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倭人了解大唐,但大唐并不了解倭人。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歷史上忽必烈兩次攻打倭人,固然是天時不利,有颶風為禍,但李曄覺得最大的錯誤是倉促出兵,對倭人的頑強認知不足,而且派出去的還是二線將領,以及高麗、南宋的降軍,諸將內部也有不諧,前期取得的優勢,卻始終無法打開局面。
獅子搏兔亦用全力。
李曄需要倭國的國情來分析。
現在皇城司派去偵查似乎有些晚了。
一來一去,加上收集情報的時間,至少要一年。
還要征調大軍,押送糧草,制定作戰計劃,選擇合適的時節避過颶風期,所有一切加起來,至少兩年以上。
不過,王審知對倭國起心思不是一天兩天,早在幾年之前,便與薩摩國府島津氏發生摩擦,最終激化為海戰。
后又通過海貿窺得倭國虛實。
五月末,王審知派第四子王延豐領使團入長安,匯報倭國國情。
此時的倭國大權旁落于藤原氏之手,醍醐天皇暗弱,上層貴族熱衷于宮廷貴族文化,參佛、音樂、游宴。
以藤原時平為首的官僚日漸腐朽墮落,賣官鬻爵,驕奢無度。
與地方莊園主沆瀣一氣,搜刮倭人。
跟大唐一樣,班田制解體之后,農民大批破產,聚眾為匪,倭軍毫無戰力,聽之任之。
地方豪強地主趁機大肆兼并土地,并招募私人武裝,利用其擴張勢力,逐漸形成武、士階層。
這個時期的武士只是莊園主的私人武裝,雖有一定的戰斗力,但也僅限于打打村戰。
真正武、士階層成型,要等到幾百年后的江戶時代吸收儒家思想之后。
倭國朝廷的情狀跟懿宗早期有些相似,黑暗腐朽到了崩潰的邊緣,天皇沒有任何威信。
李曄記得倭人歷史上號稱四大怨靈之二的平將門,差不多將在十幾年后發動叛亂,打的倭國朝廷節節敗退。
倭國這么個情況,也難怪會被王審知惦記上。
至于倭人戰力,李曄輕蔑一笑。
當年倭國大化改革二十年之后,國內正處于強盛時期,舉全國之力出兵百濟,卻在白江口被劉仁軌的偏師輕松擊敗。
如今的大唐,戰力也許比不上當年的太宗朝,但跟高宗朝應該相差不多。
經過唐末戰火淬煉的唐軍,若是打不過腐朽的倭國,以及地方村戰的莊園武、士,李曄覺得干脆還不如找塊豆腐撞死算了。
戰略上可以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起來。
李曄下令正在積利州訓練海軍的顧全武以剿滅海賊為由,摸清對馬海峽的水情、氣候狀況。
眼下大唐,其實也打不起大規模戰爭。
將士們剛剛平定了遼東,難免有厭戰之心。
近三十萬大軍在遼東耗時一年,大唐的府庫早就能跑耗子了,已拿不出錢糧。
而目前正在進行金融改革,漠北、遼東還在建城當中。
對吐蕃的戰爭也在緊鑼密鼓。
所以滅倭的主力還是要靠王審知。
他那么大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的野心,麾下步卒出自淮西,當年跟秦宗權也死磕過,加上這么多年,在福建大興海貿,錢糧廣盛。
為了表示對此戰的重視,李曄令李巨川、劉知俊帶著十幾名樞密參事到溫州,與王審知進一步溝通,包括如何劃分利益。
軍中對倭國相當輕蔑,認為不過是百濟新羅摩震之流,政事堂認為倭國得其地而不能守,空耗國力,不過他們對福建倒是相當看中。
畢竟這么多年,福建已經成了文教重地。
李曄也不解釋,一切都等詳談之后再說。
每過一日,李曄便能感覺大唐又強盛一分,西面諸國、北方部族,南面酋首,紛紛入朝,跪伏在自己面前,請求冊封。
大丈夫如此,不愧此生。
雖然比不上太宗,但在大唐諸帝中,也算是能派上名號了。
長安車水馬龍,南來北往的商賈、士子、胡人,大有萬國來朝的氣象。
關中日漸繁華,也日漸臃腫。
作為京畿,自然會吸引地方人口。
目前來說,關中人口的承受能力還有余地,未來就不好說了。
李曄記得宋仁宗在推廣占城稻之后,華夏人口首次突破一億。
這也算是大宋的對華夏不多的功績之一。
鼓勵生育已經成為地方官的政績之一,以目前的力度,也許三五十年之后,人口就會迎來第一個小高峰。
李曄這一代注定是留在長安,未來大唐的還是遷都。
不然關東、江南進一步發展,關中就會被甩在后面。
其實現在就已經出現了這種端倪,淮南、荊襄、湖南、浙東、廣東在經濟上已經取得優勢,未來大唐走向海洋,這種差距會進一步拉大。
而河東、河北、中原、山東的軍事優勢也超過了關中。
歷史上的唐末五代,名將強軍大部分出自這四道。
以一個劣勢地緣統治廣袤的優勢地緣,時間長了必然會出現重大問題。
大唐的腳步滾滾向前。
進入六月,引來了李祐的婚事。
李多祿為了這場婚事煞費苦心,弄了一支兩千人的白馬騎兵,騎兵清一色的黠戛斯健兒,朝氣蓬勃,又送了兩萬頭牛羊作嫁妝,連劍水流域的黠戛斯部族也派人來觀摩。
長安頓時熱鬧起來。
諸皇子中,名聲最響的不是李祎、李禔,而是李裕、李祐。
李裕死于床事,不知怎么就傳遍長安大街小巷,著實給老李家臉上又抹了一層黑。
民間最愛嚼舌頭的不就是這些事?
李曄開始還想禁止,后來一想,也就隨它去吧,做都做了,還怕人說?
再說老李家的黑料也不止這一件。
你越禁止,民間就越興奮。
至于李祐在草原上大出風頭,英雄少年,還是大唐皇子,忠義堂稍一傳播,李祐便名躁長安。
成婚當日,李曄封李祐為英王,雙喜臨門,李漸榮喜極而泣。
朝臣對大唐親王娶異族女子為正妻頗為不滿,按照慣例,應該是選世家門閥女子。
最不濟也該是個書香門第。
烏爾沁濃眉大眼,手大腳大胸大,顯然不附和他們的審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