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試結束后的盛府,仿佛被抽緊許久的弓弦驟然松弛,闔府上下都彌漫著一股慵懶的愜意。
縱使是盛長權這般自幼打熬筋骨的人,也足足昏睡了兩日,才將耗損的心神緩緩補回,其余學子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有的時候,這科舉,是真的能要人性命啊。
晨光熹微,透過壽安堂的細竹簾,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盛老太太正由房媽媽伺候著用一盞冰糖燕窩,氣氛寧靜。
簾子輕響,明蘭端著一碟新腌的脆嫩黃瓜進來,笑吟吟道:“祖母,嘗嘗這個,開胃得很。”
一抬眼,正看見盛長權穿著一身素凈的雨過天青色直裰進來,眉目清朗,倦色盡掃。
“祖母安。”盛長權行禮問安,聲音清越。
明蘭打量著他,噗嗤一笑,對老太太道:“祖母您瞧,小七這臉色,昨日還白得像初雪,今兒個就透出玉色了,年輕真是好。”
“若換做是我,在那鴿子籠似的號舍里關上九天,怕是出來就得用人參吊著魂兒了。”
因著沒外人,她語帶調侃,親昵自然。
盛老太太拉過孫兒的手細細摸了摸,又端詳他面色,這才真正舒展了眉頭:“嗯,氣血是補回來了。”
“權哥兒,聽話,這幾日一個字都不許看,園子里逛逛,喂喂魚,或者叫上申家、柳家哥兒來品茶手談,萬萬不能再勞神。”
“孫兒記下了,祖母放心。”盛長權笑著應了,接過明蘭遞來的碧粳米粥。
他舀起一勺,似不經意地問:“阿姐這兩日沒出門走走?或是…賀家老太太可來尋祖母說話了?”
他目光落在粥上,余光卻敏銳。
明蘭正給老太太布一筷子筍尖,聞言,那筷子尖幾不可察地頓了一下。
她神色未變,依舊溫婉笑道:“沒呢。這兩日天氣好,正好把祖母的秋衣拿出來曬曬樟腦。”
“賀家祖母前兒倒是打發人送了些上好的茯苓黃芪來,說是給你安神補氣,還問你可大安了。”
她語氣平和,聽不出半點異樣。
但盛長權何等眼力,那瞬間的凝滯和回避,他捕捉得清清楚楚,他不再多問,心中那點疑慮卻已落地生根。
用罷早膳,他陪著明蘭一同出來,穿過抄手游廊,四下無人時,盛長權停下腳步,轉身正色看著明蘭:“阿姐。”
明蘭抬眼,眸中帶著詢問。
“若有任何難處,或是聽了什么不中聽的話,別自個兒悶在心里。”他聲音不高,卻異常沉穩篤定,“萬事有弟弟在。誰若讓你不痛快,我必讓他更不痛快。”
明蘭看著他尚且帶著少年銳氣卻又無比認真的臉龐,心中一暖,那點因賀家而起的細微惆悵似乎也被沖淡了。
她伸手替他理了理其實并不亂的衣襟,莞爾一笑:“知道了。我們小七長大了,能護著姐姐了。快去松散吧,別總惦記這些,我沒事。”
盛長權仔細看了看她的神色,確認那笑容里并無勉強,這才真正松了口氣,也笑了起來:“行,阿姐心里有數就好。”
從暮蒼齋出來,盛長權臉上的溫和笑意便淡了下去,他對候在外面的徐長卿低聲道:“去查,白石潭賀家,重點是賀弘文,越細越好。留意他們家近日接觸了什么人,說了什么話。”
徐長卿領命,身影一閃便消失在廊角。
盛長權在壽安堂關切家人的同一片晨光,也正悄然映照進汴京各座深宅大院,牽動著不同角落的隱秘心緒。
忠勤伯爵府的花廳里,正上演著一場看似雍容,實則暗流涌動的茶會。
袁大娘子今日穿著一身絳紫色縷金百蝶穿花緞裙,頭戴點翠祥云簪,通身的勛貴氣度拿捏得十足,她并未如市井婦人般唾沫橫飛地吹噓,但言談間的矜持與篤定,卻比直白的夸耀更顯“自信”。
“孩子們年輕,經此一遭,也算是歷練了。”她輕呷一口香茗,用帕子輕輕按了按嘴角,語氣帶著一種刻意的輕描淡寫,“文昌出來時雖有些疲乏,但精神頭還好,只說文章做得還算順手,并未抱怨什么。”
“文顯也是,直說經義題目正在復習之內。”
對面坐著的王夫人用團扇半掩著臉,眼中閃過一絲看好戲的笑意,嘴上卻附和:“喲,那可真是大喜!貴府兩位公子果然是才學出眾啊。”
而另一位李夫人則狀似關切地問:“可我怎聽我家車夫說,那日瞧見兩位公子出來時,臉色煞白,路都走不穩了?可是在里頭吃了苦頭?”
袁大娘子像是被踩了尾巴的貓,立刻有些異樣,不過,好歹是伯爵府大娘子,城府還是有些的。
“快別提那些殺才胥吏,狗眼看人低的東西!”
她不動聲色地頓了下,而后略微拔高聲音,解釋道:“不過是見我們家孩子穿得體面,就往死里作踐!搜檢時動手動腳,帶的精細點心全給糟蹋了!孩子那是氣的!”
“這跟學問文章倒沒什么相干?真金不怕火煉!”她說得信誓旦旦,仿佛自己親眼見證了侄兒們的“錦繡文章”是如何被胥吏嫉妒般毀壞。
她巧妙地將那日的狼狽歸結于“疲乏”和“胥吏刁難”,絕口不提自家子弟可能的淺薄。
對面一眾夫人全都笑笑,不多說什么。
只是,其中一位搖著團扇,笑著接話:“那是自然,董公子和袁公子家學淵源,自是心中有丘壑的。不像我們家那個,出來就嚷嚷著明年再戰了。”
這話聽著是自謙,實則帶了點不易察覺的鋒芒。
袁大娘子面色不變,只微微一笑:“科考之事,七分實力,三分運氣,誰說得準呢。孩子們盡力便好。”
她將話題輕輕撥開,維持著勛貴主母應有的風度,但那微微揚起的下巴和眼底深處不容置疑的篤定,卻暴露了她內心真實的想當然。
而在后院書房里,真正的“臥龍”董文昌正抓耳撓腮,對著“鳳雛”袁文顯低聲道:“文顯,我越想越不對,我那篇策論最后收尾是不是太倉促了?好像沒點題…”
袁文顯自己也心慌意亂,強作鎮定:“放…放心!文昌兄!你那文章定然是花團錦簇!”
“我…我倒是覺得我墨義里有個注解好像引錯了…”
兩人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里看到了恐慌,只能互相灌著迷魂湯。
“定能中的!姑母都說了!”
“對!我們的文章,比那些寒門學子強出百倍!”
他們的對話,一絲不落地被假山后正路過的華蘭聽在耳里。
她嘴角勾起一抹的弧度,對身邊的翠微低語:“聽見了嗎?死到臨頭還嘴硬。”
翠微忍著笑點頭。
華蘭抬頭望了望院墻上方的藍天,心中默念:權哥兒,姐姐就等著你們的好消息了。
這汴京城里的風波,從來都是一處起浪,別處便有漣漪。
永昌伯爵府的吳大娘子,在一次小聚歸來后,便對著心腹媽媽嗤笑道:“袁家那位,還在那兒端著架子夸海口呢!打量誰不知道她家那兩個活寶是什么成色?”
“倒是盛家那個七小子,是真沉得住氣,瞧著就像個有后福的。”
吳大娘子雖然把梁晗養的有些不成樣子,但她看人的本事確實不俗,要不然,當初也不至于一眼就相中了明蘭,想要她來當自家兒媳婦。
恰巧,吳大娘子的這番話,正好一陣風似的就吹到了正在屋里對著賬本生悶氣的墨蘭耳中。
她如今在梁家處境微妙,婆婆不喜,夫君冷淡,聽了這對比鮮明的議論,更是如同火上澆油。
她猛地將賬本摔在桌上,胸口堵得發慌:“盛明蘭!她憑什么!一個庶出的,憑什么就有這么個能給她長臉的弟弟!”
她越想越恨,指甲深深掐進掌心,那點因為嫁入伯爵府而殘存的優越感,在盛家可能即將到來的榮耀前,顯得如此可笑又可憐,仿佛精心描畫的妝容剝落后露出的蒼白底色。
說來也巧,這日下晌,余閣老府的暖閣里,也正聊著科考的事。
余閣老褪了官服,只著一件家常道袍,正與老妻對弈,忽然拈著一枚黑子道:“盛紘那個小七郎,此次怕是真要嶄露頭角了。”
“那日我恰巧見了他出場的姿態,氣度沉靜,步履穩健,頗有其祖父盛老探花當年的風范,不像個只會死讀書的。”
盛老太爺的風姿,余閣老是見識過的,對于他,余閣老還是敬佩的,當然,只限于科舉之道上。
至于其“后宅家風”,那就敬謝不敏了。
請:m.badaog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