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老爹很厲害,名叫王華,憲宗成化十七年辛丑科進士第一人,也就是狀元,父子二人同朝為官。然不知道王守仁為什么沒能拿到二甲前幾名,沒能被點庶吉士,但是朱厚照多少能猜到一些,因為在朱厚照的記憶里面還真的就有幾件關于王守仁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王守仁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余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
之后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這件事情之后,王守仁便對程朱理學產生了懷疑,轉而研究陸九淵的心學,朱厚照不知道這件事情是否影響到了王守仁的科舉。
王守仁二十二歲時考進士不中,內閣首輔李東陽對其笑道:“你這次雖然不中狀元,下一次科舉必定會中狀元,試一試為下一次科舉作個狀元賦。”
王守仁拿起筆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們都很驚奇他的天賦才能,嫉妒他的人就開始議論說,這個年輕人如狀元及第,必然是目中無人。王守仁二十五歲再次參考科舉,再次落第。他的狀元父親王華開導他說,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們以不登第為恥,我以不登第卻為之懊惱為恥”。
到了弘治十二年,二十八歲的王守仁再一次科舉,舉南宮第二,拿了一個二甲第七。
觀政工部,出治葬前威寧伯王越,回來之后上了這本言邊關軍事的題本,顯然王守仁的精力和興趣在邊事上,縱觀王守仁一生的經歷,無論是軍事還是思想上,這都是一個非常有才華的人。作為帝王,這樣的臣子那絕對是夢寐以求的,文武皆能啊!
只不過歷史上王守仁的仕途并不是很順暢,在這一次上了這份題本之后,王守仁依舊沒能在軍事上一展所學,而是被弄去做了刑部主事,在江北等地決斷囚獄。
沒做多久就因病請求歸鄉,在朱厚照看著這應該是干的不舒服了,五年之后,王守仁才被起復授兵部武選司主事。
這里面應該和王守仁的老爹有關系,王華是狀元出身,官路可比王守仁順暢多了,王華現在的官職是詹事府右春坊右諭德,主持了順天府的鄉試,等到王守仁被起復的時候,王華升官了,升任詹事府少詹事仍兼翰林學士。沒過幾個月,王華因參與預修大明會典、通鑒纂要之功,擢升禮部右侍郎,仍兼任皇帝日講官。
從時間上就能看出來,王守仁這一次起復老爹是出了力的,不然怎么就恰好起復了王守仁最想做的兵部武選司主事。
要知道在大明朝,吏部文選司,兵部武選司,那都是油水極為豐厚的衙門,管的可是官帽子。
如果按照正常的升遷歷程,王華的下一步就是入閣,以侍郎的官職入閣也不是什么難事,王華根正苗紅,出身好,學問好,一直做得是清貴官,新皇登基,入閣的幾率非常大。只不過世事無常,劉瑾上位,王家父子和劉瑾翻臉了,王華被弄到了南京做吏部尚書,明升暗降。
沒過多久,劉謹借王華參與預編大明會典中的小謬誤之處,迫使王華致仕。
王華不為所動,以為“從此可以免禍矣”。王華歸田后,以讀書自娛,侍奉百歲老母,自己雖年已七十,仍行孝于床前,為世人稱贊。
王守仁與劉瑾就更別提了,劉瑾逮捕南京給事中御史戴銑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論救,而觸怒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里,修文縣治)當龍場驛棧驛丞。同時,他的父親王華也被趕出北京,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路途中,王守仁被劉瑾派人追殺,偽造跳水自盡躲過一劫,逃過追殺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見父親王華,王華對他說:“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責任在身,你還是上任去吧。”
隨后他踏上路途,來到貴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龍場在當時還是未開化的地區。王守仁沒有氣餒,根據風俗開化教導當地人,受到民眾愛戴。在這個時期,他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王守仁認識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他在這段時期寫了“教條示龍場諸生”,史稱龍場悟道。
王家父子,朱厚照敲打著手里面的題本,心里面則是不斷的再翻轉,王守仁有沒有才能?有!
這個無論是問后世的哪一個人,絕對得不到第二個回答,這是一個BUG級別的存在,千百年也出不了幾個。無論是在學問上,還是在武事上,這位都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唯一讓人遺憾的就是王守仁一生都沒有辦法入主中樞,一展心中所學,施展心中的大抱負。
比起王守仁,劉瑾算個屁,劉瑾能干的事情換一個太監也能干,雖然比不上劉瑾,但是未必差的太多。
王守仁就不一樣,同時代無敵的存在,朱厚照怎么能不想將他收入門下呢?至于品格,王守仁老爹王華的品格就很好。朱厚照相信王華之后對劉瑾虛與委蛇就能入閣了,因為他到了那個位子上了,資歷什么都足夠了,入閣只差皇帝的一句話了。
因為不依從劉瑾,王華直接就丟掉了入閣的機會,丟掉了成為文官頂端的機會。
從這件事情里面,朱厚照看到是剛烈,雖然文官總是鼓吹什么正氣,什么風骨,可是面對這樣的機會有幾個人能做到?朱厚照都不覺得自己能做到,那可是入閣,那可是成為宰相,大明朝文官千千萬,能入閣的有幾個人?從科舉入翰林就開始廝殺,最后入內閣的不過三五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