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4.雜給五萬貫

  對于唐帝國的各道來說,上供、送使和留州三品的比例是各不相同的。總體來說,浙西、浙東這樣的相對安寧,軍事壓力沒那么多大的地區,上供比例就要高,超出一半;而西川、興元這樣軍事壓力較大的地區,送使和留州的比例就要高,因為要養兵。

  “先前圣主又送四千淮西兵來,本鎮兵額也向上增加,即官健(白草軍、淮西兵這些正規隊伍,由送使錢養著,節度使一級的財政)額度為一萬一千,土團(州兵團結子弟,由留州錢養著,州一級財政)額度為五千,官健需有口糧、衣賜、雜賞,土團需有追集用的糧醬菜,再加上府州官佐的俸料支用,如此軍資錢每年合計為三十二萬貫。”

  那么所謂的“軍資錢”,支用的用途主要是六處:

  官員們的俸祿;

  軍隊的衣、糧、醬、菜;

  修造甲仗軍器費用,這倒是小支出,因朝廷現在答應出,比如李適就要給興元府三萬貫,專門用于修造兵仗;

  賞設錢,即“賞賜”和“設宴”,募兵制下不管是招兵還是讓當兵的保持忠誠度,都離不開錢和酒肉,這是筆浩大的開支,并且無法測出定額,軍資錢如不夠,還得另外想辦法獲得,比如向百姓征兩稅錢外的加稅;

  軍馬錢,買戰馬和養戰馬都要錢,自不必多言;

  館驛錢,這部分錢也要從軍資錢里支取。

  聽到韋執誼的測算,高岳點點頭,便示意他進一步說下去。

  韋執誼便說,軍資錢外,還有興元府的“雜給用錢”,每年的額度是八萬貫。

  這所謂的“雜給用錢”,說穿了就是高岳這位府尹和洋、利二州刺史的“私庫錢”,類似皇帝的瓊林、大盈庫,其中高岳頭上是五萬貫,其他兩州的刺史,也各有萬多貫。

  聽到這個數字,高岳也不由得愕然,他剛剛到任興元府少尹,就忙著帶軍隊出去打仗,沒想到享受獨鎮一方的雜給用錢竟然恐怖如斯!

  高岳不由得迅速在心中算了一筆小賬——如今他為興元府少尹,我唐的內外官俸料制度規定,為京兆及各府大尹者每月俸錢八十貫,為少尹及長安、萬年二赤縣令者,每月俸錢為四十貫;他還兼任梁州刺史,每月俸錢為七十貫;又是三州都團練使,每月得使職俸料錢一百二十貫;身為梁州刺史,又有“知軍事執刀錢”每月七十貫,此外雜給錢三十貫——也即是說他光是從朝廷度支司那里,每月就能得俸錢三百三十貫錢,一年即是約四千貫錢,就這還不包括所謂實封一百戶和就任興元府少尹、梁州刺史在當地所得的職田米。

  如今又來了每年五萬貫的“雜給用錢”,我去,怪不得那馬璘能在京師花二十萬貫錢來修治中堂。

  終于,終于,那時當集賢院正字,一個月俸錢六貫,還要靠阿霓脂粉錢補貼家用的時光,一去不返了。

  當然這筆私用錢,也不是交給高岳直接拿到自家柜子里的,說得嚴肅些,它算是高岳這個地方長吏的“私人辦公經費”,支用的用途就多了,比如“鹽酪膏薪錢”,比如“夫人脂粉錢”(輪到高岳給妻妾們這筆開支了),比如“私宴賓客錢”(比如你聘幕府僚佐要給禮錢和行李錢的,這筆錢就包含在內),又比如用來交納各方勢力的“人事賄賂錢”(注意,這條劃去)等等,當然你所管的州郡發生了水旱災害,或者修治城防,百姓無力繳稅的緊急要用錢的情況,你也要拿這筆私用錢來墊付,它更接近于公費外,各道各州的一筆預備資金,不過支配權在各使或刺史手里,用不用在正途,真的要看個人良心。

  最后,才是上供給京師朝廷的錢,共是十五萬貫。

  至于斛斗米,按照比例,二十萬石的話,中央和地方是一比七分成,也即是說運給京師兩萬五千石糧食即可,加上腳價、損耗,交五萬石也夠了,其余十五萬石留存在赤崖倉當中。

  所占的比例為興元府兩稅錢總額的三成不到。

  “嗯,如今除了兩稅錢外,我興元府還有那些額外收入?”高岳把話題又轉到劉德室的身上。

  因為兩稅法下,中央和地方分稅的比例是相對固定的,只要你能把每年上供的十五萬貫和五萬石米交到位,并保障送使和留州的額度,那么其他的財政“羨余”都是地方所有,對下的彈性比較強,故而大部分節度使、刺史還是愿意投入精力拼經濟的——這也是中晚唐時期,雖中央權威衰落,財政萎縮,然而地方卻繁榮活躍的原因所在,不少在后代也非常著名的城鎮,許多是在這一時代興起的。

  劉德室攤開了隨身攜帶的文案,對高岳總結說,全興元府除去兩稅錢外的“羨余”,我做了個初步的統計,大約是以下幾個項目:

  折納、加耗、代役所得四萬貫;

  全興元府的條租、除陌的商稅錢,除去上供的定額外,還可得九萬貫。

  官田、公廨田、軍屯田合在一起,約可得糧谷十五萬七千石,如今每斗谷物均價約七八十文,那么折算為錢的話,大概為十二萬貫錢;

  各司官廨本錢利息,可得五千余貫。

  簡而言之,劉德室所言的羨余,主要是四項,一為地方上的加減稅,二為地方商稅,三為地方田產收入,四為地方放貸的利息收入。

  聽完后,高岳微微皺著眉頭,當眾說到:“折納和代役保留,加耗和官廨本錢就廢止掉吧!另外,我興元府軍屯營田如今光山河堰、赤崖關,每年應可純得糧谷十五萬石,怎么官田、公廨田和職田所得如此之少,加在一起才七千石?”

  劉德室急忙回答說,因官田、公廨田和職田,都是用佃農耕作收割,而佃農根本沒有勞動積極性,田荒的情態時有發生,所以收成很差。

  “那索性,除去要立為茶園、織造坊、騾坊和草藥園的田產外,其他所有官田、公廨田和職田先由芳齋兄統一造冊制簿,而后統統授給興元府百姓為永業田!”

  高少尹此言甫出,護國寺食堂廊下一群人立即嘩然。

大熊貓文學    大唐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