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三百五十章 開發快樂

  講完健康,徐校長看了一下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徐校長告訴大家,我們就不休息了,有事情或者需要方便的,自己悄悄地出去解決。

  接下來我們講開發快樂。為什么用個“開發”呢?因為快樂是可以培養和創造的。發現快樂的時光增加它,發現不快樂的時光減少它,積極去尋找能讓自己快樂的人和快樂的事。

  現在有一個新詞叫“亞健康”。有些人看上去狠風光、很有錢,很瀟灑。其實人人都有一本難念的經。有的人不愿意出門,怕見人,不愿意交流。有的人不愿意回家,怕嘮叨。有的人怕工作、有的人怕下崗。這些表現都是亞健康的表現,嚴重的就是抑郁癥,亞健康和抑郁癥的根源就是缺少快樂。

  怎樣讓自己快樂起來?有這么三點必須做到培養興趣、多交好友,即時宣泄負面情緒。

  興趣是可以培養的,有興趣就有快樂。一件事七天左右就能產生興趣,一個月左右就能形成習慣。

  多交好友,好友是快樂的源泉。酒友、書友、球友、驢友,同學、同事、戰友,男友、女友,只要能讓你快樂,就多交幾個,多交流、多聯系。

  即時宣泄負面情緒,遇到不愉快的事,要有意識地去忘記,忘記不掉多去想它積極的一面,還不行你就認為這是天意,學學啊q的精神勝利法。然后去見個快樂的朋友,去做一件能讓自己快樂的事。

  有一句話大家要記住:常想一、二。在我的辦公室,就掛著這幾個字。沒事的時候看看,有事的時候也看看。人生在世,不盡人意之事,十有八、九。不要去管它,多想想一兩件高興的事。

  保持快樂的心態。醫學研究表明:人體有很強的抗病能力,有80的疾病完全可以靠自身因素來解決。當然,這其中舉足輕重的因素就是要有樂觀心態,把握住快樂的每一天。世事繁雜,生活中遇到不稱心的事是常事,工作不如意、同事的誤會、錢不夠花,等等。你把自己陷在這些煩惱中,即使晴天麗日也會覺得天氣不好。

  那么怎樣尋找快樂和開發快樂呢?心理學家給人們開了8條秘方:

  1、不要指望用金錢買到快樂。人們賺取金錢的實際數量對快樂與否無甚影響,關鍵是對自己的收入是否感到心滿意足;

  2、珍惜每一時刻。快樂來自每天發生的一件件小事,而不是源于偶爾的幾件帶來好運的大事;

  3、學會喜歡自己。據研究,擁有健康的自尊心理的人,在面對挫折時表現得較為堅強;

  4、通過設定切實可行的目標來把握自己的生活;

  5、偶爾休息幾天。化上幾個小時獨享寧靜時光。換上一副快樂的笑臉即使你并不感到快樂;

  6、鍛煉。有氧鍛煉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可起到矯治憂慮和焦慮癥、增添快樂的作用;

  7、睡眠充足。充足的睡眠可使身體重新“充電”,對保持頭腦清醒和減輕低落情緒是至關重要重要的;

  8、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醫療煩惱的辦法是友誼。如你已結婚,與你的配偶保持良好的關系顯得尤為重要。現代人熟人很多,知心朋友很少。要多交知心朋友。

  努力培養十種快樂心情:

一曰天倫樂  夫妻互敬互愛,兄弟親熱相好,妯娌和睦相處,兒女孝順父母,長輩關心晚輩,經常讓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充滿溫馨。

二曰運動樂  若要健,天天練,運動是健康的源泉;活動好比靈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年輕跳蹦蹦,到老沒病痛;身體鍛煉好,八十不服老。

三曰聊天樂  有選擇地與人適度聊聊天,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聊天中,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天下大事,社會趣聞,無所不談,往往能得到書本上得不到的東西。有了憂愁,與人一談,一席傾吐,可以減輕痛苦和煩惱,得到心理平衡。

四曰互助樂  魚靠水生存,人靠人活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一人有難大家幫,一家有事百家忙;我幫別人要忘卻,別人幫我記心上。

五曰寬容樂  人人有秉性,個個有脾氣,為人處事,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豁達樂觀,要學“君子坦蕩蕩”,莫像“小人長戚戚”,可使心情保持舒暢。

六曰忍讓樂  “事不三思,但恐忙中有亂;氣能一忍,方可過后無憂。”“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加強道德修養,學會冷靜、理智地處理問題,在一些非原則的是非面前,堅持“忍讓哲學”,容人讓人。

七曰忘年樂  莫想老,常思少,思想不老化,衣著老來俏。不拘年歲行輩多與青年人交朋友,萌發童心有奇效;人老心不老,黃昏愛戀講科學,求得“第二青春”之愉悅。

八曰學習樂  知識是社會的寶貴財富,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多看書、常讀報既增見識,長才干,又驅寂寞,益身心。

九曰勞動樂  適度的體力勞動,可使五臟功能得到鍛煉,減緩衰老。實踐證明勞者壽。

十曰知足常樂  名不貪,利不貪,貧也安然,富也安然,無欲無求,寧靜致遠。自我知足是良藥,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要學會知足。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是一種思維方式。要慢慢培養,學會了知足,就有了快樂的基礎。前幾天寫了一篇小文章,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許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滿足,對生前身后的期待頗多。有人埋怨父母沒有把自己生養在富貴之家,也有人望子成龍心切,但更多的不滿足還是來自于自身。

有些人為什么這樣不知足呢?這實則是欲望的驅使,是幻想的沖動,是不切合實際的索取心  使然。如果把不知足歸結為人們后天的變異,又有失公允。其實,不知足是一種最原始的心理需求,知足則是一種經過理性思考后的達觀與豁達。

  知足與不知足是一個量化的過程。我們不會把知足停留在某一個水平上,也不會把不知足固定在某一種需要上。比如,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會滿足于一日三餐的粗茶淡飯,但我們的需求遠不止這些,只要條件許可,我們就會要美味佳肴,吃飽了還想去旅游。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生活經歷,知足與不知足也會互相轉化。人們的世界觀不同,對精神與物質的追求程度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態度。青年人還是不要知足的好,惟有這樣,知識水平才會提高,生活質量才會改觀;暴富的“大款”們,對于知識的追求多一些,或許可以提升生活的品位。

  知足使人平靜、安詳、達觀、超脫;不知足使人騷動、搏擊、奮斗、進取。知足智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慧在可行而必行之。若知不行而勉為其難,勢必勞而無功;若知可行而不行,則是對人生的懈怠。這兩者之間實際上有一個“度”的問題,《漁夫和金魚》中的那個老太婆欲壑難填,可最終還是一貧如洗,就是沒有把好知足這個“度”。

  知足是一種境界。知足的人總是微笑著面對生活,在他們眼里,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更沒有趟不過去的河,他們會為自己尋找合適的臺階,而絕無庸人之擾。知足是一種大度。“大肚能容天下事”,在知足者眼里,一切過分的紛爭和索取都顯得多余。在他們的天平上,沒有什么比知足更容易求得心理平衡了。知足也是一種寬容。對他人寬容,對社會寬容,才會求得一個相對寬松的生活環境,幸福與快樂隨之而來。“知足者常樂”,此之謂也。

大熊貓文學    超級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