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定任何時期的瓷器,實物都是最有說服力的。
特別是借用現代的一些科技手段,就算原來傳統鑒定手法,看不到的瓷器內部結構,都可以看的清清楚楚。
這些事實,是隱藏不住的。
很可惜,這些科技手段得出的證據,很多傳統鑒定專家不認可,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其實就算不依靠科技手段,運用傳統的鑒定手法,陳文哲也支持現在流傳下來的瓷器當中,有大明洪武年制的款識瓷器。
因為這一時期的瓷器特征,實在是太明顯了。
上面說的那些不提,以外還有不少證明。
比如洪武、建文、天順三朝青花發色普遍偏灰黑,應屬窯溫偏低的發色效果;
洪武瓷器同樣有凹凸感偏黑的發色,也屬蘇麻離青窯溫偏低的燒制效果,而不是國產料所呈現的發色。
即便洪武大款瓷器,被人們確認還有待時日,但學界探討和追朔的激情興致也將方興未艾。
可惜陳文哲手中沒有任何明初的瓷器,要不然,通過隋侯之珠他沒準還能看到一些歷史真相。
只要是跟明洪武時期御窯廠有關的東西,他都應該能夠得到啟發,從而通過回朔,看到洪武時期御窯廠的真實情況。
可惜,明代初期的東西,還要跟御窯廠有關的古物,并不好找。
陳文哲也只能是跟李金鯉打聲招呼,讓他留意一下,萬一碰到了呢?
略過洪武時期的瓷器,接下來最重要的應該是建文和永樂時期了。
不得不說,明初的這爺仨,還真挺有意思,特別是其官窯瓷器。
洪武大帝是糾結有沒有大帝年款,建文則糾結于這倒霉蛋到底生產沒有生產官窯瓷。
至于永樂,還是那個問題,也是年款的問題。
先說建文,這個以前是一直沒有人見過他的官窯。
但是,最近網絡上一位收藏大老,卻言之鑿鑿的說自己手中有一件。
這就很有意思了,如果真有,陳文哲還真想了解一下。
畢竟他現在彷制瓷器,一彷就是彷制全套。
既然要彷明代官窯瓷器,那么這些有爭議,數量還特別少的瓷器,就更加值得關注。
明代第二位皇帝為建文帝,作為明代歷史上的一個悲情皇帝,那段歷史已經是眾所周知。
僅在位四年時間,被其四皇叔以清君側為由趕下皇位。
建文帝也是歷史上一大謎團,所以建文期間有無瓷器,也是各大專家爭論不已的話題。
單據史料記載,每位皇帝上位都會命人燒造大批瓷器,從未間斷。
所以建文時期的瓷器肯定是存在的,只是數量應該是極少,加上保存不易,所以現在很難見到!
其實想想也應該知道,建文帝只是在位四年,這點時間就算燒制了瓷器,能夠燒制出多少?
而這些瓷器,還不一定留款,這就更加難以確定,是不是建文時期的。
也許有流傳下來的,卻被認為是洪武、永樂時期的瓷器呢?
所以,這一段時間,也被成為明代的空白期。
說起明代,就不能不說永樂,而說起永樂,肯定不得不說說建文。
說起建文,不太熟悉明史的人,是有一些想不起來的。
特別是在藝術品行業,建文朝算是比較被遺忘的一個朝代。
朱允炆,即建文帝,明洪武大帝的嫡孫。
其父朱標為嫡長子,原配與長子早逝,后來朱允炆的母親扶正,于是朱允炆被洪武視為嫡長孫。
由于其父早逝,在保持長房優勢的觀念下,朱元章即傳位于他。
自古以來,生在帝王家,是幸與不幸,很難一言概之。
落在朱允炆身上,可以說,是一個悲劇。
縱觀中華歷史,每一個朝代的第二任帝皇,都是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欲墜的。
這是個非常自然的現象,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是也。
開國帝皇,與所有的創業者共同奮進,不管其個人魅力也好,威懾力也好,都注定了只能是他站在金字塔的頂端,無可爭議;
而二世帝皇,可就不一樣了,敢問,您誰啊?
這還不說政治層面上,你爭我奪的扶植之功!
是以,自古以來,我們知道的歷朝歷代,在傳位第二任,往往是最容易出事的。
秦、隋都是二世而亡;
強如漢,也是外戚當家作主;
大唐的玄武門之變,北宋的燭影斧聲;
蒙元帝國如若不是成吉思汗幼子拖雷雄才大略、深明大義、甘愿自我犧牲,蒙元帝國正值國運大好之時,估計也會消耗得差不多了。
這一切都已是過去,如今,落到朱允炆身上,就是靖難之役了。
建文帝從登基開始,可以說,是在忐忑不安中度過了作為皇帝的余生。
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跟他叔必有一戰。
可他身邊呢?回首一望,會打仗的,都被他爺爺很貼心的弄掛了,悲催…
不管是之前與老朱的面談、還是削藩,都沒有把握好時機。
對于政治局勢未穩之帝國,二任帝皇是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公子哥,注定是要經歷大動蕩的。
靖難之后,建文失蹤。
是以,終建文一朝,基本沒有任何心思,放在官窯瓷器的生產這一塊。
所以,目前發現的建文官瓷,大部分仍有爭議,且皆無落款,難以考證。
還有在永樂即位之后,對建文朝的一切進行地毯式地毀尸滅跡。
這無疑也是讓本就數量稀少的建文官瓷,雪上加霜。
平心而論,建文對于國家的生產建設,還是有一定的建樹。
他廢除了老朱時代的一些殘酷高壓政策,以寬仁治天下,輕徭薄賦,一時政通人和,國庫隨之充盈。
然而這一切,都是便宜了他四叔!
至于現在流傳的建文帝那么多昏招,肯定不全是事實。
現在看看明史就知道了,滿清把明代的皇帝,一個個都黑出翔了!
所以朱棣為了表明自己得位很正,自然是極力貶低建文帝。
當然,建文帝肯定也不是什么明君,要不然也不可能那么輕易就被推翻了。
就說清代的康熙,十來歲就弄翻了鰲拜,這就算不是英明神武,也是少年多智。
請:wap.99mk.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