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五百四十三章 殿試(五)

  盛長權坐下,閉目凝神。

  偏殿考場內,檀香與墨香交織,數百貢士屏息端坐,唯有燭火偶爾爆開的輕微噼啪聲。

  他并未急于看題,而是先調勻呼吸,讓心神徹底沉靜下來,將方才入殿、朝拜的種種喧囂與威壓隔絕在外。

  良久,他睜開雙眼,眸光清亮,開始審題。

  當目光落在“真宗北狩之恥”六字上時,盛長權心頭驟然一凜,如同被冰冷的針尖刺了一下。

  這并非前朝舊事,正是本朝先帝,當今官家的生父!此事乃皇室隱痛,朝臣諱言,如今卻被官家親自寫入策問,直言為“恥”。

  盛長權幾乎能透過這紙背,感受到那位九五之尊內心壓抑的屈辱與恨意。

  “官家…這是意欲雪恥啊。”

  他心中暗忖,壓力陡增。

  這已不僅是考校文章,更是要探尋一條能慰先帝之靈、安天下之望、且符合當前國情的現實路徑。

  他想起了更早的“臻”朝舊事。

  臻武帝赫赫武功,開疆拓土,然其末年“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記載同樣觸目驚心。

  一面是武帝的榮光,一面是國力透支的警示,一面是本朝先帝蒙塵的切膚之痛,一面又是大戰可能帶來的巨大風險。

  這其中的權衡,何其艱難!

  盛長權劍眉一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古圣先賢的告誡在心頭響起。

  熱血雪恥固然快意,但若因此掏空國庫,動搖國本,致使生靈涂炭,那便是更大的罪過。

  治大國如烹小鮮,盛長權雖然此世歲數不大,但他思慮的范疇卻是放眼天下,思緒更是進一步深入朝堂格局當中。

  韓章老相公代表的清流,必然傾向于穩健內政,主張“固本培元”,而以沈端等勛貴為首的武將集團,恐怕早已摩拳擦掌,期盼借此機會建功立業,重振武風。

  這兩派在朝中角力已久,官家將此爭議公然置于考題之中,其平衡、試探之意,不言而喻,甚至,他還想到了那位新晉入閣、立場微妙的蕭欽言,以及代表江南錢糧之地的次輔錢牧之…

  甚至,還有那斗而不破,心有默契的申、孫等人…

  這策論若只論兵事,便是落了下乘。

  破題的方向,在電光石火間逐漸清晰。

  盛長權忽然明了自己絕不能簡單地選邊站隊,非此即彼。

  他需要一條更圓融、更務實,既能回應官家雪恥的渴望,又能照顧國力現實,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彌合朝堂分歧的…“中庸”之道。

  不過,此“中庸”非是和稀泥,而是基于對局勢深刻洞察后的更高明的戰略。

  思索至此,他腦中靈光一閃,一個清晰而系統的框架已然成型,他要做的,是提出一條超越當前朝堂認知的、更為系統和高維的戰略。

  思路既通,脈絡已清,盛長權不再猶豫!

  他挽起衣袖,取過一支大小合宜、鋒穎極佳的狼毫筆,在端溪老坑硯中飽蘸濃墨,于鋪開的御制雪白宣紙上,沉穩地落下了第一個字。

  看到他終于落筆,遠處的盛紘心中一定。

  方才,盛長權一直不動,他這個老父親可是在心里擔憂的要死,如今,自家的寶貝兒子,終于開始了。

  “圣人保佑,希望我兒可以順順利利,進士出身…”盛紘又在心里開始了自己的“求神拜佛”之路,“最好是能探花、榜眼…狀元郎最好不過來…”

  盛長權落筆寫出的字,早已超越了一般書法的范疇,因其靈魂來自現代,融匯了多家之長,又以此世苦功錘煉,形成了獨特的風貌。

  此刻寫來,更是心手雙暢,為符合殿試莊重要求,他刻意收斂了平日里的些許飄逸縱橫,筆筆力求端正、清晰、骨力內含。

  起筆藏鋒,行筆穩健,收筆利落,結構嚴謹而舒展,章法布局疏密得當,氣韻貫通。

  既有顏體的寬博雄渾之骨架,又融入了歐陽詢的險峻秀挺,甚至隱隱帶有一絲趙孟頫的流美風神,卻又不全似任何一家,自成一格,在端正工整中,流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清剛之氣與非凡底蘊。

  他全神貫注,心無外物,仿佛整個天地間,只剩下筆下的文字與胸中的韜略。

  殿內極其安靜,只聞數百支毛筆劃過紙面的沙沙聲,匯成一片細微而持續的聲浪,如同春蠶食葉,偶爾有人因緊張而輕咳,或挪動身體發出細微聲響,都顯得格外突兀。

  陽光透過高窗,灑下一道道明亮的光柱,塵埃在光柱中無聲飛舞,時間仿佛在這一刻變得緩慢而莊重。

  盛長權下筆從容,開篇便以“臣聞:國之大者,在祀與戎”定調,承認武備之重,隨即筆鋒一轉,強調“然兵兇戰危,不可不察”,需“度時宜,量己力”。

  接著,他分層次論述:先剖析涼國,指出其“恃兵甲之利”為表象,其“弱”在于內部部族紛爭與經濟結構之虛,可效仿古人如前世“管子”般的輕重之術與“縱橫”之策,進行經濟制約與政治分化;再分析大洪,直言當前“內政待修,倉廩待實”,未到傾國一戰之時,隱合清流主張,

  最后,盛長權提出核心策略——“外示守勢,內修甲兵,廣積糧,緩稱王”,意指不急于求成,需穩扎穩打。

  而具體策略則是包括整飭邊備、精練士卒、鞏固防線;發展邊貿、以利分化;派遣精干人員滲透偵察、掌握主動等等…

  同時,亦需銳意改革內政,積蓄國力,直待時機成熟,再圖一舉成功。

  文末,盛長權再次強調此策乃“老成謀國,穩健進取”之道,既回應了雪恥的呼聲,又充滿了務實的精神。

  盛長權深知此文不僅關乎名次,更可能上達天聽,影響國策,故而字斟句酌,務求無懈可擊。

  寫到關鍵處,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分析時局,切中要害,提出策略,務求扎實,筆下文字邏輯嚴密,環環相扣,既有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又有對未來的清晰規劃。

  就在他文思泉涌,筆走龍蛇之際,高高端坐的官家,目光再次看似隨意地掃過全場。

  最終,如同被磁石吸引般,落在了位于最前排中心位置、身為今科會元的盛長權身上。

  官家本人雅好書法,造詣頗深,對優秀的字跡有著超乎常人的鑒賞力。

  他早已通過某些渠道,見過幾幅這位少年會元的墨寶,對其獨特而精湛的書法頗為欣賞,此刻親眼見到盛長權在殿試這般莊重緊張的場合下,依舊能如此心無旁騖,下筆如有神助,想必其字跡定然了不得!

  更何況,官家忽然想到之前,最得他喜歡的榮妃也曾向他求過一副盛長權的字帖來著…

  一念及此,官家心中那份對“好字”的喜愛與對“人才”的渴望交織在一起,竟讓他有些坐不住了。

  他微微動了動身子,幾乎是下意識地,緩緩從御座上站了起來。

  這一下,如同平靜的湖面投下巨石!

  侍立一旁的貼身內官心中一驚,連忙上前半步,丹陛下的文武百官更是瞬間將心提到了嗓子眼,無數道目光帶著驚疑、探究,齊刷刷地聚焦在官家身上。

  只見官家并未理會眾人,他緩步走下丹陛,步履沉穩,卻目標明確地朝著貢士們答卷的區域走去。

  這是殿試中極少見的情況——官家親自下座巡考!

  剎那間,整個紫宸殿側殿考場的空氣仿佛徹底凝固了。

  請:m.badaoge.org

大熊貓文學    從知否開始當文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