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陽縣縣城規模不大,成化十二年商縣豐陽巡檢司才改設為山陽縣,歷史不算悠久。也因此,城內的建筑并不多,官私室廬和文廟齋廡堂室規模都很小,只有大成殿和縣衙衙門看起來比較堂皇一些。
城中紳民早早就聽說了官軍在軍嶺川大敗的消息,縣境內的土寇也趁機蜂擁而起,襲擊行人商旅,搞得全城人心惶惶。
不得已,城內的紳民們便共推生員葉平章為紳民代表。托他帶上一份厚禮,上衙門拜會縣令、教諭、守備等要人,也去打聽打聽,縣衙里頭,對現在山陽縣的局面有何方略——若知縣毫無辦法的話,就只能讓良紳們自己出錢出力,組織鄉勇,彈壓土寇了。
葉平章年約三十,體格欣長。他有秀才功名在身,家資豐厚,又同本縣的教諭張萬道有師生之誼,自然被推為士紳領袖。
葉平章還帶著四五個仆從,他們人人手提肩扛,以犒勞為名,給縣衙帶來了一批酒、帛厚禮。衙門外的幾名衙役,見到大名鼎鼎的葉老爺,又看他帶來這么多禮物,便問都沒問一句,就給葉平章讓開道,恭迎他進了衙門。
所謂“衙門八字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葉老爺家財雄厚,自然出入衙門如在自家庭院一般了。他進了大堂,先拱拱手,而后就吩咐仆從們將禮物都抬了進來。
“縣君、老師、張將軍,”葉平章對大堂內高坐著的三人行了個禮,然后就先對著自己的老師本縣教諭張萬道,說道,“老師,官軍在軍嶺川大敗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今流寇橫行,縣中紳民議論紛紛,一些無賴之徒蓄意作亂,學生百計籌措,幾乎不能禁止。衙門里可有什么考量嗎?”
張教諭看著年紀比葉平章大上許多,他原是河南的舉人,只因仕途不順,才落到了這個窮鄉僻壤的小縣做教諭。好在他的門生葉平章在本縣勢力很大,張教諭也就純當自己提前致仕養老了,因此他的處事風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嗯…我們恰巧就在商議此事。依我來看,流寇不過是同崇禎八年、九年時一樣,過境而已。只要緊守縣垣,不數日,賊寇自然退去。”
山陽縣教諭張萬道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宗旨,他援引四年前義軍在商州活動時的經驗教訓,認為只要守住城池,流寇在鄉野打糧后,自然會退兵而去。
“崇禎八年,數十萬流寇自中州回陜,途經商洛。咱們山陽縣閉城固守,流寇僅攻一日就自行退去了,洛南縣卻開城擊敵,結果被流寇報復,縣民死難何止千萬啊。”張教諭仕途早已無望,所以他一心只想維持現狀,不想多惹是非。
但知縣王之遵正值春秋鼎盛之時,他到任山陽縣后,就積極奉行崇禎皇帝的上諭,拼命追繳本縣歷年拖欠的錢糧賦稅,催科追比、急于星火。王知縣精明強干,手腕高明,在追比錢糧的過程里,和占有山陽縣多數土地和佃農的士紳們結下了很深矛盾。
他自知有許多紳民正在利用親戚和同年的關系,向上級的商州乃至于西安府那邊打小報告,正設法要搞掉自己的烏紗帽。而此次流寇逼入山陽縣縣境之內,卻給了他極好的立功機會,若能剿滅這股流賊,自己知縣的官位自然就穩如泰山了。
“張教諭說的也有道理,但流賊逼入縣境之內,沿村打糧,此處毀壞田地莊稼。我們做父母官的,若束手旁觀,不知多少百姓廬舍田產會被焚掠一空啊。”
葉平章一聽王知縣說的話,便知道王知縣的意見,還是傾向于出兵剿滅流寇的。就像王知縣說的那樣,城中紳民的田產都在城外。如果閉城自守,就等于把這些財產全都送給流賊了,那損失不知道要有多大了。
張老師歲數大了,只懂得明哲保身,一點都不顧及紳民們城外家產的利益。而王知縣過去雖然因追繳錢糧一事,和士紳們鬧了很大矛盾,但如果這次他能積極出兵,擺平流寇。那葉老爺相信,良紳們以后也不會再那么為難縣尊了。
一旁的守備張巖也聽出了王知縣話中隱含的意思,但他并不是負責駐守山陽縣的將領。只是此前參將鄭國棟出兵討伐闖營之前,他奉命帶了不足百人的兵力,到山陽縣來搬運糧秣而已。沒想到鄭國棟在軍嶺川全軍覆沒,自己反而因此逃過一劫。
所以張守備同知縣不同,并無守土之責。他聽說連鄭國棟千余人馬的大軍都在軍嶺川被流寇打的全軍覆沒,已經是心驚膽戰,根本不敢想象,憑借自己手頭一百多人的兵馬,能消滅這股流賊,因此急忙反對王知縣的意思。
“縣尊!鄭參將和艾都司,都是邊軍驍將,素有武名。連他們都在軍嶺川兵敗流賊之手,生死未卜,我看這股流寇十分扎手,咱們還是應當以萬全計,先守住縣垣才說其他的吧?”張守備生怕不懂兵事的縣老爺,要讓自己帶著一百號官兵,去剿滅闖營,因此趕緊提出反對意見。
“城中官兵只有我帶的秦軍數十人,加上衙役捕快,也不到百人。一旦出了縣垣,恐怕是兇多吉少呀。縣尊,自古用兵講究先為不可勝而后求勝,我看還是要以守住縣垣為第一緊要。”
知縣催科錢糧的手腕十分高明,但在具體的軍事問題上,他了解的就很粗淺了。聽到張守備的反對意見后,知縣又沉吟了一會兒——葉平章一看知縣受到張守備的影響,好像有轉變意見的趨勢,也急忙反對道:“不不不,守備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據本縣良紳所報,進入山陽縣縣境之內的流寇,至多不過百人。而此前軍嶺川之役時,鄭參將、艾都司是過分冒進,不幸遭到數萬流寇的伏擊,才兵敗的。以此計之,三四萬之流寇,還要伏擊才能消滅千余秦兵,本縣現有秦兵百人,擊未滿百人的流賊,豈非呈獅子搏兔之勢?”
張守備不愿意出城作戰,便把自己手下一百多號兵馬,說成“秦軍數十人”。而葉老爺急于催促官軍出城剿滅流寇,保護士紳們在城外的田產,就更加夸張了。居然將軍嶺川之戰時的闖軍吹成三四萬人之多,又把進入山陽縣內的李來亨和高一功所部二百兵馬說成“未滿百人的流賊”,就為了讓知縣心動,趕緊出兵消滅流寇。
果然,知縣聽到葉老爺的這番說辭后,神色顯然是為之意動了。他口中不斷念叨著“以數百秦中勁兵,擊數十疲憊殘賊”這句話,信心是越來越堅定了。
葉平章一看便知,知縣已經被自己說動了大半。只是張守備畢竟知兵,看他的模樣,還是不太樂意帶兵出城作戰的,葉老爺便又加了一把籌碼。
“城中良紳早對這股害民的流寇,恨之入骨了。大家都托我來,稟報縣君,只待縣君發兵剿賊,城中士紳都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各家還可以湊個二三百家丁壯勇,協助縣尊老爺,剿滅這股流寇。”
“好呀!未曾想到我山陽縣紳民,還有此等期期報國之心!”知縣聽到葉平章的加碼后,大喜過望,感到城中士紳可以不計前嫌,出錢出力討伐流寇,這等報國之心著實熱切。
“以數百秦中勁兵,擊數十疲憊殘賊,已經是獅子搏兔、游刃有余了。何況現在又有紳民們,以期期報國之心,主動組織鄉勇數百,加以助戰。這豈非是萬勝之算在握了嗎?張守備,我看擇日不如撞日,咱們就定下今天為出兵搜賊剿寇之日吧!”
“這…?”
守備張巖聽王知縣一口一個“數百秦中勁兵”,非常無奈,自己所有兵力還不到百人呢,怎么說著說著,就成了數百勁兵了?
可他看王知縣和葉平章兩人相談甚歡,主意已定。又考慮到,流寇固然不像葉老爺說的那樣,只有未滿百人的兵力,但從他部下人馬的探查來看,應該也就在一百到二百之間了。
以自己手下的一百秦兵,在加上葉平章組織的鄉勇兩三百人,兵力對流寇已據有很大優勢了。這樣對比一番實力后,張守備又看了一眼教諭張萬道,見這個老頭子眼觀鼻鼻觀口的樣子,知道是指望不上了,便只好點點頭,同意了王知縣和葉老爺的計劃。
知縣王之遵被葉老爺一頓吹捧之后,自感這一戰已經有了萬分的把握,便打算親自帶兵出戰。城中的官紳士民們,也都覺得勝利已經握在手心,人心振奮。
中午,王知縣在葉平章陪同下,親自帶著山陽縣里一大批有頭有臉的士紳人物,到關帝廟上香,求關圣帝君保佑他出兵順利。
看廟的老頭養了一群雞,看見眾人進來,有的帶著刀槍棍棒,驚得滿院亂叫亂跑,有三只雞吐嚕吐嚕地飛上墻頭,還將雞屎飛到了知縣老爺的衣服上。王知縣的臉色一寒,跟在他身邊的葉平章連忙說道:“好,好,這預兆縣君將旗開得勝,連升三級!”才讓縣老爺轉怒為喜。
張守備還曉得一點兵事,他先招呼官兵和鄉勇們飽餐一頓,然后在關帝廟外的空場上集合站隊,看他祭旗。空場的東西兩邊本來有兩根高大的旗桿,平日卻只有一面鮮藍大旗懸掛在東邊的旗桿上,上面寫一個“關”字。
今天又在西邊的旗桿上升起了一面杏黃旗,上繡一個斗大的“王”字。陣陣秋風吹來,兩面大綢旗在空中舒卷飄揚,呼啦做聲,讓王知縣看得十分滿意。
知縣王之遵和葉平章等一批鄉紳人物,在一群捕快衙役的簇擁中出來了。后邊推出來兩個陌生男人,都被脫光上身,五花大綁,胸脯和脊背上帶著一條條紫色傷痕。
其中有一個人就是附近人,姓劉,是靠打獵為生,曾對著別人罵過葉平章老爺是地方惡霸,還說別看葉秀才家眼下興旺,欺壓小民,遲早會有人來收拾他,替黎民百姓出氣。
這些話早已傳入鄉紳富室們的耳朵里,都認為他暗通流賊,遲早會跟著流賊造反,成為一方禍害。今天就借著知縣老爺要親自出兵的機會,打著立威的旗號,將他逮捕,誣他個替流賊暗探軍情的罪名,也不行文書上報州縣,就決定用他的腦袋祭旗。
另一個被綁的人姓李,是個落魄書生,曾經寫文章譏諷葉平章的秀才功名有水分。便讓葉老爺抓住機會,一并酷打成招,私定死罪。
姓劉的毫不懼怯,挺著胸,一邊走一邊破口大罵。姓李的嚇得直哭,到現在還不斷哀求饒命,但也無濟于事。他們被推到場子中間,喝令跪下。
片刻之間,兩顆血淋淋的人頭擺在兩根旗桿下邊。兩根旗桿中間擺著一張方桌,上有用黃阡紙寫的旗纛之神的牌位和四色供饗。王知縣、葉老爺、張教諭、張守備都在牌位前焚香叩頭,頗為虔敬,氣氛雖不熱鬧,卻很肅穆。
祭畢旗,知縣老爺又回到廟中,在供奉的關公像前焚香叩頭,默祝神靈保佑他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然后他才匆匆披掛,叫張守備和葉平章率領人馬,準備出發。
張教諭年邁,不跟隨大軍出征。他心中還是有些憂心,又抓住葉平章,小聲問道:“今日雖然勝利在握,但流賊多詐,還需多加小心。”
葉老爺哈哈一笑,說道:“秦中勁兵已有百人,鄉勇又有二三百人。那股流寇,多方探報,都可以肯定它決計不超過二百人。老師務必放心,勿用多疑。”
“好,好,但愿如此。那我就在關帝廟翹盼捷音了。”
葉平章信心在握,又把站在附近恭送人馬出征的族叔叫到面前,囑托他陪張教諭吃酒閑談,等候捷報。
他的這位族叔也是一位鄉紳,連忙答應,又悄悄地附耳叮囑:“賢侄,你小弟尚在西安府,一時趕不回來。你破了流寇之后,務請在呈報有功人員的文書中將你小弟的名字也填進去。倘得朝廷優敘,也不負愚叔半生心愿。”
仗還沒開始打,葉家人就已經開始想著怎么分潤戰后的功勞了。葉平章也是自信心爆棚,輕松回答說:“你老人家放心,我弟弟的名字自然要填寫進去。”
大約又過了一頓飯時候,官兵和鄉勇終于出了城。葉平章在城中官紳們幫助下,共搜羅了一百多匹健壯的騾子,將葉家家丁和王知縣麾下衙役們編成一支“馬隊”,走在前邊。
后邊跟的鄉勇全是步兵,最后的一百名官軍也是步兵,只有帶隊的守備張巖和他的四名親兵騎在馬上。
王知縣和葉平章讓秦軍走在最后是有私心的。這樣,在擊滅流賊的時候,官軍就沒法同鄉勇爭功,而重要俘虜、婦女、戰馬、甲仗,各種財物也都首先落入鄉勇之手。
張守備明白他們的用意,卻毫不爭執。因為他也有一個想法,他有比較豐富的軍事經驗,知道流寇的厲害。他認為自己的人馬走在最后,萬一有事,逃走比較容易;倘能真的能大破流賊,這功勞也有他一份,再在撫臺左右花點銀子,把功勞多說幾句,提升為將軍不難。他明白王知縣是主,他是客,所以他但求不冒風險,壓根兒不想同鄉勇爭功。
王知縣見張守備態度恭順,心中頗為高興。他和葉老爺都騎在一匹健騾上,兩人便走便說著話。
知縣老爺先夸贊葉平章辦事得力,籌措了如此多的鄉勇和騾馬,“撫臺若知道你如此的報國之心,一定十分嘉許。現值國家用人之際,事后我一定為你請功,步步高升絕非難事。”
葉平章拱拱手回禮,答道:“多蒙縣尊栽培,學生自當努力報答。”
“哈哈,滅賊事成之后,我一定要在撫臺前為你竭力保薦,從優獎賞。”
“那學生就先多謝縣尊栽培了。”
張守備對這兩人的一唱一和,很不感冒。他看前面丘陵地里地方狹窄,樹木又很多,感覺不利于騎馬作戰,便勸說王知縣,“縣老爺,我看這一帶山路不好走,林密樹多,萬一廝殺起來,只利短兵步戰,不利騎戰,有馬匹反而成了累贅。還是下馬步行為妙。”
王知縣想了想,感覺張守備老于兵事,說話還是比較有道理的,便答道:“你說的有道理,那我們就都下馬,將牲口留在這里,步兵討賊好了。”
但葉老爺卻覺得步行難走,而且他感覺騎著馬更加氣派威風,便大加反對。王知縣在葉平章和張守備兩人意見中猶豫不決,無法決定,最后便只好留下部分騾馬,但又讓葉平章等二三十號人,繼續騎著騾馬。
這一點曲折沒有影響官軍大兵的行軍,張守備就選擇了一處比較安全的丘陵山地,讓一些官兵留在此處看守牲口,其余人則繼續前進。不要多久,便離城很遠了,太陽往下滑落了一點,淡淡的陽光照著蒼茫的群山和密集的樹林,讓人心里越發沒底了起來。
張守備感覺這野外太過安靜了,照理來說,流寇如果在鄉村間打糧的話,那不管是流寇還是逃亡的民眾,聲浪都不應該這么小啊。他心難自安,正打算讓手下的秦兵們多加小心的時候,突然從遠處密林中,射出一支響箭。
王知縣和葉平章都不明所以,張守備卻大驚失色。隨即密林里又接連射出兩支響箭,之后又發出砰砰砰幾聲銃響,王知縣身旁幾名騎在馬上的鄉紳,被銃彈擊中,一邊慘叫著一邊落下馬來。
銃聲剛落,又有好幾個人影從樹林里鉆了出來。他們半跪在地上,或搭弓射箭,或填充銃彈。人人都是氈笠箭衣,赫然就是那股流竄商洛境內的闖賊!
張守備情知中伏,十分慌張,趕忙拔出寶劍,指揮還算堪戰的秦兵結陣。但王知縣和葉平章兩人都被嚇壞了,其他鄉紳也是亂作一團,鄉勇無人指揮,都是心膽俱裂,隊伍大亂,無心迎戰。
從官兵隊伍的側后兩面樹林中,又殺出幾隊流寇來。他們都手持刀牌,銳氣十足,一口氣殺進官軍后方。張守備還算硬氣,他見狀知道若不奮戰,不管是秦兵還是鄉勇,恐怕都要全軍覆沒了,便帶著左右秦兵反身掩殺,殊死搏斗。
但王知縣實在不成樣子,他見到自己側后方殺出一群賊兵來,心里想的居然是“這下都活不成了”,完全生不起抵抗的想法來。
至于葉平章,他表現得比王知縣還要糟糕。葉老爺一看到樹林中沖出的一員紅纓氈笠小將,見他手中拿著一桿細長的火銃對準了自己的方向,就嚇得兩腿癱軟,尿了一褲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