,塞給了郭家父子。

  郭守敬還真是個人才,很快就根據這些化學知識改進了電池,將有線電報的信號傳輸距離,延伸到了二里之遙。

  接下來,又卡殼了大半年。

  大半年后,郭守敬終于靈光一現,發明了繼電器。繼電器是一個由線路電流驅動的電磁開關,當它探測到微弱的信號電流時,會閉合一個本地電池的電路,從而將放大后的新鮮電流送入下一段線路。這樣,信號就能一站一站地傳向遠方。

  趙朔道:“你們估計,用上這繼電器之后,有線電報能傳多遠?”

  郭珣道:“我們現在只建了一條十里長的有線電路。根據我們的計算,用了繼電器后,一次百里之遙應該能達到。”

  “百里之遙,足夠了。”

  趙朔高興地道:“完全可以在百里之外,再設一個電報站。通過人力,再發一封電報傳到百里之外去。如此一來,電報就是遠傳萬里,都沒什么問題。對了,這有線電報的成本怎么樣?”

  郭珣面露難色,小心翼翼地道:“粗略估計,百里的有線電報,要四十萬兩銀子。”

  “竟如此昂貴?”趙朔眉頭微蹙,“修筑百里鐵路也不過二百余萬兩。”

  郭珣道:“除常規開支外,主要是絕緣線的價格太高。我們用了杜仲膠對電線進行絕緣,成本根本就降下不來。”

  關于這個問題,趙朔也沒什么好辦法。

  他倒是知道南洋地區有古塔膠,比杜仲膠的成本應該能降低一些。但是,這兩樣玩意兒是差不多的東西,趙朔估計能降低一倍的成本就不錯了。

  如此算起來,修建遍布全國的有線電報網路,依舊是天文數字,憑大元的國力不可能支撐得起。

  還是要有橡膠啊!

  但問題是,橡膠種子還遠在南美洲呢,趙朔的勢力根本就沒有涉及。

  趙朔道:“就算再貴也要建,積累一些經驗。這樣吧,你們先試著,在中都和金陵之間,建一條試驗性的電報線。然后,繼續研究,降低有線電報成本的辦法。”

  “遵旨!”

  眼見郭珣面有愧色,趙朔站起來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不要怕,貴點算什么?我們先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再想辦法降低成本。終有一日,有線電報將鋪墊國家的每一個角落。郭珣,你可有信心?”

  “有!”

  郭珣高聲答應。

  這信心其實不是對他自己,或者兒子郭守敬的,而是對趙朔的!

  陛下是得了天啟的人!

  那傳給他的《化學天書》就是明證,那已經能初步實用的有線電報也是明證!

  趙朔說能讓電報遍布國家的每個角落,那還錯的了嗎?

  而他郭家父子,也將隨著這有線電報的遍布天下,名垂青史,封妻蔭子!

大熊貓文學    篡蒙:我岳父是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