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二五六章 荊宋弭兵君心撼(完)

  或許,剛剛封侯,便稱霸有諸國朝賀,這的確是件很風光的事。{隨}{夢}小說щww{suimеng][lā}

  只是吳起看來,這樣的風光,毫無意義。

  爭霸的時代,過去了。

  因而當墨家信使先于魏侯將消息傳遍天下大城的時候,在西河的吳起看到消息后,先是震驚于墨家的精銳穿陣之事過于傳奇,隨后便仰天長笑,慨嘆天帝相助。

  在他看來,這簡直是天賜良機。

  中原弭兵?

  當然好!而且很符合他對魏國發展的戰略構想,簡直是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

  只要…把秦國排除在弭兵會之中,那么大勢便定!

  況且,秦國又是墨子當年點名評論過的“好戰之國”,而且距離又遠離中原,根本不可能參加這場會盟,或者說這場弭兵會參加了也無意義。

  對吳起而言,這意味著只要中原弭兵會成盟,那么魏國的戰略中心就會一直放在西河,全力壓迫秦人。

  不用太久,吳起覺得十年弭兵足以,十年之內他就能壓迫的秦人連關中平原都守不住。

  因為那些在沛縣的細作,源源不斷地將沛縣變革和農業技術革命的消息傳回。

  除了沛縣,吳起知道這天下最適合新農業技術的兵制,就是自己的武卒。

  貴族戰車與封建徒卒?在吳起看來,毫無戰力,而且完全不可能符合新時代的農業生產。

  魏國已經開始了土地私有制變革,開始了小農經濟,阻力本來就小。

  那些沛縣的鐵器與農業技術傳播到西河,原本計劃的三十年壓制秦人攻入關中的計劃,完全可以提前十年。

  現在一年一熟,而且農具落后,牛耕技術也尚未普及,所以許多很多戶才能養一半脫產武卒。

  如果農業變革完成,武卒的數量何止翻倍,到時候十萬武卒,天下誰能抗衡?

  在吳起看來,武卒一萬,可敵農兵十萬,若有十萬武卒,天下局勢將會大為改觀。

  中原弭兵,魏人全力壓制秦國,只要拿下秦國或者削弱秦國,魏人便沒有了后顧之憂。

  趙國死地,只要卡住趙國南下的路,十年之后中原膏腴,皆屬于魏,趙人便更加不敢妄動。

  這種大略構想,他已經心中有數,早在魏侯使者來臨之前,便已經叫人準備了紙筆,將自己所想之事寫在紙上。

  雖說在西河,紙張尚且昂貴,但是書寫起來實在方便,而且也總便宜過絲帛。

  在他看來,大略對,才能夠戰勝敵人,成為天下至強。

  今日魏侯使者前來,賞賜之后又說明了目的,吳起便設宴款待,又讓自家的親信門客等人相陪。

  席間,門客多談市井間傳聞的那些“草人借箭”、“九數掘穴”之類的傳奇,吳起卻笑而不語。

  眾人見其微笑,便問何故。

  吳起笑道:“這些事,是小略,倒是最適合市井流傳,以為傳奇故事。”

  “卻不知道墨家這一次穿陣而擊,依仗的不是這些小聰明小策略,而是三件事。”

  “只是這三件事,頗為無趣,并不適合在市井間流傳。”

  “其一,墨家之陣法,正合我用兵。陣型齊整,始終以多敵少,整隊不亂,三十步沖擊尚可維持陣型,此商丘五步盟最大的依仗。”

  “其二,火藥之物。若無此物,按草帛上所說,只怕楚人車廣精銳接戰之后,楚人便可能從兩翼席卷,以至墨家精銳被圍。他們人數稀少,又少弓弩,一旦天明,戰車沖擊,縱然都是些死不旋踵之輩,又豈能支撐?”

  “其三,宣義鼓動,士卒用命。世人皆知墨家苦極,并無賞賜,連死后都要節葬,他們何以死不旋踵?那些沛縣義師,不過是農人,又緣何如何勇猛?”

  “此三件事,方是這次五步成盟的根基。”

  “只不過,此三件事無趣至極,市井間反倒是更喜歡那些草人借箭之事。若無那些有趣之事,墨家名聲倒也不至于快速傳遍天下…”

  “適此人與列御寇楊朱等人的爭辯,我也曾讀過,于宣傳鼓動或是搏名天下事上,墨家無出其右者。”

  “數年前,安邑知曉墨家名聲的,寥寥無幾。現如今,安邑市井,誰人不知道磨坊?不知麥粉?不知烈酒?不知草帛?不知青出于藍?不知墨家利天下之說?”

  “以至安邑游士,多有舍棄家業,前往沛邑求學的。墨家數年之內,只怕數量更多,皆賴此人之力!”

  想到這,吳起又慨嘆道:“惜勝綽等叛墨,不能為君上所用,卻去投靠了公子連…公子連之心,雖說不可不防,在我看來卻也是一場空罷了。”

  “待他能回雍城的時候,秦只怕已失關中,只要我于西河,趙韓賓從而秦人懼怕!”

  或有親信門客問道:“君既猜測安邑于君不利之謠言,皆出自勝綽等叛墨,難道這樣的人是可以用的嗎?”

  吳起大笑道:“緣何不能用?我當年在魯為將,擊敗項子牛,斬殺極多齊人。只可惜齊侯不能用我,若我離魯,齊人用我,難道我就不能將領齊兵斬殺魯軍?”

  “如今勝綽之輩,于西河倒也無用了。但其才用于別處,便又可以有一西門豹之鄴!”

  魏侯使者知道吳起與李悝曾經想要聘用那些叛墨,今日卻忽然說出這些人于西河無用的話,不解其意。

  便問道:“當年您說他們有大用,緣何如今又說無用?”

  吳起笑道:“今天下善射者,以伯昏無人為最強。今天下善用戈者,以楚之魯陽公為最強。如今有一敵于百步之外,選此二人接戰,是選伯昏無人呢?還是選擇魯陽公呢?”

  那使者也知道此二人之名聲,伯昏無人乃此時天下第一射手,市井之間的名聲猶如當年楚之養由基。

  列御寇作為諸子之一,也自善射,曾去挑戰伯昏無人,讓伯昏無人看看自己的箭法。

  諸子嘛,好勝心都強。

  列御寇把弓拉得滿滿的,放一杯水在左肘上,發射出去,箭射出后又有一只扣在弦上,剛剛射出又一只寄在弦上,連續不停。

  射藝之法,用的極為純熟,那些觀看的都大聲叫好,只說可追仲尼之射藝。

  卻不想伯昏無人直接告訴列御寇,你這射法太俗。于是自己登上高山,腳踏險石,背對著百們深淵向后卻退,直到腳下有三分之二懸空在石外,在那里揖請列御寇退至相同位置表演射箭。

  列御寇拜服,伯昏無人卻站在那里用了列御寇之前曾用的手段,自此名滿天下市井間。

  而此時雖然還未有魯陽揮戈而日返一刻的傳說,但魯陽公之戈法確實聞名,多年征戰與三晉交兵,三晉眾人皆知。

  于是那使者道:“百步之外,自然是伯昏無人。”

  吳起又問:“那若敵在三尺之內呢?”

  使者回道:“那自然是魯陽公為先。”

  吳起稱是,笑道:“就是這樣的道理啊。”

  “原本我所想,是以勝綽等人守陰晉、河曲、臨晉等邊城關塞。我便可將武卒一分為二,秦人若攻,叛墨善守,待秦人疲憊,我再以武卒反擊。”

  “如此一來,西河若有五萬武卒,則可分出三萬攻略中原。”

  “可如今,墨家在商丘做出此等大事,中原弭兵,魏可全力壓秦,已不用守。他們于西河便無大略之用。但是用來做一縣之令,卻是可以的。”

  使者聽吳起這樣一說,急道:“您是同意弭兵會盟的?”

  吳起點頭,又道:“不但同意,而且要快,要在秦人知曉之前。此次會盟,一道要將秦人排除在外!”

  他又說了許多,酒后自回去書寫給魏侯的書信,濃墨毛筆,淡黃草帛,吳起提筆揮就。

  “邦國之固,在德而不在險、在政而不在霸。”

  “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修,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放之。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今守西河,修以德政,私田畝稅各屬于人,于是百姓用命,五年忘秦。”

  “河曲之地,逾關而亡晉之秦人不下五千。秦人入西河,稼穡為稅,操練為賦,復攻秦地,則魏益強而秦愈若…”

  洋洋灑灑數千言,不必再以刀筆吏刻于竹簡上,書寫起來也就不可避免地趨向于長篇大論,不再是以往微言大義的風格。

  吳起希望魏文侯繼續深化變革,修明政治,闡明了私畝制改革對于魏國和西河的意義,以此作為基調,引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思。

  從引入新農業技術,到發展武卒募兵,再到戰略中心利用中原弭兵的機會攻略關中讓魏國徹底不用擔憂四面受敵的情況。

  總而言之,就是希望魏侯把這次弭兵,看作一次絕佳的機會,放棄虛無縹緲的霸權思想,轉而休養生息快速變革,從而平定天下。

  哪怕是把秦國削弱成宋、衛這樣的小國,魏人的局面也就算是徹底打開了。

  機會難得,齊人正衰敗,楚人商丘新敗,正是難逢的不必擔心背后捅刀子而全力攻秦的機會!

  除了告知魏斯自己的想法,書信中還希望魏斯的政策,能夠明確下來讓公子擊即位后執行。

  不要急功近利,要戒驕戒躁,不要追求短暫的霸權,而是要以二十年為目標,讓魏國成為天下第一強國。

  畢竟,魏斯老了,吳起希望用魏國的強大來報答魏侯的知遇之恩,而魏斯死后魏國依舊還在,他不得不開始考慮之后的事。..

  吳起知道,此次中原弭兵,主角就是魏楚。只要魏楚參與,其余齊衛鄭宋等國必然會參與。一旦成盟,魏國就可以放開手腳,全力改革后積蓄力量,徹底削弱秦國這個背后之患!

大熊貓文學    戰國野心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