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302 大豐收

  周四早上七點,寢室。

  許秋準時睜開雙眼,看了看另外兩個鋪位,陶焱的位置是空著的,只有一床被子,現在他應該在地球上的某個角落快活著呢,任斌則還在呼呼大睡。

  心中推算了一番,經過十多個小時,模擬實驗室II的結果應該已經出來了。

  想到這里,許秋騰地一下從床上彈了起來,然后特意去洗手間洗了一把臉,這才重新躺回床上,搓了搓手,進入模擬實驗室中。

  果然,幾種新材料的器件性能摸索已經全部完成,目前模擬實驗人員已經開始昨日許秋安排的第二優先級任務,正在進行合成實驗。

  許秋忙看向器件性能的結果。

  結果越看越驚喜,大豐收啊!

  最高效率,達到了10.12!

  和那篇剛剛發表不久的徐正宏課題組在《自然·材料》中報道的IDTBR體系相當!

  許秋不禁開始想象,要是能提前半年、一年拿到現在的結果,可能發表這篇《自然·材料》文章的,就是他以及魏老師課題組。

  不過,大概率會比較困難。

  像這種《自然》大子刊級別的文章發表,不單單要看當前工作做的怎么樣,還要看前期工作,而且通訊作者的加成也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就比如徐正宏課題組發表這篇《自然·材料》之前,他們在開創了ADA這個領域,并發表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雖然可以理解為是灌水,但何嘗不也是推動著這個領域的發展呢。

  畢竟,除了那種顛覆性的發現,例如用膠帶制備石墨烯,大多數的領域想要發展都是一點點磨出來的,我們看到的是最終的IDTBR,在看不到的地方,可能還有其他數種,數十種不為人知的結構。

  至于通訊作者的加成,也很好理解。

  因為“同行評審”的機制,大佬的文章更容易過稿,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想要出頭,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好的成果才行,就比如這篇IDTBR的工作,如果換個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投稿,大概率得到的審稿意見就是“建議轉投NC”,最終只能發表一篇《自然·通訊》,檔次就差了一截,除非把效率做到11、甚至12,才有機會上《自然·材料》。

  要說這種制度不公平,也確實不公平,大佬就是有特權。

  但這世上本來也沒有絕對的公平,維持相對公平就已經非常難了。

  要知道,大多數的大佬在成為大佬之前,也是從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步步爬上去的。

  不是有那句來自靈魂的拷問:“我家三代人的努力,憑什么輸給你十年寒窗苦讀?”

  道理都是共通的。

  另一方面,徐正宏課題組發表的《自然·材料》,也影響到近期有機光伏非富勒烯領域在《自然》大子刊級別期刊的發文難度。

  像這種熱門期刊,要兼顧不同領域的工作,不可能讓同一領域重復發表太多文章的,除非是那種大熱門的領域,或是某一領域短期連續取得重大突破。

  而現在許秋10的效率,談得上是突破,卻不算重大突破。

  將心中的雜念拋開,許秋開始仔細分析數據。

  不論如何,作為科研工作者,最核心的還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

  一共有上千個器件的JV數據結果,光是分析這些龐雜的數據,許秋就花費了半個小時的時間,也得到了不少結論:

  第一,最佳的體系為H22:IDTTICIN,效率達到了10.12,原先H22:IDTICIN體系的效率是7.6,這表明IDTT單元相比于原先的IDT單元,光電性能提升了不少。

  許秋立刻認識到IDTTICIN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標樣體系,便將IDTTICIN命名為ITIC,對于標樣體系來說,名稱簡單一些比較好,就比如PCE10、P3HT、PCE11、PCBM這些。名字簡單就容易被其他人記憶,也容易得到同行們的認可。

  此外,ITIC的體系,和3DPDI體系不同,這種ADA分子的最優器件加工條件,不需要退火后處理,也不需要溶劑添加劑,只需要正常的噴涂即可,非常的簡單,很“干凈”。

  而且,正常旋涂出來的器件性能要比噴涂法制備的器件低2左右,僅為8.33,如果其他人不知道噴涂這個技巧,就會比較難以重復出來這個結果。

  第二,基于IDTICIN4F/4Cl/DM這些結構,性能相較于IDTICIN,4F和DM體系有所提高,幅度也不算小,從6.22分別提升到了8.92和8.06,而4Cl體系反而略微降低,至5.77。

  第三,學妹的H3x體系,也就是在BDT單元上引入氟原子后,器件的性能并沒有提高,反而略微降低。

  根據現有的文獻,從統計學上來看,BDT上引入氟原子,性能提升的概率大概在20左右,當然的想法是雖然這個概率不高,但也值得嘗試,現在撲街了,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因為哪怕是撲街的材料,和ITIC結合,器件性能也有8.72,最后拿出來水一篇ACSAMI還是沒什么問題的。

  第四,博后學姐的FNICIN體系,被許秋簡稱為FNIC,效率最高可達9.64,最優的匹配給體為窄帶隙的PCE10,而非寬帶隙的H22系列。

  許秋推斷可能是分子共軛長度延長,光吸收范圍會向近紅外的方向移動,以至于和窄帶隙的材料形成互補的光吸收。

  他順手讓模擬實驗人員測了一個光吸收光譜,得以驗證,IDTICIN、ITIC、FNIC的共軛長度分別為5、7、9,光吸收的范圍大致各為550750、600800、650850,也就是共軛長度每提高2,光吸收大約紅移50納米。

  除了得出了四個結論外,許秋還順便想出了接下來的優化方向。

  第一優先級,合成IDTTICIN4F、IDTTICINDM和FNICIN4F,分別被他簡稱為IT4F、ITDM和FN4F。

  第二優先級,合成單氟、單甲基取代的ICINF,ICINM單元,單氯取代的結構合成出來意義不大。這樣做既可以發文章,又可以明晰引入雜原子、甲基的數量對器件性能的影響。很多時候雖然能夠大概猜測到變化趨勢,但沒有把材料合成出來,再經過測試,那就只是猜測而已。

  第三優先級,側鏈修飾,使用噻吩側鏈以及苯環間位連接己基的側鏈取代ITIC體系中苯環對位連接己基的側鏈。

  和當初沖刺效率的時候不同,那時候是新結構,達到多少多少的標準,差不多就是什么檔次的文章,比如8就是二區,10就是一區。

  現在對于這些新工作來說,相當于同屬一個類似的結構,器件的效率只要保持在一定數值以上,不一定每次都取得效率突破,只要把故事講得好聽,也能夠發表不差的文章,比如AM這樣頂刊級別的文章。

  當然,想要發表更好文章,比如《自然》主刊、大子刊級別的,還是要把效率做上去,至少也要打破現有的效率記錄。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全集TXT電子書!

大熊貓文學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