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各種建議就都有了。
有的人,紅著眼睛向其頭領喊道:“族長,血債血償,我們殺進關去,為我們族人報仇!”
“瘋了么?你嫌死得還不夠快啊!”立刻就有人反駁了,“明國已經不是以前的明國了,族人為什么都會死,你自己心里沒有一點數么?”
“對啊,族長,千萬不要再去惹明國了,看看,都追到族里來報復了。難道以后,還要再遭受明國的報復么?”更多的人也都附和,他們怕了,不敢向大明報復。
這種想法,其實也自然,因為草原民族,就是信奉弱肉強食,強者為王!草原上的部族,互相之間,也都有吞并滅族,只不過,他們會殺成年男人,留下婦女和小孩,成為本族之人而已。
很快,這個話題就被他們拋開了:“族長,快想辦法吧,要不,就連我們都要餓死了!”
“對啊,族長,看這天氣,好像也馬上要下雪了,再不想辦法,就連我們都要死!”其他人紛紛跟著提醒道。
面對絕境的情況下,不同的部族終于做出了不同的抉擇。
有的部族,決定回歸化城去,還是要保建虜的大腿,好歹渡過這個冬季;有的部族,死都不敢再去和建虜湊一塊了,而是當了草原上的馬賊,去進攻搶奪其他部族的牛羊和吃的。以前他們可能會有所顧忌,或者因為別的部族強大,或者因為怕受到報復,可此時,他們都已經無所謂了。
就這樣的情況,原本因為各部臣服滿清暫時比較平靜的草原局勢,再也不復存在,草原上的動蕩,就從崇禎十四年的年末開始了。
有幾支察哈爾部族和烏拉特部族的騎軍,懷著希望,匆匆趕回歸化城時,大雪已經開始下了。不過他們沒見到他們活著的主子,只見到了兩座墳墓和那幾千個排得整齊的主子尸體。
這個場景,再次震撼了他們。沒想到過去才幾天,大清軍隊竟然就慘敗,數了數死掉的尸體,竟然差不多到了全軍覆沒的地步。
“血債血償,此乃朕之承諾!”這十個字,在明軍臨走之前,已經刻在了那墓碑上,著的是紅色,格外的醒目,刺眼,讓這些還存在僥幸,回來抱建虜大腿的蒙古部族,心生寒意。
連強大的大清軍隊都如此下場,明國的強大,已經是毋庸置疑了,還有一個睚眥必報的皇帝,誰要再去惹明國,那真是活得不耐煩了!
這么想著,這些蒙古部族軍隊就帶走了一些尸體當作他們的軍糧,然后加入了對周邊蒙古部族的劫掠中。
草原上的局勢,三邊總督鄭崇儉是不知道的,自從皇上領軍出關之后,他就一直在擔心。
茫茫草原,皇上這一戰,到底會如何?
中原王朝攻打草原上的敵人,就算是在最強大的時候,成祖五征草原,也只是把蒙古韃子擊潰而已。皇上這一次出征,最多也就和成祖一樣吧?畢竟草原是韃子的地盤,是他們的天下。
建虜和蒙古韃子的兵力加起來,那可是有兩萬多精銳騎軍的。而皇上所部,加上所有的邊鎮騎軍,一共也就兩萬左右,就騎軍的兵力,和敵人是差不多的。至于車營和步軍,到了草原上,其實只能是防御用,壓根沒法進攻。
這么想著,鄭崇儉就盼著皇上快點凱旋,他相信以皇上的英明神武,應該不會有事,沒法全殲敵人沒關系,千萬不要去追殺,以免落入圈套。
等啊等的,越等他就開始越擔心了,每天都用手掰著手指頭,皇上怎么還沒凱旋呢?
京師那邊,也派來了信使,催問皇上今年還能不能回京師過年?可皇上都還在草原上討伐敵人,要想趕回京師去過年,顯然是不可能了!
這一天,鄭崇儉正在府里處理軍政事物,忽然,就聽到有親衛在外面喊道:“下雪了!”
一聽這話,他頓時就一個激靈,下雪了?那皇上怎么辦?
這么想著,他立刻趕出去看情況。
果然,陰沉的天空,已經飄起雪花來,不過好在并不大,稀稀疏疏的。但是,鄭崇儉的心情卻沒好起來,憑他的經驗,他是看出來了,這只是一個開頭而已,指不定回頭這雪會越下越大。
這些年來要么整個冬天沒雪,要是有雪的話,那都是很大的。不管是人馬,都難以出行,甚至有不少民宅都會被大雪壓垮。
“皇上還沒凱旋么?”鄭崇儉憂心之下,立刻沖親衛大喊了起來。
“回大人,沒有消息!”他的親衛,回答這話的時候,同樣顯得憂心。
皇上這一次出征草原,幾乎可以說,帶走了邊鎮所有的騎軍,如果發生意外的話,大明邊關燃起烽火,沒有了騎軍,就只能固守挨打。更何況,要是連皇上都出了意外,那大明這邊,就會出大問題了。
雖然他們都對皇上有信心,可是,老天卻突然下雪,這就不在他們的意料之內了。皇上英明神武,可也抵不過老天爺發威啊!
沒有能及時返回關內,被大雪困在草原上的話,光是吃的,就會成問題的。
鄭崇儉想著這個,就更是擔心了。因為他知道,崇禎皇帝出關的時候,帶走的糧草物資并不多。雖然說皇上派了邊鎮騎軍去掃蕩烏拉特部和察哈爾部的營地,多少能繳獲一些牛馬羊回來補充,而且皇上也是打了這個主意。但是,到底能為大軍帶來多少物資的補充,他心中一樣是沒底。
鄭崇儉憂心之下,有心想要派人去草原查看,可是,他手中就沒夜不收可派了,熟悉草原的將士,都被皇上帶走了。要是派不熟悉的去草原,這人去少了,指不定會迷路,就回不來了。
這么一來,鄭崇儉就更擔心了。
一開始,他不擔心皇上會打敗仗,可是,老天爺卻突然下雪了,那對戰局的影響肯定很大,皇上就是再英明神武,也肯定算不到這點吧?
就希望皇上還是那個皇上,一見情況不好,就趕緊撤回來。草原上的敵人,明年再去討伐便是。再者說了,皇上之前不是用了計策,讓草原上的敵人糧草緊張么?這場大雪一下,就更能加劇敵人的糧草緊張局勢,等到明年再去討伐時,指不定敵人已經餓死了好多,討伐的難度也會降低不少。
就這么著,鄭崇儉想啊盼啊,每過一天,就越擔心一天。不止是他,榆林重鎮這邊留守的明軍將士,全都看著雪花飄落而擔心。特別是看到積雪越來越厚,都沒掉鞋背了,就更是擔心。
皇上要是被困在草原上了怎么辦?隨駕出征的親朋好友沒了怎么辦?他們雖然只是小兵,可也有太多的擔心!
這一日,鄭崇儉按照慣例,一起床之后,就立刻披著衣裳看積雪的厚度,而后憂心忡忡地往城頭上而去。
不過就在他快到城頭上時,忽然,就聽到城頭上,有一個明軍士兵大喊了起來:“看,好像回來了,皇上好像回來了…”
隨后,更多的城頭守卒也都跟著大喊了起來:“皇上回來了,看到大軍了,紅色的,肯定是大軍回來了!”
聽到這些喊聲,鄭崇儉在一愣之后,隨即大喜,連忙加快了腳步上城頭。沒想到激動之下,腳下一滑,虧了身邊的親衛扶住,要不然就絕對跌倒,那就太損官威了。
不過此時,他都顧不得這些,不記教訓,還是走得飛快,趕著上城頭,他要親眼去看一看才會放心。
很快,鄭崇儉就上了城頭,看到城頭上的守卒,都在歡呼著,那興奮高興的神情,也立刻就傳染給了他,還沒看,自己的情緒就高漲了起來,然后,他連忙就抬頭望向草原方向。
只見遠處,確實有一條紅色的長龍,從草原深處筆直地往榆林重鎮而來。看著那長長的隊伍,看著不慌不忙的新軍速度,鄭崇儉心中頓時放心了不少:看樣子是沒事,回來了就好,回來了就好啊!這雪下得實在不是時候,等來年再去討伐也是一樣。
好消息傳到城內,大小官員都紛紛擁上城頭觀看,等到離得近一些了,鄭崇儉便領著城內的官員和軍卒,大開城門迎出城去。
出城之前,他便嚴厲地提醒道:“此次出戰,乃是老天大雪影響,能平安歸來已是幸事,不得提戰況,以免皇上不高興,這馬上就過年了,最重要的是,大家一起開開心心!”
他從時間上推算,覺得戰事肯定沒那么快結束的,估計是在路上看到下了大雪,皇上就回轉了。
鄭崇儉的這些話,底下人當然不敢違背,事實上,誰沒個眼力,肯定不會去觸皇上霉頭的啊!
大軍越來越近,皇上也沒派出信使提前告知,就這么正常行軍回來了。
離得近了,就看到御駕在隊伍的前頭,當他們看到皇帝的身影時,就都放開了最后的一絲擔心,皇上也沒事!
直到這時候,從隊伍前頭,有一名錦衣衛校尉,騎馬加速,來到鄭崇儉他們面前,大聲地宣布道:“歸化城一戰,敵人全軍覆沒,生擒奴酋偽清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生擒奴酋偽清多羅武威郡王愛新覺羅阿濟格…”
他的這嗓子喊聲,頓時就讓鄭崇儉等人全都呆住了。皇上這是真凱旋?而且還真得做到了,把建虜給全殲了?甚至連奴酋都沒能逃掉?
草原上全殲敵人啊,這比成祖都要厲害了!
這也就是說,此戰之后,秦晉兩地的邊關,就會有非常長時間的和平了!
實在有點難以想象,不過事實俱在,聽著戰況簡報,看到皇帝已經臨近,頓時,鄭崇儉和他身后迎接的隊伍,全都在雪地里躬身迎駕,那臉上的驚喜,是怎么都掩蓋不住。
鄭崇儉開口第一句話就是奏道:“微臣還真是白擔心了,陛下天縱神武,古之孫武,也不及陛下萬一也!”
他可不敢說,皇上比成祖還厲害,雖然事實上他就是這么認為的,就只好拿孫武出來當了背景板。
崇禎皇帝笑著讓他們平身,而后對他說道:“朕之前答應過晉地百姓,讓他們不再遭受兵災,朕做到了;還有西北百姓的仇,朕也給報了。接下來,大家一起過個好年!”
說完之后,他抬頭環顧白色的一切,又大笑道:“瑞雪兆豐年,希望明年的天災能少一點!進關!”
這馬上就是年關了,崇禎皇帝當然趕不回京師,有生以來,第一次在外面過年了。
皇上御駕親征草原的大捷,隨著大軍回到榆林重鎮之后,捷報就向四面八方傳去。所有聽聞到的百姓,官員,軍卒,無比驚訝。
接著,皇上連發幾道圣旨。
免除大明西北遭受兵災之地五年賦稅,濟爾哈朗的首級也傳給了那邊,同時通報,被建虜掠去關外的百姓,尸骨已經收斂,血祭了幾千建虜。
第二道圣旨,是從草原上帶來的牛羊肉還有很多,崇禎皇帝給延安府這邊的百姓派發牛羊肉,讓他們過年都能吃道一頓肉。
延安府這邊,雖然有的百姓,是在過完年了才收到皇上派發的過年肉,可他們一樣非常激動,這可是從未有過的事情!
可以說,隨著崇禎皇帝打完這次勝仗,全殲了歸化城的建虜,還有嚴懲了烏拉特部和察哈爾部之后,可以說秦晉兩地的關外,就再無大明的敵人,這兩地的百姓,也能真正地安居樂業,如今還有皇上賞賜的肉吃。
這一個接一個的好消息,讓秦晉兩地的百姓,把這個年關,過得比以往任何一個年,都要快樂得多!
看著這一切,崇禎皇帝心中才算松了口氣,感覺自己的努力并沒有白費。
等年一過完,就開始論功行賞,崇禎皇帝也實現他的諾言。按照軍功高低,選拔邊關將士入京營。另外,崇禎皇帝也交代給鄭崇儉,讓他看著河套這塊肥沃的土地,看有什么蒙古部族會來占據,消息要及時上奏。
這塊地方,之所以先不納入大明管轄,一是兵力還不足夠保證安全,二是當一個誘餌,繼續引誘蒙古部族到這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