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陽光使得空氣中帶著一絲秋老虎特有的悶燥,清晨時的還帶著涼意的風,這會已經變成了一陣陣熱浪,中午的大太陽卻照耀得人眼睛都花了,而溫度更是直升至34、5度。
在這有些悶燥的天氣里,又一次,唐浩然開始懷念起后世的空調了,他輕輕的松開軍裝的領扣,以讓自己感覺松快一些,在過去的多年間,他已經習慣了穿著軍裝,從最初的陸軍軍裝,到現在的白色海軍軍裝,軍裝總是會透露出信號。
就像身邊的侍從官一樣,從最初的完全陸軍到現在的陸海軍平分秋色,許多細節上的信息,總是值得人們去分析,當然如果1900年的世界有專職的情報機關,會去針對唐浩然的著裝以及侍從官的變化加以分析的話,他們或許能夠得出一些結論。就像數十年后的情報機構總會根據領導人的行為習慣加以分析一般,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專業的情報機構。
但是,在這個時代,有專門的情報機關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不過,這個專門的情報機關卻并不是為其它國家服務,而是為東三省總督,也就是唐浩然本人服務,是受命是唐浩然本人的情報機關。除此之外,世界各國任何一個情報機構都是“業余”的,或者說是是極不專業的,也正是在這里,情報已經變成了一門學問,一門極為高深的涉及到各個方面學識的學問。
此時,這一情報機關的主持者,東亞情報局局長李幕臣就站唐浩然的面前,靜靜的看著老師。無論是在任何方面,唐浩然都是李幕臣的老師。即便是在情報方面,也正是在唐浩然的教導下,情報才會變成一門學問。一門藝術。
當注意到老師似乎感覺到屋內有些悶燥時,李幕臣主動的走到門邊。擰動了風扇的開關,用低速檔使這房間里的空氣流動起來。
實際上,現在,讓唐浩然感覺有些悶燥的并不是天氣,而是眼前的這份報告,面對這份報告,他整個人都顯得有些猶豫不決。
經過長達八年的備戰,在新世紀到來的時候。陸海軍終于完成了備戰,非但陸海軍完成了備戰,就連同東北的工業體系也完成了備戰準備,甚至即使是最為困難的民間,也在過去的八年中,悄無聲息的進行著備戰,從各個市縣的醫院建設、以及鄉村的醫務室,再到學校的建設以及中學的教育,無不是基于一點——備戰。
在東北,每一個男中學生都需要接受軍事訓練。每個女學生都要接受簡單的醫護訓練,這都只是備戰的一部分,經過八年的努力。東北已經為那場總體戰做好了準備,至少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好了準備。
剩下的僅只是“一聲令下”。但是這一聲令下,卻又顯得如此困難。
至少對于唐浩然來說,他很難平靜的發布這一命令,因為這一命令,是把東北所有的一切都押上一個未知的賭臺,而在這個賭臺之上,相賭的并非僅僅是兩個國家數十萬青年的性命。而是兩個國家的國運。
以國運相賭之!
“老師,根據我們目前掌柜的情報分析。最遲明年五月份,俄國就會開始修建貝加爾湖路段的鐵路。屆時,那將整個西伯利亞鐵路最后一段鐵路!”
也是最復雜的一段鐵路!
唐浩然并沒有說,而只是在心里默默的想著,貝加爾湖一帶是整個西伯利亞鐵路中最困難的一段鐵路,那一段貝加爾湖沿岸的地勢十分險要,幾乎到處都是堅硬的巖石,建設者們不得不把絕大部分鐵路鋪設在隧道中,或是鋪設在人工托架上;根據鐵路工程師們的分析,這一段鐵路,俄國人至少需要兩年的時間,方才有可能完全,甚至可能需要三至四年的時間。
參照另一個時空的歷史,唐浩然知道鐵路工程人員的分析是極有道理的,實際上,這也是日本人選擇在1904年開戰的原因所在——根據其計劃西伯利亞鐵路將在1905年完工。
但是日本的情報人員顯然忽視了一點——在戰爭期間,俄國人為了建設鐵路直通車,曾在環貝加爾湖鐵路建設竣工前,采用貝加爾湖鐵路輪渡的方式來連接貝加爾湖兩岸。寒冷的冬天到來之后,俄國人更是將鐵軌被直接鋪設在了貝加爾湖的冰面上,從而為戰爭的進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實際上,在戰爭爆發幾個月后,當被折散的鐵路輪渡于貝加爾湖邊重新組裝,當從歐俄折去的鐵軌于河畔邊鋪通的時候,鐵路也就連通了。
在鐵路連通的那天起,俄國人便一點點的奪回了陸上戰場的優勢,如果不是因為一系列的國內外的問題,加之外部環境的影響,俄國人很有可能會是那場戰爭的贏家。
現在,自己是繼續等待,還是…
只剩下不到一千五百公里了!
一千五百公里!
這是西伯利亞鐵路尚未完工的部分,按照正常的施工進展,俄國人極有可能在未來一年至一年半內完工,到那時,也就只剩下環貝加爾湖段未能完工,然后俄國人會一如歷史上一般,用鐵路輪渡以及冬季的厚冰去連通那條鐵路,從而令西伯利亞鐵路充當戰爭的大動脈。
這無疑是不符合自己利益的,更準確的來說,是不符合未來的戰爭需求的,因為自己希望在這場戰爭中獲得更多的、更為豐厚的回報,而這就意味著,絕不能讓西伯利亞鐵路發揮其作用,否則其結果對于東北無疑將是災難性的。
在沒有輸掉最后一點希望時,俄國人絕不會做出實質性的讓步!至于鐵路,對于俄國人而言,無疑就是希望,絕不能讓俄國人的看到希望,那怕只是一線希望!
“老師。一但鐵路完工的話,我們將失去最后的優勢!”
又一次,李幕臣重復著他的態度。同時加重了他的語氣,作為情報主官的他知道。現在已經到了最后的關頭了,不能再拖下去了。
是啊!
不能再拖下去了!
從辦公桌上的雪茄煙盒中取出一根雪茄煙,點著雪茄煙后,管明棠又一次拿起了那份報告。
這是一切計劃的前奏,也是整個計劃發動的前提,可以說,這個計劃直接關系到此后一系列的計劃。
如果自己點頭同意這個計劃的話,那么無疑就是通過了對俄國的宣戰!現在宣戰。會不會太早了點?畢竟,還有一些問題沒有解決。
如果現在暫時中止這個計劃呢?
繼續拖下去,那么又會產生什么樣的結果呢?
慢慢地從眼前推開那份報告,緩慢地從桌前站起身,在辦公室里踱步。唐浩然站在窗邊,注視著綠樹成蔭的府邸街,透過那樹蔭唐浩然感覺自己可以看到,在街心的花園中,婦人們正帶著孩子在公園里游玩著,盡管那街心公園并不大。但卻是夫人們的一個交際場合,同樣也是孩子們游玩之處。
也許,現在自己的孩子們也在那里正玩鬧著。
我會給你們創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這是作為父親給兒女們做出的諾言。同樣也是唐浩然給予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諾言,而現在,是時候兌現這個諾言了!
十年!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自己準備了十年!
十年寒窗苦,誰人可知?
十年來,超過三千萬東北以及朝鮮農民看似美好的生活著,但事實卻有如農奴一般,在過去的十年間。東北的糧食價格非但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現在甚至不僅關內的七成。
十年如一日的榨取,只為了支撐東北的工業化。軍事化,現在,是時候“進京趕考”了,從數千萬民眾口腹中擠出的金錢換回的工廠、換回的兵艦,都是時候向世人展示其存在了,同樣,也是時候給民眾一個交待了,用一場勝利向他們證明,一切都是值得的。
當然,更為重要的一點是,自己需要一場戰爭去扭轉內地民眾對東北,尤其是對自己的印象,即便是對于并不好戰的國人來說,他們同樣會因為東北的勝利而歡呼,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只要東北能夠擊敗俄國,所有的,被滿清和所謂的“精英們”強加在自己上的什么“亂臣賊子”之類的名頭都會消彌于無形,屆時輿論將會完全倒向東北,倒向自己,而攜對俄大勝余威的東北軍,又有誰能抵擋?至于那所謂的“八督”也會終成為昨日黃花,無論他們是愿意,對于他們而言,屆時只有一個選擇,要么順應潮流,要么為潮流所吞噬,至于還心存著一線希望的滿清…誰又會在乎他們呢?
“你應該知道,現在,我們還沒有準備好一切!”
轉過身后,唐浩然看著李幕臣,他是自己的學生,同樣也是東北的情報負責人,連續抽了幾口雪茄,然后定到桌前,頭向文件卷宗點了一下,問道:
“喏,如果現在動手的話,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
盡管現在還沒有完成準備,但是,現在已經不能再拖下去了。
“老師,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如果您同意的話,局里將會在三個月后動手,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屆時其將會成為歷史!”
迎著老師的注視,李幕臣認真的回答道。
“局里準備怎么辦?會不會牽涉到我們?”
唐浩然更關心的問題恐怕還是會不不會牽涉到自己,這件事必須要絕對保密,絕不能讓世人發現,這件事與中國,與自己有關。
“完全可靠,絕不會與我們有任何關系,對于外界而言,這是別人的事情,可能會是俄國人,但絕不會有人會懷疑到我們的身上,畢竟,至少在我們卷入之前,在世人的眼中,這一切都與我們沒有任何關系,畢竟我們是因為事件卷入其中,人們關注的是我們被迫卷入其中,而不是為卷入其中創造事件,畢竟…”
在過去的一年之中,為了取信于俄國,東北海軍甚至放棄軍備上的擴充,當然相應的作為回報,俄國也同意放緩對太平洋艦隊的擴充,換話來說,東北一直對和平充滿了渴望,自然不可能卷入其中。
“我明白了!”
又一把報告拉到面前,唐浩然再次瀏覽了一遍,然后他抬起頭看著李幕臣說道:
“好吧!如果我同意這個方案的話,那么,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的面前,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的話,我們是不可能動手的!”
說完這句話之后,唐浩然在辦公室走了很久,然后站到李幕臣的面前,審視地看了看他的面孔,然后反問道。
“假如說,我們不能同英國簽署同盟條件的話,那么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談,我們將不得不考慮其它的問題,”
唐浩然朝著南方看了一眼。
“比如說關內的問題,關內會不會為俄國人所誘,還有就是美國人,美國人是否有可能卷入戰爭,趁機奪占夏威夷呢?”
這才是唐浩然真正擔心的地方,與英國的同盟條約,將是一道保險,一道把這一切風險都阻擋在門外的保險。
“我不認為有這種可能,至少在我們失敗之前!即便是沒有同盟條約,美國人也不會對我們動手!畢竟,對于他們來說,最好的結果是我們和俄國人在太平洋上拼個兩敗俱傷!至于關內,他們還沒有那個敢于賣國的勇氣!”
“嗯!”
點點頭,唐浩然說道。
“也許吧,但是我們不能將一切放在這樣的希望之上,所以,我們需要同英國達成協議,需要英國的外交背書!”
皺了皺眉,唐浩然看著桌上的那份文件。
“…把文件給我留下…想一想!怎么能做更完美一些…現在可以開始了,照您們的計劃的去做吧。至于英國這邊…”
現在英國那邊才是最重要的國家,畢竟自己還離不開英國的支持。
“嗯,我想很快,我會同英國公使見上一面!”(