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第1064章 Z博士又出手了

  當初通過神經接入技術給李高亮同志裝上鈦合金價值,讓他重新站起來的時候,高等研究院的信息技術專家就曾經和他感慨過這個話題。

  不只是讓脊神經受損的截癱患者重新站起來。

  如果能夠將復雜的視覺信號和聽覺信號,也像動作信號那樣經過編譯之后進行模擬,讓設備與神經假體或者大腦直接連接,說不準那種幻想中的讓意識潛入數字世界的神經接入式虛擬現實技術,也將不再是個幻想。

  當時陸舟就表示,這確實是個有意思的課題,可以研究一下,不過當時還有一堆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去做,這件事情也就被他扔在了腦后。

  現在,恰逢碳基芯片技術出現革新性的突破,身上的積分又多的沒地方花,被那個叫葉南的人提醒了一句之后,這事兒又被陸舟重新想了起來。

  想到還躺在休眠艙里的薇拉,陸舟覺得如果自己暫時還沒法讓她醒過來的話,至少得試著為她做些什么。

  雖然他也清楚,這玩意兒能在她身上管用的希望,相當的渺茫…

  換了身衣服之后,坐在電腦前的陸舟,將自己寫下來的東西梳理了一遍。

  簡單的來說,該技術的核心部件,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模塊。

  一個是神經信號的采集,一個是神經信號的處理,最后便是對神經信號的模擬,也就是最后將信息反饋給大腦的階段。

  這三個核心部件,技術難度是按順序依次遞增的。

  神經信號的采集非常簡單,早在80年代就已經存在eeg傳感器這種東西了,也就是所謂的腦電圖傳感器。而發展到了今天,這項技術有多先進,甚至已經超過了一般接觸不到這項技術的普通人的想象。

  無論是硅谷的eyemynd創建的由用戶通過意念即可導航虛擬世界的vr系統,還是18年時美國佛羅里達大學16名學生完成了世界首場腦電波無人機競賽引發的轟動,都是這種技術的一種體現。

  至于第二項也就是對神經信號的處理,難度相對于神經信號的采集,則要復雜一些。

  雖然表面上看這玩意兒考驗的不過是計算機對信息的處理能力,但事實上它卻是一個相當復雜的程序性問題。

  這種復雜在于人類對自身大腦的了解所知甚少,除非是有限的情況,視覺信號,聽覺信號以及嗅覺信號對大腦刺激,遠遠比不上動作信號那么強烈。

  想要將這些信號進行區分,并且編譯出一套用來架構虛擬現實世界的指令集,以及操作系統…這等等一系列的工作,都可以歸類于第二項。

  至于第三項,將經過神經信號調制解調器處理的電信號傳遞給大腦,也就是對用戶的體驗感影響最為直觀的呈現環節,則是整個神經接入式虛擬現實技術中最最復雜且困難的部分。

  原因很簡單。

  就像人們在發展該技術的第二個核心部件上碰到的困難一樣,如果連了解大腦這臺機器都做不到的話,又如何向大腦這臺機器輸出可以被它讀懂的信號?

  目前比較前沿的做法是,在大腦皮層的位置植入一個神經假體。

  不過就目前來看,這一技術主要還是被用來修復神經損傷造成的功能性障礙,距離模擬視覺、聽覺、嗅覺等等一系列信號還有段不小的距離要走。

  目前在這個領域,走在比較前面的是西班牙巴塞羅那加泰羅尼亞納米科學與納米技術研究所,通過基于石墨烯材料,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在設計一款電極與大腦組織界面交互的“神經接口”,至于現在具體研究到了哪一步,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

  事實上,對于第三個核心部件,陸舟掌握的技術儲備也不是很多。

  他通過積分兌換到的“答案”,主要還是集中在第二部分也就是神經信號的調試解調器上。

  至于讓大腦讀懂來自調制解調器的信號這一塊,他也僅僅只能做到視覺模擬的那一步而已。

  至于聽覺和嗅覺甚至是觸覺與興奮等等一系列的感覺,都只能借助外部刺激去實現。

  比如,在頭盔中內置一個耳機之類的。

  想到這里,陸舟還是有些遺憾。

  如果能做到對一切知覺的全方位模擬,大概便能實現虛擬現實技術的最終形態了。

  即,將意識整個連接到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在虛擬現實中獲得第二人生。

  到時候無論是想和體驗跳傘、攀巖那些現實中想做但一直沒有去做的事情,還是和紙片人過一輩子,都是可以做到的。

  至于其他的用途,可以慢慢去想。

  只是可惜,他的學科等級還不足以讓系統回答他后半部分的問題,用積分強行兌換的話,至少會受到兩個等級的科研效率懲罰。

  唯一讓他慶幸的是,至少系統將積分的花費數額標了出來,那說明這個問題在他有生之年還是有解的。

  只是,比較困難罷了。

  想到這里,坐在電腦前的陸舟思忖了一會兒。

  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學者精神,最終他還是從整理出來的資料中,挑選了一段不那么超前、且不涉及到專利的理論部分,編成了一篇論文。

  他沒指望這篇論文能夠一下子點燃虛擬現實技術的革.命之火,只是希望這篇論文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啟發其他從事該領域的學者,在這個領域做出更有價值的成果。

  至于論文的作者…

  考慮到核心內容主要是計算機和生物學這兩個領域,于是陸舟再次穿上了z博士的馬甲。

  想到上次鬧了個烏龍,差點被自己人給認了出來,這次他學乖了,沒有去碰arxiv,而是打開了生物學家專用的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

  琢磨了一會兒上傳稿件的流程,然而就在陸舟剛準備將論文掛上去的時候,突然渾身一個激靈反應了過來。

  等等,這要是扔在了biorxiv上,豈不等于不打自招了?

  心中暗道一聲好險,陸舟滿頭黑線地關掉了biorxiv的網站,硬著頭皮將論文重新掛到了arxiv上。

  雖然關注arxiv的生物學家沒有biorxiv上面那么多,但從另一個角度來想,這些年來越來越多數學、計算機、物理學方向的研究人員加入到生物學的研究中,在arxiv上碰到同時從事機器神經網絡以及生物神經網絡研究的學者的概率,應該會比biorxiv上高不少。

  當然了,生物神經網絡和機械神經網絡,分別都是生物學和計算機科學中最難搞定的幾個板塊之一,能將兩個領域同時做到精通的學者,說是鳳毛麟角一點也不夸張。

  事實上,陸舟雖然期待能碰到足夠出色、且和他志同道合的研究人員,一起完善這個技術…最好是能替他把麻煩的事情都解決掉的那種。

  但,其實他對此并沒有抱太大的指望。

  他將這篇論文放出的最大目的,還是為了給這個技術做個預熱,等到他將整個技術徹底拿出來的時候,不至于顯得太過突兀。

  畢竟這玩意兒要是直接拿出來,跳躍性還是有點大的,一般人也許看不出來,但真正研究這個領域的人,一定能從中感受到不小的違和感。

  這種違和感大概就像是相對論質能方程還沒被推導出來,原子彈都已經造出來了一樣。

  雖然并不在意別人怎么想,但既然有條件避免這件事情發生,還是值得他稍微花點時間去做的。

  上傳了論文之后,陸舟靠在椅子上伸了個懶腰,重新打起精神從椅子上坐了起來。

  “小艾,準備好了嗎?”

  無人機嗚嗚地飄了過來,小電視上彈出了一串文字。

  準備好了!主人主人,我們從哪開始?

  看著墻邊上已經開始不安分地上下舞動著的機械臂,陸舟沉思了一會兒,開口說道。

  “先弄個躺椅出來吧。”

  …誒?躺椅?

  “嗯,躺著玩…用應該會比較舒服,體驗上可不能馬虎了。我去網上搜個人體工程學椅的圖片,反正你閑著也是閑著,材料這里也都有,我得給你找點事做。再然后是頭盔…這部分得好好設計下,神經信號調制解調器和eeg傳感器都得集成在上面,讓我想想…嗯,就這么辦好了…”

  坐在電腦桌前一邊思忖著,一邊操作著專業三維設計軟件的陸舟,已經漸漸進入了工作的狀態。

  此時此刻他并不知道,他用z博士的名字掛在arxiv上的那篇論文,無論是作者的名字還是論文本身的內容,都在整個生物學界徹底的火了。

大熊貓文學    學霸的黑科技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