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000章武狀元的蛻變,再回渝城

  張三甲重重點頭:“小天師之言,三甲一定牢牢記在心里!”

  這時,熱騰騰的羊肉泡饃端了上來,張之維拿起一塊細細的掰著,邊掰邊說道:

  “我還記得幾年前,你像一柄藏于鞘中的刀,鋒利,卻也沉寂,帶著一絲對道的迷茫。而現在,你就像一塊被烈火淬煉過的精鋼,堅硬、熾熱,充滿了方向和力量,精氣神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

  他看了一眼穿著一身灰藍色土布的張三甲:“多了些許風霜?!”

  “這無足輕重!”張三甲的眼神里閃著光,沉聲道:“以前,三甲練武,想的是報效朝廷,光宗耀祖,后了朝廷沒有。我又跟了張大帥,想著保家衛國,建功立業,抗擊倭寇,但后來嘛…不提也罷。”

  “我這一生,空有一身武力,卻像個沒頭的蒼蠅一樣,不知道該往何處使,該往何處出,說來不怕你笑話,去龍虎山那次,我甚至都想到了出家當道士了,當初,小天師你要是邀我出家,我肯定二話不說,立馬就會答應。”

  張之維笑道:“你不是當道士的料,強求并無意義,你有更好的歸屬。”

  “我已經找到了歸屬了,”他的聲音里帶著一絲顫抖的激動,“我明白了,這身武藝,不該是為了某個人,某個官,某個家族。”

  “而是為了這天底下千千萬萬受苦受難的百姓!是為了讓我們這片土地,不再任人欺凌,再也無人挨餓受凍,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堂堂正正地活下去!”

  “這目標,比任何個人恩怨,派系爭斗都要宏大,都要光明正大。我找到了比當武狀元更有意義的事,每一次執行完任務,每一次看到百姓眼中燃起的希望,我就覺得,自己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混身都有使不完的勁。”

  他言辭懇切,目光灼灼,那股發自內心的滿足,幾乎就要透體而出了。

  張之維聽著,臉上始終帶著微笑,緩緩點了點頭:“心有所向,身有所往!”

  張三甲繼續道:“您知道嗎?這是何等的不同,我當過武狀元,在前朝做過官,也在軍閥手里效力過,我實在太知道他們手里人的德行了。”

  “平日里說的最多的就是抽煙喝酒打牌玩女人,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每個連隊都有一個學習室,開展文化學習,時局討論,文娛活動。“

  “我以前不是當過幾年武狀元嗎?還算是有幾分文化,我就去做了老師,教出了好多的學生呢,見證著他們從目不識丁,迷茫麻木的狀態,變得能言善道,甚至不拘于神州局勢,連整個世界局勢都能說上一二,我很滿足。我感覺,一個更好的世界,可能會被創造。”

  “當然,我不止是去做了老師,我也是一位學生,我在那里想了很多,明悟了很多,甚至對洋人都改觀了不少。”

  “以前,我一直稱洋人是紅毛鬼,都是狼子野心,不懷好意。”

  “就在今年,我們那里還來了兩個洋人呢,一個是作家,一個是醫生,一個叫埃德加先生,一個叫馬先生,和他們一起,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張之維默默地聽著,這個時間點,兩個外國人,如果沒猜測的話,一位應該是寫出《西行漫記》的作家,另一位是首個外籍國人,做出了卓越貢獻的馬先生。

  張三甲講了很多,張之維沒有打擾,靜靜的聽著,他能感受到,對方身上那份發自肺腑的信念,是何等的滾燙與純粹。

  說完,張三甲看著張之維,忽然真誠地發出了邀請:“小天師,您神通廣大,心懷天下。何不也像我一樣,以您之能…”

  張之維聞言,笑著搖了搖頭,他將最后一塊饃掰碎,放進碗里,遞給伙計。

  “我只是個方外出家人,紅塵俗世,非我道場。我雖有心為這片土地盡一份力,但我的道,不在此處。”

  “你們是開天辟地的人。而我所能做者,也不過是在舊世界的殘垣下,為你們擋一擋風雨,略盡綿薄之力,護持一二罷了。”

  張三甲聽出了他話中的決絕,雖然有些遺憾,卻沒有再勸。他知道,如張之維這般的人物,一旦認定了自己的道,便無人可以動搖。

  兩人又閑聊了一會兒近況,張三甲說起了小帥:“當年我在東北的時候,和他關系還不錯,這次見到他,恍若隔世,他變了很多,我倒是沒想到,他竟有魄力做出這等舉動。”

  “人都是會成長的!”張之維道。

  “這次事件之后,他會怎樣?”張三甲問。

  “性命無憂,安安穩穩的過一輩子!”張之維說道。

  張三甲頓時就明白張之維話里的意思了,頓了頓說道:“如此時局,安安穩穩也沒什么不好的。”

  說罷,張三甲看了看窗外的日頭,又看了一眼碗里的泡饃,雖然還沒有完全泡好,但他趕時間,三兩口將其解決,起身抱拳道:

  “小天師,時候不早了,我還有事在身,實在不能久留,只能先告辭了。”

  “去吧!萬事小心!”張之維點了點頭。

  “后會有期!”張三甲再次躬身一禮,轉身大步流星地走出了羊肉泡饃館。

  正午的陽光打在他的身上,將他魁梧的身影鍍上了一層耀眼的金光,他昂首挺胸,匯入人流。

  張之維端著茶碗,目送他消失在陽光和街巷的人流之中,低頭看了看碗里已然泡軟的饃,拿起湯勺,舀了一勺送入口中,細細品味這市井的滋味。

  僵局沒有持續太久,正式的會議開始了,在這種場合之下,頑固的委座,也不得不面對現實。

  他的那些決策,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實現的可能,在多方勸說之下,他最終明智地借坡下驢,接受了聯合抗倭的要求,給此次事件畫上了一個句號。

  目標既已達成,小帥光明磊落,表現出了極大的誠意,當即釋放了委座及其所有被扣押的人員,并親自道歉。

  為了進一步表明心跡,消弭隔閡,也為了確保對方不事后反悔,他做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震驚的決定,他要親自護送對方返回金陵。

  這個決定,無疑是冒險的,許多部下苦苦勸阻,認為此去兇多吉少,讓他不要意氣用事。

  但他意已決,他相信自己的誠意能夠打動義兄,相信在大義面前,個人恩怨可以放下。

  張之維站在機場邊緣,目送著小帥乘坐的飛機拔地而起,沖上云霄,化作一個小黑點,消失在蔚藍的天際,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收回目光。

  隨后,張之維又在這里待了幾天,等到重要人物都已陸續離場,他又去了之前的那家羊肉泡饃館。

  吃了一頓泡饃之后,他排下兩塊大洋,走出羊肉泡饃館,就站在喧囂市集里,身影混跡于人潮,卻又仿佛獨立于這方天地之外。

  隨后,他緩緩升空,周圍人來人往,卻無一人察覺。

  天穹之上,張之維看了一眼下方這座剛剛經歷了一場歷史劇變的古城。

  “轟隆!”

  晴天炸出一個霹靂,他的身形化作一道熾白閃電,劃開天幕,朝著渝城的方向奔襲而去。

  渝城上空。

  “轟咔!”

  一道粗壯閃電劈落在天通煉鋼廠外的空地上,張之維的身影在閃電中浮現。

  煉鋼廠建在山中,隔音比較好,里面又是機器轟鳴聲不斷,所以工人們沒有被驚動。

  倒是王藹和呂慈,一見晴天霹靂,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張之維,連忙循聲而去,果然,在外面的廣場上,見到了站在漆黑圓形圖形中的高大的身影。

  幾個守備在附近的唐門高手更快一步,正在和張之維談話。

  “張師兄!”呂慈一個箭步上前,“您可回來了,這次一去這么久,可…”

  他話還沒說完,就被王藹打斷:“張師兄,大興城那邊…一切可還順利?沒出什么亂子吧?”

  他的語氣中帶著難以掩飾的急切與關切,他是天通教會的大主教,也是天通商會的關鍵,現在天通煉鋼廠剛升級搬遷完成,他可不希望一場更大的內亂爆發。

  “事情已經了結,一切都在按好的方向去,小帥親自送那位回金陵了,接下來,應該就要開始干倭寇了。”張之維說道。

  一聽沒有內亂,還要合力干倭寇,兩人皆是一喜。

  “大概在什么時候正式開干,我們的鋼鐵能來得及起作用嗎?”王藹問。

  “戰斗不是說打就能打的,無論是倭寇,還是我們,都需要一個備戰的過程,應該會在明年吧。”張之維說道。

  “那還有一些時間,足夠我做出一些安排。”王藹說道。

  “張師兄,你這次去大興城,有沒有干出什么響當當的大事來?”呂慈連忙問。

  之前,張之維離開的時候,他被留下來處理那些地主和土匪的瑣事,沒能和張之維一起去親眼目的這種石破天驚的大事,他一直心里很不是滋味。

  “沒有,就靜靜的坐了幾天,吃了幾天的油潑面和羊肉泡饃,別說什么大事,甚至都沒和任何人起爭執。”張之維說道。

  “哦,這樣啊!”呂慈點了點頭,知道張之維此行并未參與事件核心,只是旁觀,他心里那點因為錯過“大事”的遺憾也淡了。

  張之維瞥了他一眼:“怎么,沒打上架,很失望?”

  呂慈嘿嘿一笑,撓了撓頭:“那倒不是,只是覺得錯過了點熱鬧。不過沒動手也好,省得麻煩,事情就是要順利才好啊!”

  “張師兄,你給咱們完整說一下事情的經過嘿!”王藹好奇的問。

  對于這種要求,張之維自然是不會拒絕的,當即便好好講了一下事情的始末,更是著重講了一下”凌晨睡衣登山大賽”中的細節,聽得呂慈和王藹目瞪口呆。

  “這大冬天的,腳上沒鞋,嘴里沒牙,穿著件單薄睡衣,吊著好幾千人爬上山頂,嘖嘖嘖,佩服,佩服啊,不過,這件事,真能就這么算了?”呂慈一臉懷疑道。

  “那你覺得會怎么樣?”張之維問。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如果是我,承諾我會遵守,但這個仇,我也會報回來的。”呂慈眼睛一瞇,“張大帥這一去,怕是生死難料了。但不管怎么說,這件事,他做的夠爺們兒。”

  “確實,不管怎么說,這都是神州之福。”王藹說道。

  張之維與王藹、呂慈簡單敘話后,便走進了煉鋼廠,去拜訪了唐門長和大老爺。

  這段時間,因為擔心倭寇卷土重來,唐門長和大老爺便把唐門的大小事務,推給了唐厚仁和唐世英去處理,他們兩人,一前一后,一遠一近,坐鎮在廠房之中,好確保煉鋼廠的萬無一失。

  剛才,他倆是聽到了外面的霹靂聲的,但出于守護的職責,他們沒有出門。

  兩人不方便出去,張之維便來拜見他們了。

  見到張之維,唐門長和大老爺唐家仁起身相迎。

  “唐門長,大老爺。”張之維拱手,“前次倭寇來襲,煉鋼廠能安然無恙,全賴二位坐鎮,雷霆手段,張某在此謝過。”

  唐門長神色肅然,還了一禮:“之維小友客氣了,分內之事而已,守護煉鋼廠就是守護唐門,我們定會不惜一切代價,保它無恙的。”

  說罷,他獨眼微瞇,話鋒一轉:“之維小友可是剛從大興歸來,不知那邊風云變幻,最終落定何方?”

  張之維也不隱瞞,將大興事件的前后經過,以及最終各方斡旋、達成聯合抗倭共識的結果,詳細地說了一遍。

  唐門長靜靜聽完,沉默片刻:“只是口頭承諾,事情還沒有完全塵埃落地,我還是有些擔心啊,不過,一切確實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他雖身處蜀中,但對倭寇的威脅同樣感同身受。

  大老爺唐家仁笑呵呵地接口道:“打誰不是打?打倭寇,總好過自己人打自己人,心里痛快。”

大熊貓文學    一人之下:我,張之維,囂張的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