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雍州牧拜見陛下,今日是二月初三,雍縣天上沒有烏云,但是空中旱天雷卻響了三聲,聲音四百多里之外都能聽,待聲音響完之后,兩顆隕石從天上掉了下來,降落的隕石和黑色的人玉石色澤差不多,臣不知是什么征兆,因此急報告與陛下。”
看完這個消息,許延壽可算是知道為什么漢武帝神色這么你凝重了。
此時天人感應思潮之下,人們認為,天體變動對應著人間的變化。所以設立了太史令擔任觀察天象異象,以察國運興衰、皇權變更、天子生死等諸多大事。
而隕石則被認為是天上星星隕落。因此在在眾多異象中,天降隕石,歷來被視為不祥之兆。
尤其是漢武帝此前在前去尋找蓬萊仙人卻被暴風阻擋,又在許家村看到了令他難忘的一幕。
這個時候隕石天降,漢武帝怎么可能不多想。
許延壽看完,將帛書遞給漢武帝,心中開始思索起來。
看許延壽和太史令均已經看完了此次帛書內容,漢武帝開口道:“太史令,說說吧,此隕石天降,定然上蒼震怒,警示于朕。朕該當如何?”
太史令沉吟一番道:“陛下,此定非吉兆。始皇帝三十六年,東郡隕石天降,上書‘祖龍死,而地分’,陳勝、吳廣起事,秦二世而亡。”
漢武帝一聽,陰沉著臉,幽幽的說道:“你的意思是朕將死,且大漢即將亡于我手?”
許延壽一看不妙,當即開口道:“陛下,并非如此。始皇帝時隕石天降,且有‘祖龍死而地分’之言。今只有隕石天降,必僅為上蒼之警告。”
太史令當即道:“瑞侯說得對。陛下,隕石天降自夏禹便有記載,雖每每有禍事,但其中大多數非亡國之兆。
始皇帝三十六年,除隕石天降外,尚有熒惑守心之兆。
今隕石天降而無他兆,正如瑞侯所言,定為上蒼警告。”
聽此,漢武帝臉上的恐懼淡了一些,接著問道:“朕有失德,先有高祖托夢田千秋問罪與朕,今有隕石天降,定然乃上蒼警告與朕,朕此后必將休養生息,以安百姓。
太史公、瑞侯,此該如何?”
許延壽當即開口道:“陛下,當務之急乃安定民心,誅殺居心叵測之人。”
“哦?”漢武帝看向了許延壽。
許延壽開口道:“此番隕石天降所見之人甚多,消息必然瞞不住。
但其中定然有裝神弄鬼、借機生事之人。途徑無非乃假借流言蜚語,借兒童之口散布謠言。陛下此時關頭應輕徭減賦,重視農耕安百姓之心,誅殺妖言惑眾之輩穩民意。
雙管齊下,我大漢天下定然仍固若金湯。”
太史公司馬遷點頭道:“瑞侯所言極是。除此之外,此春忙時節,陛下當以身作則,親自耕種以表重農之心,封禪泰山祭祀蒼天大地,使上蒼知之。”
漢武帝聽此,忍不住點頭道:“你等所言極是,來人!”
一個等候在門外的侍從進來,躬身拜道:“陛下。”
許延壽開口:“詔諸臣前來議事。”
“諾。”侍從應聲道,接著便出了鑾駕前去通知諸位大臣皇帝召見之事。
稍等片刻,眾臣盡皆前來。
前來面見漢武帝的這些臣子,全部都是漢武帝信任之人。
漢武帝將帛書拿在手上,站起來對眾人展示道:“雍州傳來急報,二月初三有隕石天降,聲聞四百余里。”
眾人一聽,盡皆震驚,相互看了看,接著看向了漢武帝。
漢武帝開口:“此朕窮兵黷武上蒼之警告。朕思己過,當罷兵休養生息以壯國本、輕徭薄賦以安民心。
朕決定封禪泰山告罪天地。諸位且去準備。
繡衣使者、霍光、金日磾、上官桀留下。”
“諾。”眾人應道,紛紛退去。
眾人退去,漢武帝看向霍光、金日磾、上官桀及繡衣使者等幾人,這才開口道:“今雍州隕石天降,但恐有居心叵測、妖言惑眾之輩亂我大漢江山。
今朕令繡衣使者查流言蜚語,定不能讓奸人擾亂民心,顛覆我大漢江山。”
繡衣使者和霍光等人一聽,紛紛低頭應道:“諾!”
漢武帝接著說道:“繡衣使者不可一無所獲,也不可胡亂攀咬,殺良冒功。若為朕所知,定滅其三族告慰冤屈之靈!”
繡衣使者進階凜然道:“諾,臣定當竭盡全力,仔細審問。”
“此事千萬保密,切不可為外人所知,諸位安排下去吧。”
“諾。”
聽此,眾人相互看了看,紛紛離開了鑾駕。
果然不出許延壽所料,雍州隕石天降的消息沒多久就被傳開了,僅僅兩三日,一首“雍星隕,征和亡,黃泥鼎,不久長”的童謠就在各地流傳起來了。
一時之間,漢武帝將死,大漢將亡的消息弄的整個大漢的百姓,人心惶惶的。
然而,各地繡衣使者早已經接收到了密報,按照漢武帝采納的瑞侯的部署安排好順藤摸瓜的抓人工作,沒多久,幕后主使便被繡衣使者抓住了,經廷尉審判,腰斬棄市。
僅僅不足一月,謠言便消失不見。
三月,漢武帝車架到了鉅定,漢武帝先在先農神壇祭祀先農神后,在眾百姓的親眼目睹之下,親自耕種與籍田之上,向外界顯示自己身體狀況依然良好,消除各地武帝紛傳的漢武帝不久將死的謠言。
果然,效果斐然,本欲蠢蠢欲動的匈奴瞬間沒了聲息,原本惶惶不安的人心也一下安定下來。
耕種完畢,漢武帝便再次前往泰山,準備封禪告罪與天地。
在即將到達泰山的時候,各地好消息紛紛傳來。
有的是抓到了妖言惑眾之輩,有的是民心不安的情況平息,總之,此隕石天降的危機算是就這么著過去了。
放下各地發過來的消息,漢武帝忍不住嘆息道:“果然不出瑞侯所料,居心叵測之輩甚多。此前瑞侯曾說,水能載舟,亦可覆舟。若朕民心所向,恐不止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