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215章 即將成型的磨坊

  四行營已經離開!

  松江這個大工地還在挑燈夜戰。

  累了的就躺在篝火邊抽顆煙小憩幾分鐘,等恢復幾分力氣就起身再干。

  松江城中的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未來榨干自己最后一絲體力,因為,他們還是想回家的。機會雖然很渺茫,但為啥不拼一拼呢!錯過今夜,恐怕連拼的資格都沒有了。

  整個松江城內就像是個被武裝起來的要塞,肉眼可見的被建起來。

  唐刀規劃的火力構筑正在逐漸成型。

  數不清的戰壕將街區間的房屋聯系在一起,再延伸至城墻各處。

  六處大型防空洞則就像是個大蜘蛛,由防空洞各處延伸出的七八條戰壕像是長長的蛛腿,蜿蜒著延展向城內各處,67軍6個步兵團將以這六個大型防空洞為屯兵洞和指揮中心成立各自的防區。

  另外兩個步兵團則充當補充團,如果一線那個步兵團傷亡過大,他們就會頂上,至少讓一線步兵團緩上一口氣。

  每面城墻里各自開挖了六個火力點,內部以鋼板和原木做支撐,以一門步兵炮或是速射炮為主火力,輔以兩挺重機槍為副火力。

  每個火力點的上方,也就是城墻垛上,也以加固過的沙包工事為步兵掩體,足夠兩個步兵班進入其中。為了防備城墻被日寇大規模炮擊步兵損失過大,每個步兵掩體后方都修建了交通壕,只有日軍停止炮擊步兵開始攻擊的時候,步兵們才會從交通壕登上城墻。

  別看有高達六個步兵團防御四面城墻,其實城墻內部火力點加上城墻上方的陣地,一次投入的兵力不過六個步兵連。

  防御戰,就是消耗戰。

  消耗的不光是武器彈藥,也是人命。

  唐刀的結論很殘酷,但卻是二次大戰數次大型城市防御戰最終結果的證明。

  數年后爆發于紅色北極熊土地上著名的某格勒保衛戰,交戰雙方投入兵力超過200萬,死亡人數過百萬,一天的傷亡就上萬,這還只是軍人。

  沒能撤出那座城市的高達85萬居民,在戰后,只剩下1500人。

  和那種光是看數字就能寒毛直豎的戰場比起來,中日雙方現在投入不過十來萬兵力的城池攻防戰簡直就是小孩過家家。

  但,消耗物資、消耗生命、消耗你所能想到一切的勇氣,就是城市防御戰的實質。

  67軍的步兵團都是標準團,每個團兵力達到2500人,六個步兵團一萬五千余人,用最冰冷的人命公式計算,足夠消耗15輪。

  如果按攻守雙方交換比為1比2來計算,日軍想把這一萬多人全部消耗光,恐怕,得付出一個整編師團來作陪,就看第6師團和有著‘帝國雙b’稱號的18師團那一個有這個膽量了。

  至于說114師團那個渣渣,唐刀根本沒把他們計算在內,一個只敢帶一個步兵旅團來這里的師團長,有什么可值得關注的。

  除了步兵,最重要的當然是對日軍威脅最大的炮兵了。

  26師貢獻出了自己最后的四門步兵炮,被吳中將毫不猶豫的填到城墻內部火力點里去了,而那兩門被當成寶貝一樣的山炮卻是沒有多看重。

  原因是人家67軍不缺山炮,三個山炮營和一個野炮營48門火炮的驕傲高昂著的炮口讓郭大軍長眼珠子都是綠的,差點兒沒羨慕壞了。

  自然是順水推舟把兩門山炮交給四行營帶走了,‘土豪’67軍不需要,可不代表一直苦哈哈的43軍不要,那整不好就是以后43軍重建時的鎮軍之寶。

  兩個重迫擊炮營都被安置在距離城墻不算遠的防空洞周圍,一旦遇到日軍重炮和空中威脅,這些不算太重的火炮炮兵們還能扛著避一避。

  但山炮和野炮不行,沒工事,一旦被日軍偵察機偵查到位置,就是死路一條。

  因為松江的縱深就這么大,山炮和野炮能往哪兒轉移?既然跑是跑不了多遠,那就只能硬抗。

  用更堅固的工事。

  如此短的時間,建那種鋼筋混凝土永固工事自然是不可能了,半永固的應該還可以。

  3個山炮營和一個野炮營48門火炮,都放置在以原木和沙包為主材的半永固工事中,工事不僅半沉于地下,頂部還做了偽裝,為此不惜耗費人力物力建了類似于屋頂的尖頂。

  那都是為了避免被日機偵查到。

  比偽裝更重要的,自然是工事本身得足夠結實。

  用可以做屋梁的主材切割當成工事頂部,上方再覆蓋一米厚的沙土和兩層沙包,基本可以硬扛75口徑山炮的轟擊,哪怕是150口徑重炮,只要不是正面轟中,這種保護火炮的工事也不會被徹底摧毀。

  為避免炮彈被擊中引起可怕的殉爆,在工事附近的地下都會有一個深達3米的小型地下室,說是地下室其實就是一個簡陋的地洞,因為時間緊迫,自然顧不上什么美觀不美觀,深入地下挖出一個地洞,再以拆家拆下來的木柱子支撐,再挖出一個傾斜的斜面上到地面,用以方便炮手搬炮彈。

  而這種用于火炮的專用工事,在四面都開了面積超過2平方的射擊口,這樣基本上保證了曲射型榴彈炮可向松江城外大部分地區投射炮彈的射角。

  這些都是根據唐刀的工事構筑設計圖來建造的,從一開始,唐刀就沒打算讓這些火炮和日軍火炮進行對射,它們的目標只有一個,距離城池五公里以內的日軍步兵。

  那意思就是,你怎么打我,我不管,反正老子就只干步兵。

  那是因為,別看67軍裝備的遼造十三野炮和山炮基本是以克虜伯75毫米口徑火炮為藍本制造的,無論射程還是威力諸多性能都不比日軍裝備的四一式山野炮差,但做為攻擊一方,更機動靈活的日軍炮兵隨時可以轉移陣地,而這個時候可沒有什么反炮兵雷達,可以根據彈道計算出日軍火炮陣地。

  如果有先進的無線設備,唐刀倒是可以搞回自己的老本行特種兵,去城外潛伏,找到炮兵陣地,向己方炮兵遠程報告目標坐標。

  但可惜,木有,目前中日雙方所裝備的最遠程通訊裝備,就是沉重的野戰電臺。

  唐刀再如何牛逼,也不可能背著那樣一個大家伙到處晃悠吧!

  與其浪費彈藥去碰運氣和日軍炮兵互相壓制,那不如,大量殺傷日軍步兵。

  三個炮兵營分處三個方位,基本能保證最少有十二門炮可對四面城墻任意一個方向日軍步兵進行殺傷。

  而做為加農炮的野炮,自然主要針對更遠的區域,比如裝甲目標。

  為保證四個炮兵營能及時對既定目標開火,唐刀甚至將炮兵觀察手的位置放到了城墻上,為此不惜花費大量人力在城墻上方掏挖炮兵觀察哨,甚至特意為每個觀察哨都埋設了好幾根電話線和幾部電話。

  一旦電話線被炮火炸斷,不光有通信兵要負責維修,不常用的旗語也將被用上。

  為此,四個炮兵營幾乎將各步兵營除了主官外所有的望遠鏡都借光了,他們需要能在最快的時間獲得炮擊坐標。

  這些,在67軍三萬大軍來之前,還只不過是畫在圖紙上的藍圖和一堆廢墟,但經過數萬人五六個小時的勞作之后,逐漸開始成型。

  民夫們可能不是太懂,但67軍和43軍這些官兵可都是經歷過大戰的,自然是知道這些工事的厲害。

  就憑這個,日本人想打進來,不丟個萬把條命是想也別想,就算進城,還有更殘酷的巷戰在等著他們。

  根據規劃,各團、營、連、甚至是班,都有自己的防守區域,就比如一棟民居,你攻克了客廳,可臥室還有后院還會有抵抗。

  用參謀部那位唐副主任的說法,松江城每一寸土地,都將成為陣地。

  太特良的狠了。

  這是每一個拿到各自防守區域規劃圖的營團級指揮官們閃現出來的第一個念頭。

  他們毫不懷疑,這座小城,當傷痕累累的日軍滿懷欣喜的破開城墻闖入,會無比絕望的發現,等待他們的,不是鮮美的勝利果實,真正的戰斗,不過是才剛剛開始。

  他們不過剛剛敲開了一座大磨坊的門。

  已經開始被雙方官兵驅使著轉動的大磨盤,需要研磨的,只能是雙方士兵的血肉。

大熊貓文學    從八百開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