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十二章:太子心懷百姓

  “一旦發現私自乘坐官方快馬車船,應到施以公告,讓其承擔車馬花費。并且予以其主官斥責,事情發生超過三次,就要將之貶職,主官罰俸。”

  “如此,還可以讓他們心中警惕,不敢假公濟私。”

  “太子此言有理!”景泰帝對兒子幾乎言聽計從,而且把官員管的嚴格點,對皇帝和百姓都有益處。

  這也是朱見濟慢慢的不敢讓眾臣小覷的原因。

  “太子”本來就是個具有政治權力的身份,而當太子遇到一個好爸爸的時候,產生的效果堪稱一加一大于二。

  譬如當初的懿文太子。

  而宦官干政外戚專權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皇帝把自己的權力分給了這些人。

  所以只要景泰帝自己態度不變,朱見濟就可以借用如山的父愛,影響政局。

  也許做不到隨心情調動大臣的職位,但壓壓他們,讓人別亂來也是有可能的。

  等到他長到足夠大,就可以從父親背后走出,自己圈地做主了。

  “這種做法是不是太過嚴苛了?”

  此時,戶部左侍郎李賢輕咳一聲站出,向小太子說道。

  只是沒等朱見濟有理有據的反駁他,王竑卻是直接大聲附和,“什么嚴苛?公家事物被私人濫用,本就違規!”

  “我看太子的提議,實在是良策。此法一出,誰還敢肆意濫用公家之物?”

  想他王竑本就被人評價為“豪邁負氣節”,正直到很多敏感話題都敢提,甚至在當初群毆王振黨羽時,也是王竑率先撩起袖子沖上去的。

  可以說,這位完全是一名暴躁老哥。

  算得上是這個時代很有性格的士大夫了。

  對底下的官吏嚴格管束,簡直貼合王竑的性格,這讓他對小太子也另眼相待起來。

  起先只覺得小太子著實聰明伶俐,沒想到對方的主意這么合自己的口味。

  而朱見濟接下來的提議,差點讓王竑想用笏板給他鼓掌。

  因為小太子又提到了他。

  就看朱見濟對著王竑笑了一笑,伸手一指,對著景泰帝說道,“我認得這位王御史,聽說他在去年,就賑濟過淮安、徐州的水災,是個好臣子。”

  “只是聽說了這位王御史的事情后,兒臣又找人了解了一些關于山東及江淮一帶的事情,竟然發現這幾年那里災難頻發。”

  “去年江淮一岸因為冬春之交過于嚴寒,以至于出現延誤了春耕,出現了饑荒。今年的天氣與往年類似,兒臣擔憂這些地方又要出事,因此想要請父皇下旨,派幾位大臣去看看。”

  “若無事還好,如果發現問題,也可以防患于未然。”

  朱見濟即便歷史不行,但前世終究是聽說過“大明亡于天災人禍”這件事的。

  罕見的小冰河期摧毀了大明朝很多地方的農業,然后貪官污吏的搜刮盤剝激起了四方民變,最后將整個大明炸上了天。

  朱見濟也為此心憂。

  因為他知道,對于整個地球而言,要真有什么氣候變化,肯定不會只在明末那十幾年里。

  也許現在就有體現了,只是要再過一百來年才跌到谷底。

  更何況在計劃建立自己的皇莊后,朱見濟有派人收集有關于農業的資料,隨后得知了王竑曾在去年上疏賑災的事,并在其中明確指出這些年的氣候正在變得糟糕,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各種水災饑荒。

  這讓朱見濟一下子緊張起來。

  他是文科畢業的,知識儲備比起那種一穿越就熟知火藥制造,肥皂研發的理科前輩遠遠不及,但卻是感性不少。

  他深知面對人力無法抵抗的天災,老百姓會出現什么場景——易子而食,餓殍遍野。

  更厲害的是,一向溫順的老百姓過不下去,是會造反的!

  朱見濟的屁股已經一半坐到了龍椅上,怎么能讓人造他的反呢?

  于是他在大清早的一起來,就在思考如何說服他爸派人去江淮一帶,預防…或者說賑災。

  因為對比前幾年的春季災荒時間掐算,那里很有可能已經發生了不妙的事,只是消息還沒有傳到京城罷了。

  景泰帝聽完兒子的話,又習慣性的看向于謙,問他道,“兵部尚書以為如何?”

  關乎賑災,不問別人偏問兵部,這是一個比較奇葩的選項。

  但是在景泰朝,大家已經很習慣了。

  于謙舉著笏板出列,倒是肯定了朱見濟的擔憂,“自正統以來,山東、江北沿岸幾乎年年鬧災荒,區別只在于大小而已。”

  “太子順天應人,見今年氣候反常而顧念百姓,是值得肯定的。陛下不妨依言而行,派人前往這些地方看看。”

  于謙開了口,其他人也紛紛表示可以這樣做。

  隨后他們的討論,也算是印證了朱見濟的想法。

  在大明還沒有走過一百年的時候,老天爺已經不給它面子了。

  比如說讓朱見濟稍微熟悉點的徐有貞,本以為這人還在朝堂上混著打算投機太上皇呢,誰知道他派人一打聽,才得知這家伙早就被派去治理決口已久的黃河了。

  這樣熱衷于政治活動的人才都被逼著干正經事了,可見此時的大明天災有多頻繁。

  也許災難的程度并不高,遠不及明末的雪旱交替而至的危害,但它以數抵質啊!

  動不動就來一波,以當今的生產力,誰受的住?

  朱見濟開了頭之后便沒有他插嘴的機會,只坐在椅子上看著大臣們討論派誰過去預防災害。

  景泰帝不想如此浪費時間,于是下令等朝會過后,內閣成員都來宮里報道,再詳細討論這件事情。

  朱見濟自然是要跟過去的。

  他現在總算看明白了,

  穿越一趟,不止要和他大伯的殘余勢力斗,還要和老天爺斗。

  嘖嘖,

  真可怕。

  還好自己一來就是太子,而不是普通老百姓。

  還好自己傳來的時間正巧,不但有個好爸爸,附贈的大明官僚們還沒有徹底的腐敗墮落,有良心的官員還是存在的。

  他努努力,應該可以把朱明這輛大車開的更遠一點。

  不過朱見濟在之后參與內閣議論的時候,再次明白了想得好歸想得好,做起來卻難的道理。

  如果朱見濟讀過明史,就能了解到曾經有人如此評價景泰帝時期的內閣——

  “內閣七人,言論多齷齪。”

  首輔陳循才高善辯,但私心也重,并且有些不樂意別人染指自己的權位,因此在討論過程中往往愛下定論,指揮別人如何辦事。

  大學士高谷則是守舊的士大夫一派,人品尚可稱好,但看不過陳循的私利,并不附和,甚至還愛挑刺。

  戶部右侍郎兼國子監祭酒蕭滋性格猜忌,遇事又喜歡避讓,經常迎合雙方,兩邊徘徊。

  這等等情況,把朱見濟這樣的精神小伙都看得頭痛了。

  難怪景泰帝把兒子放到內閣議事處就走了,感情是早就受過折磨。

  只可惜能夠壓制住眾人的于謙并沒有在其中,不然何至于一地雞毛?

  大小事務有十幾樣,包括賑災安撫百姓這等大事在內,爐火都要再加碳了,他們還沒討論出結果,已經讓朱見濟坐不下去了。

  這跟他想象中的內閣完全不一樣!

大熊貓文學    我要做明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