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817 生命不息、忽悠不止

  別看此行很危險,洪濤和蘇軾都沒怎么表露出來,兩個人甚至有點比著賽看誰的若無其事的意思,誰也不肯落了下風。

  剛開始估計只是裝的,可是比著比著也就真不當回事兒了。情緒這個玩意是會傳染的,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憑什么在別人面前認慫啊。程頤不是說過,生死事小、失節事大!餓死也是死嘛。

  情緒調整好了,蘇軾和洪濤對運河兩岸的變化也就有機會看在眼中。說實話,洪濤有好幾年沒北上過了,就算視察也頂多走到楚州的船閘為止。

  不是他不想過淮水看看,而是泗州的官員們不太待見自己。那段河堤算是白修了,絲毫沒改變他們對自己的看法,還背負了一個沽名釣譽的罵名。

  這些年當地官員可沒少上書朝廷彈劾,只要自己的船只一出現在淮水上,他們就如臨大敵、四門緊閉,比應對外族侵略還夸張。

  不歡迎咱就少去,少給別人添麻煩的同時也是少給自己惹麻煩。但是這樣一來,從泗州再向北的河道就和南邊這一段截然不同了。

  不用專家提醒,蘇軾這個不太懂水利工程的人一眼也能看出區別。楚州以南的河岸基本沒有坍塌現象,有些地方干脆換成了石頭壘砌,船閘更是新穎利落。

  不像這里,河岸崎嶇不平到處大洞小眼,僅有的三座船閘還四處漏水,過一次的時間能頂來時路上過三座的。

  “可惜了,幾名庸官害了此處的百姓。”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原因已經聽身邊這位正牌沿江修河制置使說過了。

  這次蘇軾沒有再雞蛋里挑骨頭埋怨王詵不作為,通過這幾個月的耳濡目染,他也大致明白了王詵這些年修河鋪路架橋有多難。

  一部分地方官吏采取了不支持也不反對的態度,愿意修就修,不愿意修也不強求。但別想動地方錢糧分毫,朝廷劃撥下來的專款人家也不卡要貪墨。

  反正就是你有錢有人就修,修完了人家也上書朝廷不咸不淡的提兩句,盡到最低限度的責任和義務就算完事,多半個字好話都不會講。

  還有一部分官員則和泗州官府差不多,什么百姓福祉、國家社稷都放在第二位,政治正確才是他們看重的。只要是王詵干的就必須是壞事兒,千方百計反對,有沒有好處管不著也不考慮。

  只有少數一些地方官,比如揚州、楚州、高郵軍、丹徒幾地,對王詵的所作所為采取了有限支持態度。原因很簡單,他們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得到的好處太多,不支持良心上都說不過去。

  即便如此,也僅僅是表面支持,骨子里還是在借著王詵的所作所為為自己撈好處、撈政績。別出事兒,還不用大事兒,但凡是錯誤,你看吧,沒有一個人愿意分擔的,哪怕一點點責任。

  蘇軾本人也是做過地方官的,深知干點實事有多難。將心比心,假如他自己處于王詵的位置,別說修河鋪路架橋,怕是連自己的衙門都照顧不全。王詵能做到這個程度,已經是大大的忠臣能臣,真沒法再強求更多。

  “子瞻兄又草率了!從龜山到泗州這段運河,我也是和兩位朝廷官員學的修建辦法,可見他們并不是庸官,而是朝廷規矩逼著他們成為了庸官。不這樣不成啊,試問,滿朝文武里面有幾個能和小弟一般得了失心瘋。他們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榜上提名為的啥?還不是身居高位、手攥權柄、光宗耀祖、造福家族。像我這么人嫌狗不待見的,哪兒來的高位、權柄?”

  “難道晉卿的手下人就不圖這些?”洪濤的意思蘇軾聽懂了,也有道理。可光有道理沒用,如何解決呢?

  蘇軾這幾個月也接觸過合作社、工程兵,從中看到了一絲端倪。那些人表面上和涼王府沒任何瓜葛,可實際上怕都是涼王的部下,這也就解釋了當初為啥會突然湊出上萬新軍。

  合算這些軍隊平時就存在,只是不叫軍隊罷了。但此時再糾結這些沒啥用,蘇軾只是想不明白,朝廷官員就貪圖榮華富貴,你涼王的手下難不成都是圣人?如果是,這些圣人是咋教出來的呢?

  “圖,都是人,沒人不喜歡榮華富貴,否則大家就全不用干活了,但可以把程度限制在可容忍范圍內。就拿工程兵里的職務舉例吧,有班長、隊長和區段負責人,這些都是官,拿的工錢比別人多,權利也別別人大。”

  “可這些好處不是白拿的,手下人出了問題,不管是誰的錯誤,官員都要擔負一部分責任。輕的要扣錢,重了會免職甚至挨鞭刑。另外這些人也不是因為詩詞做得好才當官,他們需要有過人的本領。每個工種需要的本領還不一樣,假如讓一個泥瓦匠去綁鋼筋,他還沒手下人干的利落,不出事兒才怪。”

  “如何挑選官員是個技術活,帶兵打仗的就該像王大一樣經驗豐富、修河鋪路的就該像王七一樣精于此道。如果把他們倆互換一下,很可能仗也打不贏、路也修不好。”

  “目前朝廷里就是這個樣子,大家全是靠經史典籍背的好、理解的透徹出仕,說啥都懂點,但很少有人能精通一項技能。就算精通了,也很難被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再舉個例子,沈括沈倉司,他的長處不是守衛邊關,也不是管理糧倉修補路橋,而是奇技淫巧。子瞻兄怕是還沒見過沈大人制造出來的飛機,能帶著人在天空翱翔兩刻鐘不落地,堪比飛鳥。”

  “俗話講一將無能累死三軍,官員就是將,百姓就是士兵。官員沒有和職位相應的技能,人品再好、詩文再美,也不會讓國家長盛不衰、百姓生活富足。但要是把這些官員放到館閣中去研究經史典籍、放到報館去撰寫文章、放到學院里去教授學生,就適得其所了。”

  在洪濤看來,蘇軾是越來越上道,提出的問題也越來越務實,不再是虛幻的理念之爭。這時就能再賣把力氣推銷自己的辦法了,不管會不會產生共鳴,都不會再有骨子里的抵觸。

  “…朝廷官職升遷也有政績考核,若如晉卿所言事事連帶追責,誰還肯為國效力?”蘇軾并不太認同洪濤的辦法,覺得這么弄太嚴苛、太打擊積極性。

  “可是工程兵和合作社里還是有很多人拼了命的想當官,哪怕丟了官職,也會想辦法努力表現,爭取再獲得入選的機會。子瞻兄所說的朝廷政績考核,其實只是徒有其表的名字,實質上還是幾位上司說了算。只要上司說成那就成,沒有啥政績也是成。要是上司不喜歡,有政績也得不到重用。這一點不用小弟多舉例,子瞻兄自己也該深有體會。”

  在這一點上洪濤更有發言權,自己就是活生生例子,堂堂一位剿滅敵國的軍隊主帥,只是因為上司不喜歡,就只能守在河邊玩泥巴。

  如果蘇軾說自己情況特殊不算,那他本人也是例子。只要是當過幾任地方官的人,有一個算一個,誰敢拍著良心說沒有過此種感觸?

  “…這就麻煩了,諫臺、言官、各路帥司、吏部都不能做到慧眼識人,僅憑晉卿一個人辨明是非,一州一縣可以,怕是一路都很難顧得周全。”

  蘇軾小小的拍了一下良心,就發現還真沒法反駁,事實如此。當年自己在杭州可沒少受吏部打壓,褲衩帶都快累斷了也沒得到啥好評。反倒是沒有啥做為的幾位同僚,憑借著工作之外的本事,獲得的評價比自己高的多。

  但這是個死循環,總不能讓皇帝挨個監察手下的所有官員,那皇帝估計也沒人樂意做了,上任兩年肯定累死。就算皇帝身體好累不死,可皇帝監察的公平不公平誰來保證呢?這一點要是不解決其它的都是枉然。

  “很好辦,分皇權,讓皇帝沒有任免官員的權利。而后增加一個機構,讓來自全國各州縣的代表來決定誰來宰相、誰來當尚書,各路也是如此操作。當官員的任免不再由上司說了算,這個死結就解開了。下一步子瞻兄肯定要說如此一來,沒了上下尊卑,國將不國,地方官肯定不會再聽朝廷和皇帝命令。其實這種顧慮也有辦法避免,咱們用過飯再聊如何?”

  這套東西洪濤都快說煩了,平時在學院里講課時要說、促進社開會要說、與身邊的人也要說、時不時還得和長公主描繪描繪未來,現在蘇軾又是這一套。

  按照以前的經驗,初次接觸不宜講得太多,消化不了就會抵觸。今天已經講不少了,到開封還得好幾天呢,留著點干貨慢慢來吧。要是真被掏干凈了,自己在船上想躲都沒地方躲,那該多尷尬。

  可能是洪濤高估了蘇軾的自我修正能力,也可能是高估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反正開封東水門已經歷歷在望,有關未來朝廷構架的問題還沒聊完,連一多半都不到。

大熊貓文學    大宋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