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一百八十四章馬科是真狠啊

  錦州城南女兒河畔,無數民夫與潰兵匯成的人海,在寧遠鎮精騎的驅趕之下,逐漸分向北邊的河岸與南面的山腳逃去。

  然潰兵雖然已向兩翼退去,但明清雙方軍馬的交鋒卻才剛剛開始。

  此前,清軍攻勢一直都很順利,他們憑借著強大的兵力優勢,又是突然出現在明軍眼前,占到了出其不意的便宜。

  竟先后擊潰明軍山海鎮、薊鎮的一萬五千余兵馬,除去少數精騎還能成建制的而走,那些步卒可就慘了。

  他們在韃賊虜騎的追逐之下,就如同被獵狗追逮的兔子一般,沒命奔逃起來,自相殘殺踐踏而亡者,就不在少數,更別說死在韃賊箭射刀砍斧劈之下。

  如此,山海鎮與薊鎮兩萬余的軍民死傷近半,那些步卒更是潰不成軍,如同沒頭蒼蠅一般,四處亂鉆亂竄,似乎感覺他們靠雙腿能逃得過韃子的戰馬?

  幸好吳三桂夠果決堅毅,沒有婦人之仁的假慈悲,否則,他的寧遠鎮軍馬怕也會像薊鎮白廣恩部那樣,被潰兵沖散,從而壯大潰兵的隊伍。

  山海鎮軍兵在吳三桂親自坐鎮下,以騎兵兩翼包抄穿插分割的戰術,將奔逃而來民夫潰兵驅往兩翼而去。

  即使是面對正面沖來的山海鎮、薊鎮精騎,他也是絲毫不留情面的阻殺在陣外,就倆剛剛薊鎮副總兵白厚仁率麾下家丁沖陣,不也被他于陣前斬殺殆盡。

  吳三桂的策略很簡單,也很粗暴,但是卻十分的有效果。

  他是以麾下家丁精騎穿插前出,將奔逃的民夫潰兵們沖散開來,使之不得抱團在一起,如此,便易于驅趕,只要將跑在頭里的逼向兩側,余者自然跟隨。

  但是正面沖來的潰退騎兵們,便是銃炮齊射來招呼他們,就如同白厚仁那般,自以為副總兵如何如何?

  或許,他在薊鎮地方上,打起自家大旗,還是可以招搖一番,但在吳三桂的軍陣面前,莫說是他一個薊鎮副總兵,就是總兵白廣恩親來,能不能進得寧遠軍大陣,都還難說。

  此刻,季忠倫因傷重已被護送回營,而都司李慶功則統率剩下的五百余個寧遠鎮精騎,繼續向西緩緩奔策行進。

  至于那個正白旗巴牙喇營的甲喇章京邁瑟,此刻早已成了季忠倫與李慶功二人的軍功啦!

  而這時,山海鎮左翼營參將何友仁,已然率領麾下家丁奔到包廣富營中,他自然不會將實情全盤告知包廣富。

  何友仁只言,韃賊虜騎數萬突然來襲,賊兵鋒甚銳,其勢又大,他與總兵馬科結陣固守,怎奈陣前將士激戰韃賊,陣后的民夫軍壯卻起哄逃散。

  由此而引發軍心動蕩,士氣渙散,而他與總兵馬科雖極力彈壓,仍是無法制止軍士逃竄,從而導致全營崩潰。

  何友仁更言,他也是顧及到與包廣富的深厚情誼,才特意轉而來他營中,實情相告,也好使他有所準備,莫要被奔逃而來的潰兵民夫沖毀營壘,全軍盡沒于此。

  他這段話里真假摻半,而其結果又與戰場情況相吻合,不由得包廣富不信!

  包廣富也是遼西將門老戶的出身,其實像他們這種人,生來就是一名戰士,并非不能沙場搏戰,也并不缺少沙場搏戰的勇氣。

  只不過,他們的勇氣和信心卻只在家門口時,才能夠充分的發揮出來。

  如若韃子進攻的是山海關城,相信他們也定必能做到全力堅守,與韃子誓死周旋,就如今日之錦州一般,被圍城年余,仍然固守如初。

  畢竟,他們的親眷、家財都在此處,若是被韃虜攻破城池,那么不止是自己會身首異處,甚至連家中父母妻兒都將無存,將盡數被韃虜屠戮,又或是擄掠為奴。

  若是如此,不光是自己多年來積攢下來的家財無用,自己這一脈的香火也將斷絕,上對君不忠,下對父母不孝,而香火斷絕,自己身后亦將無人料理。

  作為大漢文化圈傳統教育思想之下成長起來的他們,還有什么是比這更讓他們無法接受之事?

  因此,他們外出作戰之時,總是膽小怯弱,總是尋思著如何存活自己這條小命,但他們大多數人為的卻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后的家眷親人。

  人活一世,總要有些奔頭!

  大部分人都是為了使父母安居,妻兒幸福,即使這些邊鎮的軍卒也不例外。

  當然,這里面并不包括那些整日無所事事,成天惹是生非的兵油子,他們大多都是家中已被作得妻離子散,而自己也成了“吃喝嫖賭抽、奸懶饞滑屁”無所不能的兵疲敗類。

  不過,這些兵疲敗類在其他邊鎮軍中,尤其是內地一些鎮軍之中,或許更普遍些。

  遼東這邊,自打當年的薊遼督師、閣老孫承宗提出“以遼人守遼土”的理念以來,各處鎮軍之中,也多是以遼東當地青壯充入。

  且又多是當地有家口之人,因此,他們的守土意識還是很強的,當年的孫承宗也是看重的這一點。

  再者,當時的遼人多與韃子有各種各樣的仇恨,他們有的是父母兄弟被韃子所殺,也有的是妻子兒女被殺或被擄掠,個個心中滿是仇恨,打起韃子來自然也不會手軟。

  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對于韃子的無盡仇恨,卻被深深的恐懼與畏怯所替代,再也沒有勇氣與韃賊在野外浪戰,而只敢將自己困守在堅城之內,護家守業才能勉強與奴一戰。

  就說這山海鎮游擊包廣富便是這樣的人,他初見何友仁的時候,便覺得事情不妙。

  因為,他看到何友仁等一行人馬,除了慌亂異常之外,且個個渾身血污,更大半都有著各種各樣的傷情,由此可見,定必是戰車撤下來無疑。

  他雖為山海鎮游擊,然何友仁可是參將,軍職比他就大了一個級別,就算相互間并沒有統屬關系,可包廣富仍是假惺惺的貼著笑臉上前。

  他開口問道:“何將軍,浴血戰奴,真是我山海鎮之表率。只是,未知將軍是如何殺出重圍,又何以奔來末將這里?”

  何友仁也不與他客套,直接就開口說道:“兄弟,某那你當自己人,這才來第一個告與你消息。”

  他抬手指了指東北方的韃子軍寨,又急急道:“對面韃子守著浮橋,今雖未曾出擊,然也絕非是空寨一座,若是再有韃賊自西而來,那時里應外合,兩面夾擊。

  弟將何以應對?”

  包廣富被他問得是啞口無言,他臉色慘白一片,確如何友仁所言,若片刻后韃賊真的追擊而來,那時,他們與寨內守橋的韃子兵里應外合,自己可如何是好?

  “何老哥,依你只見,兄弟我當如何是好?”

  包廣富此刻其實在內心中,已然生出了想要撤營而走的心思,只不過,自己又不想擔這一份罪過,便以求教的口吻向參將何友仁問起。

  何友仁也是多年的參將,又如何不懂他話中之意,只是,他自知今遭全營潰散之罪責,屬實難以逃脫,今日所做的一切,便是為了在最后時光,結下一點善緣。

  也算是為子孫后代,為了何家宗族再做最后一分貢獻吧!

  他并未思索多久,便對包廣富道:“如若韃子虜騎從西面攻來,此地夾在虜騎于奴寨之間,又無險可守,被擊潰只是時間問題。”

  何友仁又向東面指了指,道:“不若,老弟你移營去東面,借著那里的山勢,結陣自守,若韃賊來攻,也只一面受敵,進可以攻,若然不敵,亦可退入山嶺谷道之中,往東去尋密云鎮唐總兵。”

  “著啊,何老哥不愧是我山海鎮的老將,如此見地,兄弟真是自嘆不如啊。”

  包廣富夸贊完何友仁,又上前一步抱拳道:“俺這就按何大哥的意思辦理。”

  他說著又像是才想起來,一臉誠懇的對何友仁道:“何將軍,不若就與末將一同移營東面山腳下,你我共同結陣御敵。如何?”

  何友仁費了這么一番心思,所圖既是在此。

  他在左翼營潰散的一剎那,就在腦中思慮起來,前時之所以在馬科正兵營前,奮力驅散沖陣的左翼營潰兵,其目的也在于此。

  只不過,何友仁早已看出馬科的正兵營,未必能夠抵擋住韃子的進攻,所以才未敢多做逗留,急急奔這邊而來。

  所圖也在包廣富,此人雖為山海鎮游擊,但平日里與馬科并非十分接近,且與何友仁又是同屬當地軍戶世家,私下聯系頗多。

  這時,何友仁見包廣富邀請自己與他一同結陣攻守,心下甚為歡喜,然嘴上卻道:“包游擊既有此意,我左翼營當仁不讓。今日,你我兄弟便在此共御韃虜。”

  終于,在何友仁的運作之下,包廣富并未前去救援山海關總兵馬科,而是與他一同移營自守。

  再說山海關總兵馬科,在他的親將馬智勇與家丁們護衛下,一路向西奔逃,恰恰在吳三桂下石門山之前,先就奔了過去,就此錯開。

  他的正兵營雖說崩潰大敗,可作為全營核心的家丁親衛,以及營中的百戰精騎都還在,這一點使馬科心中稍安。

  馬科心中思慮,自己雖然敗了,卻并非是大敗虧輸,只要有這數百家丁和近前精騎在,不是沒有翻身之可能。

  但目前緊要之事,是先為大家尋一處落腳的阿全地方。

  雖然全軍精銳尚在,可適才變生肘腋,敗得太急太快,各人的營帳、吃食諸物都未及攜帶,總不好就這樣子在外面游蕩吧。

  其實,馬科軍中的輜重,大部分還都留在乳峰山上,對于他來說,此戰的損失其實并不大,當然,這也是未考慮那些潰散步卒的損失。

  畢竟這些步卒在軍中,多是做些打掃之類的雜役,而且戰時還有可能被驅趕上前,充當消耗敵人體力和銳氣的炮灰,馬科又怎會在乎他們?

  他們千余人馬策騎狂奔,很快就將潰逃的步卒與民夫們甩在后面。

  才一脫離危險,馬科就勒馬停下,他叫過家丁隊頭百戶韓士臣與都司程汝恒二人,命他們各領十名家丁,分別在南北收攏潰兵殘卒。

  馬科還特別囑咐,不管他原來是山海鎮的兵,還是薊縝的卒,又或是那一營的民夫、軍壯,只要重新登記造冊在山海鎮馬總兵麾下,今日這臨戰潰逃之罪,便不再追究。

  狠,馬科是真狠啊!

  馬科雖然打仗不行,但他做事還是有那么股子狠勁。

  他脫離危險之后,立刻判斷出兩點,第一是薊鎮白廣恩雖然未允準自己人馬入營,但是在潰兵與韃子的連番沖擊攻打之下,絕難久持。

  第二則是今日之敗,必須要有人承擔責任,他山海鎮之敗,可以推諉給左翼營參將何友仁,但山海鎮潰兵沖擊薊鎮營地之則,他實難逃脫。

  因此,他當機立斷的決定派心腹韓士臣、程汝恒留下,專司收攏逃脫下來的潰兵與民夫。

  他此舉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要收編這些潰兵和民夫,以補充今日之損失。

  馬科之所以如此做,完全是基于他對此刻大明官場的了解,以及他對遼東今時今日之情勢的判斷。

  每到一個朝代的末世,都會出現滋生軍閥的土壤,大明朝在土木之變后,雖武勛集團失利,文官得以崛起。

  最終形成以文統武的規矩,從此成為大明定例,并愈演愈烈,到了崇禎年間尤甚。

  但終觀這十幾年里,被朝廷逮拿治罪,甚至是被凌遲砍頭的也大多是文官,縱觀各地統兵大將,無論勝仗敗仗,又有幾個被逮拿治罪?

  更何況,遼東當前的情勢正值兩軍對壘決勝的關鍵時刻,又怎會輕易懲處斬殺大將。

  當然,對于那些手中已無兵無卒,成為對朝廷無用人,想來也不會得到朝廷的愛護。

  就如同那宣府張誠,還不是因為給朝廷練出一支精兵,才得當今圣上如此寵溺,連薊遼總督洪承疇都是拿他無法!

  他因此判斷,只要自己能收聚起大量潰兵,保持住往日的兵威,今日之敗的罪責,斷不會由自己承擔。

  再者,能一路奔逃至此的人,無論是潰兵敗卒,還是民夫軍壯,也必定是體格壯健之人。

  若真的能將他們收為己用,豈不是比原有只馬更強?

大熊貓文學    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