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一十六章 第五輪慶歷新政

  慶歷六年的新年剛過,正月大宋百姓還沉浸在新年喜悅的時候。

  一份關于《大宋掃黑除惡》的專項公文,便由政制院發往了警察部、皇城司以及御史臺。

  其中里面內容提到,對于地方上的黑惡勢力背后的保護傘,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大老虎要打,小蒼蠅也要拍。

  幾個部門的老大不敢怠慢,連忙開始著手推進。

  各種各樣的文件傳達下去,從朝廷到路,再從各路到州,各地路臺衙門,州府衙門,縣衙門,聞風而動,四處抓人。

  而且各路御史司也四處派人監察巡視,地方皇城司有明衛和暗衛,暗衛就像是便衣,融入民間。

  在他們四處探訪當中,大量黑惡勢力以及背后撐腰者,即將面臨滅頂之災。

  不過一道政令下達之后也不是立竿見影,特別是對于一個龐大的國家來說,自然需要一段時間來發酵。

  這個時間可能是幾個月,半年,乃至一兩年。

  所以除了京畿路已經正式由警察部牽頭,開始對全京畿路十八個縣開始行動以外,其余路也僅僅只是即將展開工作。

  而就在這個過程當中,慶歷六年二月,朝廷再次發布了一大批新的政策。

  這次新政,就正式屬于第五輪慶歷新政了。

  從慶歷元年開始到如今,五輪下來,大大小小的政策不下百條。

  這次新政,同樣涵蓋了方方面面,有對以前政策的補充,也有全新的政策指導。

  比如在官方層面,朝廷允許諸路自行建立國有企業,對本路的鋼鐵、煤炭、水泥、紡織、燒磚產業進行建設,具體建設方法由武安鋼鐵廠派人指導。

  允許私人商賈參與承包煤礦、鐵礦,建立水泥廠、紡紗廠、磚廠、報紙等行業,進一步放開商業管制。

  建立郵政體系,設立郵政部,把原來的驛站體系納入郵政體系里,從此寫信、托送就不再是官員的專屬,而是所有百姓都可以傳遞書信、寄送物品。

  教育上正式開始設立小學、初中、高中。

  小學和初中在各州縣皆有分布,而高中只有每路治所才有一所。

  至于大學。

  目前還處于籌備階段。

  不要以為在這個時候建立大學很讓人疑惑。

  事實上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就建立于四十二年后,為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

  而牛津大學則于1096年開始有人在此授課讀書,于公元1167年正式成立,離此時公元1046年不過121年的時間。

  所以在大宋建立起一個相對完整的科學體系的情況下,不管將來設立的大學是否能有后世那樣的高度,但至少將給無數學生提供一個鉆研與進步的場所。

  醫療上推動醫學建設,創立衛生部,建立汴梁醫院以及附屬醫學院,召集全國經營豐富,水平高超的大夫擔任專家教授,培育學生。

  除了宣揚中醫以外,西醫的發展也不能少,朝廷會給判處死刑的犯人一次做大體老師的機會,如果自愿捐獻遺體,家屬將得到一份國家補償資金,讓醫學院可以進行人體解剖。

  還有牛痘接種、疫病防范手冊、煮沸水理論等等,相信不久的將來,后世基本上也沒什么中醫和西醫之爭了,因為全都是中醫。

  科技上加大數理化的研究投入,對科學人才的培養和重視,科研水平和成果發現給予積極保護,并且還創立了科技學刊,在汴梁小范圍內發行,慢慢加大百姓對科學的認識與了解。

  另外官場體制、軍事國防、經濟發展、農業建設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動。

  不過總體改動不大,因為這些東西基本上在前幾輪的改革當中就已經變得差不多,沒有必要再進行大刀闊斧。

  而除了這些方面以外,與百姓息息相關的,就是今年的大基建項目了。

  由朝廷撥款,加上各路、州、縣自己的府庫存余,開啟全國性基礎建設,對本縣的官道、河渠、荒田進行大規模修葺工作。

  本來大基礎建設肯定是要設計方案和圖紙,比如你修一條路,總歸是要把從哪修,修到哪的方案做好?

  但這次基建并不是要修新路,而是把原來的老路重新打理一下,讓它能夠發揮出作用。

  畢竟你想建廠就得先修路,先有夯土路才能建水泥廠,有了水泥廠才能修水泥路,有了水泥路才能修鋼鐵廠,有了鋼鐵廠就能修高速公路。

  一環扣一環,不可能直接從夯土路躍遷到高速公路,那是不現實的事情。

  所以林林總總下來,各方面的建設其實都在慢慢給大宋進入工業化發展建立一個雛形,就相當于起一個地基,正式從封建社會,轉變為科學社會。

  也幸好此時封建禮教還沒有發展到后世明清那樣的程度,整個社會風氣依舊處于唐宋相對開放的時代。

  如女子不許為婢,可以出門,可以改嫁,可以離婚。男子不允許為奴,商人可以參加科舉,樂戶、娼妓、乞丐、疍戶等傳統賤籍也不存在,都屬于自由民范疇。

  因此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只要調整好改革的方向,在改革難度上,其實宋代大背景改革,難度要低于明清。

  不然光一個允許人體解剖,就屬于大逆不道,為世人所不容了。

  三月初,汴梁。

  正是孟春時,春日陽光正好,暖暖的撒在大地上,讓世間滿是生機勃勃。

  此時的大宋東京早就已經不再是十年前的模樣。

  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排排樹蔭隨風飄蕩,河上畫舫輕搖。

  在滿是二三層樓的木制房屋世界,這些五六層的鋼筋水泥樓房顯得格外耀眼。

  但這種好似現代與古典的結合并沒有一點違和感,因為這些建筑都充滿了柔和的線條以及優美的東方元素。

  白墻灰瓦之間,彰顯出一抹抹靚麗的風采。

  縱橫交錯的街道來來往往,一列列招牌在風中搖曳,由于天氣回暖,溫度升高,販夫走卒們擦著汗水從街上走過。

  “香料勒,香料勒,西域來的香料哦,物美價廉。”

  “來哦,剛出鍋的餛飩,好吃勒。”

  “走一走看一看啊,上好的杭州絲緞,一匹只要兩貫錢,只要兩貫錢啊!”

  各種叫賣的聲音,各種香臭的味道,各色模樣的人群猶如魚群隨著河流涌入了大海,充滿了激蕩。

  內城小紙坊街口,幾名士子正在旁邊的狀元樓吃飯。

  他們是汴梁書院的學生。

  從景佑四年開始,朝廷就在汴梁興辦學校,取名為汴梁書院。

  區別于太學,這里除了教儒學以外,還教理科。

  招收的學生不看家庭條件,唯獨看學習能力、人品道德以及是否能吃苦耐勞。

  簡單來說,這所學校就是大宋剛進行理科教育的試點學校,也是除了趙駿最開始教的那批學生以外,第一批接觸理科的孩子。

  當年趙駿從后世帶來的《物理有趣小實驗》《化學基礎反應》《小學數學》等課外書,也成為了這里的教科書。

  九年過去,這里不少學生都已經順利畢業,并且參加了去年的科舉。

  今年二月春闈,由于朝廷在今年正式把數理化納入到科舉當中,汴梁書院就成為了最大受益者,二百多名進士,有一百二十多人出自汴梁書院。

  一時間汴梁書院名動京師,讓這個原本只存在于傳說當中,基本沒什么名氣的學校,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此刻狀元樓內,幾人互相敬酒。

  “諸位,這次春闈高中,一雪前恥,再也無人敢說我們學的科學無用了。”

  “是啊,多年努力,也算是有了回報。”

  “考中進士之后,就要被選官磨勘。王兄、李兄、張兄,你們以后是什么打算?”

  “我想入科學院,你們呢?”

  “王兄你也是?”

  “巧了,我也是。”

  “校長說過,科學才是未來之道,當官有什么好?科學院的院士在外行走,誰不尊敬?”

  “額難道只有我一個人想當官?”

  幾個一起中進士的同學互相說著,大部分人居然都想進科學院搞科研,這也算是一件奇事。

  不過目前科學院的門檻確實很高,除了必須要有專業的素養之外,還要有學術水平和進士出身。除非前兩者能力過硬,朝廷賜同進士出身,否則很難進去。

  沒辦法,現在科學院還是跟官員品級掛鉤,可以理解為科學院并非是一個科研機構,而是朝廷下面的一個研究科學的官邸。

  里面的高級專家教授都是正五品往上走,科學院院長更是正三品。

  雖然現在科學院院長由趙禎掛名,平日里由賈憲、萬直臣、燕肅三位副院長主持工作,但隨著朝廷重視科學,他們的地位可比普通尚書侍郎高,待遇也更豐厚。

  “賣報咯,賣報咯。朝廷又有新政了,快看看,這次又是大改革,關乎我們每一個老百姓哦。”

  就在這個時候,賣報的報童揮舞著手中的報紙走了進來。

  有人連忙說道:“快來一張。”

  “我這邊也要。”

  “小哥,給我這邊來兩張。”

  “好嘞。”

  報童來來回回地賣報,很快兜里的報紙就少了十多份。

  “朝廷要全面建設科學學校了,各州縣都要有小學和初中,路有一所高中。”

  “太好了,咱們的科學之道就又有不知道多少學子踏入其中了。”

  “我改變主意了,我要去教育部。”

  “劉兄怎么想去教育部了?”

  “現在全國各地都要興辦科學學校,教學方面肯定缺人,我想去參加。”

  “劉兄要去做先生?這不知道待遇是否豐厚啊。”

  “額那確實是需要問一問。”

  那名有志進入教育界的劉姓進士也猶豫起來。

  他貧困出身,但自幼好學,苦讀九年才一朝中進士。

  雖然他自知沒有背景,無人提攜,進官場肯定是寸步難行,不如另辟蹊徑,找一條更好的路子。

  比如去教育部,將來下放到地方教育局,或者去哪所高中當校長那都是有可能的事情。

  可也擔心朝廷待遇不好,有沒有像當官這樣,不僅分房還發高額薪水。

  不過片刻后他就篤定道:“朝廷現在對科學如此重視,肯定不會苛待教育人士,我進士出身投身教育,想必直接就是校長起步,待遇不會太差的。”

  “那就祝劉兄桃李滿天下了。”

  眾人都紛紛給予祝福。

  事實上沒過多久,教育部就發了新通知。

  對于新晉進士有愿意前往各路的,確實都是各地小學初中副校長起步,都是從七品級別,與當地縣丞級別相當。

  而一路高中的校長就不是新晉進士,而是從科學院選拔的一批博士,級別為正五品。

  在眼下這個科學剛剛啟蒙的時候,教新學的小學初中校長,文憑至少得是科舉同進士,老師也得是舉人,就可以知道朝廷對于教育的看重。

  此刻酒樓當中。

  除了幾個新進進士以外,酒樓里多有商人,他們其實也很關心朝廷政策,紛紛購買報紙看起來。

  鄰桌就有一桌,剛好汴梁做紙的馬家正在宴請做糧油生意的孟家,馬家老大今年三十來歲,與孟家老大差不多年紀,正是接手家族生意的時候。

  孟老大看到報紙上說朝廷開放鋼鐵、水泥、紡織等產業,頓時激動道:“馬兄,朝廷終于允許咱們經營鋼鐵和水泥了。”

  馬老大納悶道:“孟兄,以你們家和知院的關系,這事你還是看報紙才知道?”

  汴梁商圈很多人都清楚,孟家原來不過是個中等糧商家庭,后來就是抱上了知院大腿,入股了國營商行,這才一朝發跡,擠進了最上層圈子。

  孟老大搖搖頭道:“知院素來剛正,我二叔也不是善于鉆營的人,只知道朝廷只要讓我們出力,哪怕是傾家蕩產也要幫上忙,這才能得到朝廷青睞,怎么可能會被提前給內部消息呢?”

  馬老大敬佩道:“孟叔真乃當代孟嘗君也。”

  “這鋼鐵廠和水泥廠既然是朝廷希望大家興辦的,那咱們孟家肯定不能落后,我打算自己注冊一家商行,響應朝廷號召。”

  孟老大義正言辭地說道。

  馬老大想了想,便也說道:“孟兄敢為人先,讓兄弟十分欽佩,賢兄既然有如此心情,愚弟自然也不能干看著,愿意與兄長一同作股,你看如何?”

  “那感情好。”

  孟老大連連點頭。

  其實別看已經有不少商人在打探鋼鐵廠和水泥廠的事情,但觀望的還是居多。

  鋼鐵廠大家都能看到利潤,民間用鋼需求大,未來不缺銷量。

  可興辦這樣的廠子成本也不知道多少,普通商人肯定辦不起,只有那些巨賈才有資格。

  而水泥廠則是不知道未來是否有市場,是否會虧本。

  不過商人做買賣本身就有風險,朝廷已經給出了水泥廠未來的發展方向,那自然也不乏愿意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很快消息出來之后,汴梁就有不少商人打算前往工商局,詢問興辦這幾個廠子的問題。

  教育界和商界都引發了不小的地震。

  而相比于不少讀科學出身的進士和看重鋼鐵水泥的商人們來說,民間又是另外一副光景。

  汴梁真正看報的其實沒有多少底層百姓,看報的受眾多是汴梁市民。

  這些汴梁市民就跟后世北京市民一樣,在當地有房產,有產業,都是小有家資,所以能夠認識字,看得懂報紙,識字率也高。

  可底層百姓是看不懂的,他們大部分人都不住在內城,連外城都不住,而是住在城外。

  此刻城外早就已經不是當初的荒野。

  這幾年汴梁大興土木,城外東西郊區,如今早就修建出大批房屋,住滿了百姓。

  房價最低的是東郊,東郊離城近,離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河等運河碼頭近,走路到碼頭去可謂近在咫尺,按理來說應該是最搶手的地方。

  但新曹門外的房價低至一月租金不到三百文,比官府修建的公房還便宜一百多文,跟外城靠近新曹門的房租比,更是差了五倍。

  朝陽門和大通門外的房租稍微貴一點,大概五百文一個月,差不多是現在碼頭工人兩到三天左右的工資。不過與靠近朝陽門和大通門的城內房子比,還是非常便宜。

  之所以東郊房租低廉,除了這些房子大多數都是朝廷修建,供給城外百姓居住的以外,最重要的,還是因為東城外死了數以萬計的人。

  趙駿當初處理無憂洞和鬼樊樓,還有清查整個開封的污穢,不管是貪官污吏,還是黑惡勢力,紛紛抓起來關入皇城司和開封府大牢,牢中在一段時間人滿為患,一間六平米的牢房里,關了十多個犯人。

  然后經過皇城司的審訊,一批一批的犯人被押到東城外處決,連砍了得有大半年,東城外當時還是野荒地,一度那里的草都變成紅色,那里的小山坡都變成了亂葬崗。

  結果短短不過七八年時間,汴梁的城市圈開始向城外擴張,東城外的亂葬崗也被鏟平,搖身一變變成了新城區,大量樓房拔地而起。

  因此東郊無論從地理、環境以及離工作單位距離,都遠勝西郊,可西郊的房價就是比東郊貴。

  這誰說理去?

  此時相比于城中正處于樓房與平房變革時代,東城外就簡單許多。

  猶如一個縱橫交錯的鎮子,沿著新曹門出城,過橋之后,就踏入了河邊馬路,馬路一側是圍繞著汴梁外城的護城河,另外一側則是街道。

  有三四層的房子,有四五層的房子,也有二三層的房子——它們的共同點在于,基本上已經不是木制,而是鋼筋水泥房。

  原來東郊有不少木屋,現在都被朝廷征收拆除,按照規劃,建造出了一個向城外延伸達一里長的集鎮。

  鎮子雖然不如城中繁華,卻也一應俱全,各類門店鋪面經營,絲毫不比城中差多少。

  而在各個路口以及城外的一些官署衙門外,都有告示。

  東郊歸開封府管,在通往新曹門、大通門和朝陽門,過橋進城的路口處,幾個衙役拿著告示和米漿走了過來。

  見到這一幕,周圍的百姓頓時停住,有附近商鋪的店主不再看店,有進城要上工的工人選擇遲到,就連附近沒有上學光腳跑的孩子,都圍攏過來湊熱鬧。

  “又有告示了。”

  “快看看朝廷又有什么新政了?”

  “好消息啊,朝廷這次要大規模招工,修建道路和水渠了。”

  “真的嗎?現在城里很多地方都招滿了,我家就老大找了工作,老二和老三每天無所事事,我都快愁死了。”

  “這上面說了,如果要去的直接到當地官府報名,是去修路和水渠的,待遇豐厚。”

  “那太好了。”

  諸多百姓們頓時議論紛紛。

  這些年汴梁因為日益興旺,經濟越發發達,吸引了不知道多少百姓前來打工。

  問題是在非工業化時代,哪怕伱經濟高速發展,哪那么多工作崗位?

  所以隨著最近幾年人越來越多,汴梁的工作反而越來越不好找。

  雖然這個問題將來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鋪開之后輕松解決,但至少眼下還是非常缺勞動力。

  現在朝廷又開始招工,對于汴梁過剩的勞動力來說,肯定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一時間,民間百姓奔走相告,開封府衙和負責招工的工部衙門外,擠滿了長龍,都是來報名參與的百姓。

  (本章完)

大熊貓文學    人在大宋,無法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