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431 攜手共進

  這周許秋難得比較“閑”,沒有什么瑣事纏身。

  于是,他從周一到周四連續肝了四天的文章,終于在周四晚上,把“非富勒烯標樣刮涂有效層”的文章投出,目標期刊。

  這篇文章他和韓嘉瑩是共一,兩人的分工也比較明確,許秋提出實驗想法、撰寫文章,學妹負責做實驗。

  完成投稿后,魏興思感慨了一句“又一篇投出去嘍,我記得上個月你是不是也有一篇?”

  許秋點頭回應道“沒錯,關于半透明器件的,我們報道到了首個高效率的半透明有機光伏體系。”

  “那問題應該不大,估計意見也快回來了,”魏興思說完,遞過來一沓文獻“最近的一些文獻,你看看吧,其他人的好文章也不少呢。”

  許秋接過文獻,魏興思又指著角落里放著的禮盒,說道“方光武出差回來給我帶了一些鹵味,你拿去給組里的人分了吧。”

  “好的。”許秋回應了一聲,然后左手拿著文獻,右手拎著鹵味禮盒,返回。

  進入,許秋直接把禮盒放在段云的面前“魏老師送給我們吃的。”

  本來有些消沉的段云,見到禮盒后,一掃之前的陰郁,嘿嘿一笑,兩眼都冒出了精光,直接上手,一層層的剝開了它的衣物…

  鹵味禮盒里面主要是“鴨貨”,有鴨脖、鴨掌、鴨翅根、鴨胗、鴨腸等等…

  許秋拿了一盒鴨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一邊帶著手套啃著鴨脖子,一邊閱讀文獻。

  按照慣例,他先給文章按照期刊的影響力排個名次,再按照影響力從高往低閱讀。

  近期的好文章確實還不少,雖然沒有正統的《自然》大子刊級別以上的文章,但有一篇檔次與之相當的《焦耳》。

  這篇《焦耳》文章發表的課題組是徐正宏,他們基于材料開發了一種新型衍生物,名稱叫做。

  的分子結構和類似,中央的單元和π單元完全沒有改變,唯一的變化就是在單元饒丹寧的端基上面引入了兩個氰基,這也是他們對材料名稱加了一個“(氰基)”名稱后綴的原因。

  許秋仔細看了看他們的合成路線,發現分子的合成思路和很相近,引入氰基的方法同樣是用到了丙二腈。

  不過,徐正宏他們也沒有藏著掖著,而是大大方方的直接把“我們借鑒了分子中結構”這件事在正文中點了出來,并引用了魏興思課題組里的幾篇代表作品,包括許秋的,學姐早期的分子。

  最終,他們基于受體和給體材料的器件性能,效率突破到了,基于給體材料的器件效率突破到了。

  此外,他們還做了大量的器件穩定性研究,包括在空氣中制備器件、對器件進行持續光照、器件在手套箱中長時間避光保存、器件在恒溫恒濕的空氣中長時間保存等條件下的光電效率隨時間變化曲線,非常的詳盡。

  同時,他們文章中的插圖畫的也確實不錯,不是直接從軟件中導出的那種,看起來很是精致,明顯是經過后期二次制作的,不知道是學生自己做的圖,還是專門找承接這種業務的公司制作的,抑或者是自己組里養了一個專業的美工。

  對于大課題組,尤其一些人比較多的研究所來說,分工會比較細致,專門養一個實驗室管理員、安全員或者美工,這種情況還是存在的。

  當然,就算有自己的美工,一般也是兼任的,畢竟一個課題組也沒那么圖可修。

  就像組里的田晴一樣,平常忙著自己的科研工作,當需要制作封面文章的封面,或者投稿高檔次文章的時候,就會被拎出來畫圖、改圖。

  把徐正宏課題組的《焦耳》文章看完一遍后,許秋整體上覺得還行,不過總覺得還是稍稍的差了那么一點意思。

  許秋認為他們這個工作如果是發、、、這個級別的期刊屬于正常,發《焦耳》的話,有些許的勉強,畢竟的效率在現階段的并沒有太大的競爭力,而且他在這篇文章中也沒有看到太多新的東西出來。

  如果自己是審稿人的話,多半會給出拒稿的意見。

  不過,現在人家文章都已經發表了,許秋也不好多說什么。

  畢竟影響一篇文章最終會發表在什么期刊上的因素有很多,文章本身的質量只是一方面的因素,對于大多數文章來說,這方面的因素占比可能還不到五成。

許秋也大致分析了一番徐正宏這篇《焦耳》文章能夠發表的原因  可能是單純的運氣好,遇到的審稿人都比較;

  或者是大組光環,大佬的名字在通訊作者的位置一掛,何人敢拒我的稿;

  也可能是因為《焦耳》期刊在收稿方面,比較側重于有機光伏領域,對有機光伏領域的文章質量要求偏低一些,類似的比如,對于偏向理論研究方面的工作要比純材料方面的工作更歡迎一些;

  抑或者《焦耳》是新刊,比較缺稿件,剛好邀請了徐正宏給他們期刊投稿,就像之前邀請了魏興思寫綜述一樣;

  還有可能是《焦耳》喜歡一些有噱頭、花里胡哨的東西,比如徐正宏這里用到了“經典給體”、“多種穩定性測試”等概念,還把文章配圖弄得很精致。

  想到這里,許秋突然靈機一動,不管是什么原因,自己之前交給學姐的那個“全溶液、多彩、半透明器件”的工作,就是噱頭滿滿,如果再讓田晴幫忙制作一些好看的的圖片,或許也可以嘗試沖擊一波《焦耳》。

  現在《焦耳》的影響因子馬上都要奔著去了,只要文章能中,大概率是不會虧的。

  而且,魏興思課題組其實也有“大組光環”,之前那篇《焦耳》綜述就是主編親自邀稿的,只要這次投過去的稿件質量不要太拉胯,基本上文章送審是沒什么問題的。

  這也算是學術圈里默認的人情往來。

  你邀請我投稿,我響應你的號召給你投稿了,那么之后再次投稿的時候,總得給點方便吧。

  類似的情況也包括平常幫期刊進行“無償”審稿,看似無償,其實也是有償的。

  當你為某個期刊審了很多稿件,之后你的文章投稿這個期刊,只要不是那種會讓人“一眼拒”的文章,編輯多半會給你一個送審的機會,而不會直接秒拒。

  要知道很多人投稿都是倒在了第一步,也即投稿后直接被編輯拒稿,很多期刊的編輯直接拒稿概率高達三成,甚至五成以上。

  當然,一般的人情也就止步與此了,文章送審后同行會不會把你噴成篩子,那就看你工作的質量如何了。

  除了徐正宏的《焦耳》外,龔遠江也發表了一篇。

  龔遠江課題組這次做的還是小分子給體材料的設計、合成,并將之與非富勒烯受體相結合,實現光伏應用。

  他們開發了一種帶有金屬鋅離子配位的有機小分子給體材料,名為。

  不得不說,這種材料還蠻有意思的。

  一方面,它的分子結構比較獨特,在有機光伏領域中,分子結構中帶有配位鍵的不說是罕見,但也并不常見。

  另一方面,有機光伏材料的光吸收光譜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呈現一個“凸”字的形狀,也就是一個峰。

  而龔遠江他們的這個分子的光吸收光譜是“凹”的形狀,具體來說,就是在納米范圍吸光,納米吸光,而中間納米幾乎不吸光。

  因而,這種材料剛好可以和光吸收范圍主要在納米的形成光吸收互補,凹凸結合。

許秋略作思考,便想出了其中的原因  材料表現出光吸收特征,主要是因為分子結構中存在特定的基團,那么當一種光電材料中同時存在兩個光吸收性質相差較大的基團,自然就會出現分子中這種兩個吸收峰的情況。

  另外,還有兩篇工作,其中一篇是中科院的盧長軍課題組。

  他們的這篇,主要做的是聚合物給體材料的設計、合成,受體材料同樣用的。

  一共有四種新開發出來的給體材料,均為二元共軛共聚物,單元用的分別是和,單元用的是和,然后兩兩組合,最后研究給體材料分子結構的改變對于其本征光、電性能,以及與共混后形貌、輸運、光電性能的影響。

  科研圈里,不同課題組遇到同樣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

  比如現在有機光伏領域效率突破的問題,許秋這邊主要著重于受體分子的設計、改性,而盧長軍他們有聚合物給體材料開發的背景,就傾向于通過給體結構設計來進行優化。

  說起來,像學妹系列、系列給體材料中的一些結構單元都是比較老的結構,當初這些結構被開發出來,就有盧長軍課題組的一份功勞。

  總體來看,科研圈里不同課題組之間雖然有所競爭,但在同一個領域,大方向上都是大家共同攜手向前進步的。

大熊貓文學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