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229)三國時蜀國將領,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以勇敢善戰著稱。初從公孫瓚,后來歸順劉備,為主騎。公元208年,曹操取荊州,劉備敗于當陽長坂,棄妻子南逃。趙云身抱劉備弱子劉禪,奮力救出甘夫人,當他身負重傷,沖出重圍,見到劉備時,劉備把嬰兒扔在地上,說:“為一孺子,險折我一員大將!”劉備念其功,封為牙門將軍。不久,又隨劉備奪取成都,平定益州,歷任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封為博昌亭侯。建興五年(227年),隨諸葛亮駐漢中。第二年,隨軍取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寡不敵眾,退回漢中,一年后病死。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譽為“一身是膽”。除此之外,筆者在史書中看到的趙云,雖不算一個出色的將才,卻在他身上看到了武將中絕無僅有政治眼光。1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云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歸還,令安居復業,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備從之。2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翊軍將軍趙云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3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曰:“趙云身自斷后,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云有軍資馀絹,亮使分賜將士,云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那么,如此智勇雙全的趙云,為何得不到劉備集團的重用,而只是一個“保鏢”呢?
一是出身布衣.趙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個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門望族。這與中國歷史上產生于西漢后期,東漢時達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門閥制度”有關。漢末亂世,群雄并起,門閥制度也受到沖擊,但其生命力極為頑強。袁紹貴為十八路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決定因素。三國之中,曹瞞對門閥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稱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戰將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韋、許褚是草莽豪強,徐晃、張遼、文聘是降將。而劉備早期無人可用,顧不上講究門第。但臥龍一到,這套玩意兒就又活了。魏、蜀、吳三國,蜀漢對門閥制度的堅持是最明確的,趙云也就倒霉了。劉備稱帝,群臣上賀表,列了前五十個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諸位知道領銜的是誰么?“征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沒別的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趙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連名字都不能列在賀表上。
二是不諳政治。劉備平定益州時,欲大賞封地,諸將默然,只有趙云諫曰:“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今安居夏業,民心方定,不宜奪之為私賞也。”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劉備只得大喜從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漢的滿朝文武得罪盡了。沒有野心,不懂得鞏固自己的勢力,沒有自己的親信家將,在那亂世之中,廣張羽翼是何等重要得。關張自成一黨,家將眾多,如關平,周倉等,馬超世代公候,投劉備時又是帶者全部家將,黃忠曾為長沙太守,親信也肯定不少。獨有趙云。。。。向來是單槍匹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輕了。
三是時運不濟。據陳壽的記錄,趙云先屬公孫瓚,時在初平二年(191年)。《三國演義》里趙云首次出場時就是一個救主于危難的形象,后來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續著這一角色。直到建安五年(200年),趙云與劉備重逢于鄴城(今河北臨漳),正式開始了追隨劉備的戎馬倥傯的生涯。,投劉備時,是在劉備最危難的時期,根本無兵可用,一直到入主益州,劉備都是是寄人籬下,因此趙云屢屢充當警衛長的角色。等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經是十數年后了,誰都習慣了趙云警衛長這一職位,因沒有統兵經驗,蜀漢又將領眾多,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一直到蜀漢后期,諸葛亮實在無將可用了,才派趙云為主將上陣。那時的趙云,已經是滿頭白發了。。。。
當“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愴還在燕趙大地上盤桓,500年一個輪回,又有一位剛猛的壯士崛起在燕趙這片熱土上,他帶著本郡“義從吏兵”投入到一場轟轟烈烈的興復漢室的運動中。只是,這位壯士在歷史上留下的是“身長八尺,姿顏雄偉”的俊朗形象,他豪放的一聲“我乃常山趙子龍也”的威嚇一洗前輩勇士的悲愴。雖然壯志最終未酬,但他見證了一個帝國從崛起到衰落的整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神勇和忠誠已足以使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