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節也是淮河汛期,間歇性神經的暴雨,通往鎮上的那條土路已經被水淹了,河溝池塘水位暴漲。
所以這階段李和都不準小五丫頭出門玩。
小丫頭因為偶爾溜門出去,屁股也沒少吃巴掌。
氣溫降下不少,鎮上小商小販越來越多,街道上每天也是越發熱鬧,人就是這樣,有一個人帶頭,后面的人膽子就大了,橋對面都新開了一家小飯館,說是飯館,就是簡單幾個熱菜和炒面。
飯館開業那天,李和算是激動壞了,這蔥油餅算是吃的都想吐了,終于可以正兒八經的喊一句:老板買單。
就連水產公司門口都擺上了早點攤,結束了沒早飯吃的歷史。
更高興的是,買肉不要肉票了,村里的大胖子陳永強不知道是不是受了李和兄弟倆的刺激,居然七里八鄉的跑去收生豬,做起了豬屠戶,在鎮上擺了肉案子。
哪怕生意再好,每天都會給李和留2斤五花肉,李和終于實現了天天吃肉的夢想。
陳永強后世確實是做起了豬屠戶,可沒有這么早啊,李和的記憶中應該是81年左右,現在做起了豬屠戶,整整提前了2年啊。
他甚至在想難道這就是他的蝴蝶效應?
他在改變自己一點點的同時,也在改變著歷史。
身處在這個時代只有用心感受,才能體會到時代脈搏的細微跳動,每天的變化都是不知不覺,春風最是潤物細無聲。
不過這短短時間的變化,依然讓李和蛋蛋非常憂傷,因為現在不止他一家朝水產公司送黃鱔,光看到的就有三戶了。
其中一家的還是開著拖拉機,那是相當的拉風,比后世開寶馬的還闊氣。
現在不止蛋疼,腎也疼。只能感嘆聰明能人還是太多了,水產公司剛放出點風聲,這幫人就能趁勢而起。
要知道他做這獨門生意才做了一個月啊!
更令李和驚訝的是,鎮上開始多了兩戶人家收黃鱔,一個擺在鎮子的街口,一個就擺在洪河橋的北橋頭,而李和就在南橋頭,兩家一家守著一個橋頭。
李隆和大壯自然憤憤不平,認為人家搶了自己生意,李和拉著說道,”穿衣吃飯,各憑本事,你能有啥說道的,這橋又不是咱家的。“
他也沒多說,難道還和他倆解釋啥是市場經濟不曾。
李和只是驚訝于這個時代的傳染力,自己只是放了點火藥引子,想不到引線能哧溜這么長。
本來這黃鱔生意,他也就沒打算做多長時間,競爭會越發激烈不說,溝里地里的黃鱔在這個季節也是有數的,只會越來越少。
這階段每天也就只能勉強收個4000斤,有時用不了那么多板車,只得讓老爺子李福成在家歇息。
可這一個多月來,卻是沒有少賺,去掉所有開銷,手里有10000多塊錢,家里除了王玉蘭不清楚具體,兄弟姐妹幾個都是心里有數。
妥妥的萬元戶啊,就相當于”土豪“的稱呼,最大面值還是“大團結”的十元版,一萬元對人們來說,那可是一個“天文數字”。
有錢了,這一家人做事的精氣神立馬就不一樣了,向來節省的李梅硬狠下心到供銷社給每人扯了2尺不需要布票的土布,一人做身新衣服。
又心疼倆兄弟,風里來雨里去,天天光著腳板,又和王玉蘭從早到晚納鞋底,做起了新鞋。
像往常一樣,李和幾個從省城回來,剛到村口就聽到人招呼,“呦,大學生回來了!”
又遇到在村口修理自留地的潘廣才,潘廣才笑嘻嘻的說道,“二和,趕緊回去,你家里來客人了。你小子做了大學生!”
嘿,李和這下心里有數了,估計是自己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了,只記得八月份發了通知書,具體時間倒是記不清了。
這時候的高考通知書一般都是直接寄到鎮上,應該還叫洪河橋公社,92年改成洪河橋鎮,還跟荷蘭省地界不清不楚,后來有了手機信號串網,經常多走幾步路,就變成了“荷蘭移動歡迎你”,漫游費被扣的莫名其妙。
還有李和這一口荷蘭口音,出社會以后,被人開玩笑,只能積攢怒氣去酒桌上復仇。
經常被這樣調侃,都快把自己當成了荷蘭人,要不是偶爾需要在一些表格上填戶籍地、祖籍地這些資料,李和都快忘記自己是拿著帝都戶口的土生土長的皖北人了,不說荷蘭話的皖北人不是一個合格的帝都人。
大學進了大學,就變成了商品糧戶口。
一到家,家里圍了一圈人,紛紛嚷道,“二和,回來了”。
李梅一把李和拉進屋,“公社的人,給你送通知書來了,大隊書記在里面陪著說話呢。你注意說話,人家問了咱這收黃鱔的事呢。”
大隊書記劉傳奇正陪著一個戴黑框眼鏡的中年人說話,看到進來的李和,說道,“二和,這是我們公社管宣傳的何軍同志,不辭辛苦,給你把大學的通知書送來了。”
劉傳奇話頭就掐到這,他可是久經革命戰場,經驗豐富的老手,要是所有的話自己一禿嚕嘴全說完了,人家公社干部還屁顛屁顛來干嘛,圣旨還沒宣,你就把內容提前說了,不是得罪人嘛。
李和走過去和何軍握手,這位后來倒是一步一步成了縣里一把手,他‘情真意切’的說道,“何干部,從公社到俺家這條道可都是爛稀泥,真是辛苦了,太謝謝您了。”
何軍上身得體的穿著中山裝,下身的褲腳都塞到了雨鞋里,褲子上倒是甩了不少泥巴。
何軍在李和家就坐了這么一會,倒是沒少了解李和,看來不光學習好,這膽子肥有能耐。不然他家這么招眼的三間大瓦房是怎么蓋起來的?
都說解放思想,可像這么解放的,倒是第一次遇到,他不是老舊的人,對李和不禁心生好感,于是說道,”都是為人民服務,李和同學,恭喜你成為我縣理科第一名,這可不僅是你們村的光榮,也是我們公社的光榮。努力讀書,以后就是國家棟梁“。
李和拿了水瓶給何軍和劉傳奇杯子里續了點水,笑著說道,“何干部,你不知道,俺們家,孩子多,一直光景不好,多虧了劉書記和村里鄉里鄉親的幫襯,不然俺也讀不了高中,今天更不會考上大學。”
劉傳奇倒是笑的開心,以前沒覺著李兆坤這二小子這么會說話,對著李和說道,“也是你自己爭氣,也替我們村爭光,開學有什么困難,村里不會袖手旁觀。”
說了一些話,何軍就要走,看著倒不像是假客氣,劉傳奇和李和一家子倒也不好再留。
把何軍送走,劉傳奇笑著說道,“二和,你小子是個出息的,你跟家里商量下時間,擺個流水席,考學是頭等事,你這也是咱李莊頭一個大學生,也給大家沾沾才氣,以后也能多考幾個“。
李和也明白,不管什么時候這種酒席都是變相的收禮錢,關系好的會給個一塊,一般的也就三毛,五毛,他倒是真不在乎這點禮錢,不過農村這點規矩,不管重生幾輩子都不好推脫,只得應承了。
一家人算是高興壞了,老四拿著通知書大聲念,高校錄取通知書是實際就是一張公文紙,內容簡明扼要,各校雷同,開頭就是毛大大語錄,后面就是告知事項,轉戶口,報到時間。
這年頭,考個大學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哪怕就是個中專,都能轟動十里八鄉,這可不像后世一轉頭能劈好幾個大學生,本科滿街走,碩士多如狗,博士恐怕也難抖一抖。
不過他只是縣里的理科狀元,算不得什么大動靜。市狀元,省狀元才叫風光,那個必須要敲鑼打鼓。
李和連學校都沒去,志愿都是高考前填好的,不管重生幾輩子高考分數都忘不了,還去學校查什么分數,人啊,總是對改變命運的事情,難以忘懷!
79年高考總分600,李和得了453,就能得了個理科狀元,其實大部分是跟時代有關,高考恢復才兩年,大部分的人,對高考都沒有概念,去考試也是幾個人一時興起去的,跟約好一起去玩兒差不多。
一個正兒八經的地級縣,考理科的就那么幾個人湊數,絕對不會超過二位數,因此李和就有那么點鶴立雞群,矮子里選將軍的意思。
只到八十年FN縣里才辦起來了各種各樣的復讀班,那才叫千軍萬馬。
橋下摔死的,淹死的,沒有一萬,也有八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